(云南省巧家县教师进修学校 云南巧家 654600)
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学是锻炼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达到培养教授学生的教师的目的,简言之,培养中小学在职教师的主阵地。伴随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全国大中小学都在进行着不同方式的改革尝试,作为这场改革中的一员,我曾在日常的职业语文教学中进行反思,现在对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学作如下探索。
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是对教师“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这几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上下功夫。如果把职业进修学校的语文重心放在理解与识记上去,更多的像普通高中语文教师那样去上课,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忽视学生对大语文的理解,这是不行的。当下的诸多语文老师来自于各中小学的一线,或者大学毕业就到进修学校,针对语文课的教学,停留在中学时期自己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悖逆了进修学校语文本身的存在意义,在实际教学操作中,走向小语文和考试语文的误区,同时也难以贯彻中专学校语文的宗旨,不利于进修学校语文改革。
进修学校的语文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全体中职教师明白,要提升语文课堂的大语文和实用性,对这部分“老师”们语文素养进行培训,有针对性的制定开展教学方案和活动,从而提升老师们的职业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教师专业常用语,积淀读书人的育人情怀,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
如讲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传统教学从诗词字、词、句和诵背上下功夫,这样肯定是应试性的方法,而作为教师的教学对象,我们得共同去探讨处于家国危难中的读书人的情怀。宝应元年冬天,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郑、汴等州郡,叛军首领薛嵩、张忠志等投降,而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部将纷纷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安史之乱”到此结束。而杜甫此正流寓梓州,听到此消息,以饱满的热情和满怀欣喜的笔墨,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作。这就是一个读书人的神圣职责与爱国情怀,而作为教师的学生们,培养这种情怀,当我们大声朗读杜诗时,也会与千年前的杜甫,为“官军”收复失地而泪湿满裳了。
伴随着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培养多元复合型的教师是进修学校义不容辞的重点工作,而语文课更是责无旁贷。必须形成特色的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比如很多语文老师在学校承担学校管理工作,特别是办公室日常事务的处理,学校发展策划,校史编写,文学社指导等,而这些教师不仅只是培养他们教育教学能力,而要培养诸多方面的写作方法,即大语文的范畴。例如,校办公室主任,常常是语文教师来担任,作为学校管理参与者和政策规章制度具体撰写人,必须学会公文的拟定。公函、总结、请示等公文,如果对他们进行培训,可能会在工作中轻车熟路。前几天某中学请一名老山前线离职英雄史玉柱来作励志演讲,需要办公室撰写一副对联,负责人拟了一副对联:“史玉柱英模诠释报国的情怀才赤诚,巧二中师生求解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后来请我修改,根据对联对仗及平仄知识,宽对至少上下联字要平仄相对,然后修改为:“玉柱英模忠军报国彰显赤诚气,师生同志英才筑梦谱写奋斗篇。”上下联相对工整,尾字“气”和“篇”仄平相对。帮助修改后,教师感叹,真要懂点对联知识才不至于贻笑大方。
提高进修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背为主,这种方法对成人特别是对已为人师的老师,会对学习积极性造成一定的打击,严重时产生厌烦情绪。应该采取生动的案例来吸引他们,提升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形成语文优秀课堂模式。《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文中展现出来的就是邹忌本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如何对父母、对上司更好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这样联系,让枯燥的古文学习生活化、生动化,和广大学生联系纽带加强,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也就较浓厚,并且主动去学,不仅学会教书,而且对于我们待人处世都有很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改革势在必行,所有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在这场改革中,不断打破传统,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今后投入教学工作中践行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培养学校的职能能力,适应社会发展,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