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虹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浙江 杭州)
家国情怀自古有之,每位中华儿女的血液中都流淌着华夏的血脉,充满着浓浓的家国天下的情怀。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近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不映射出家之责任,国之担当。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从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到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看起来是自然而然的,实则就如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扩展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就提出:“现在我们历史教师面临的最大的任务是通过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想有三个问题可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事情。第一是培养孩子们的历史感。第二是培养孩子们的时代感。第三是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进入21世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强调“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2014年教育部开始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原有的三维目标整合成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为家国情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在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抗日岁月,我国人民谱写了一首首悲壮的战歌,没有国,何谈家?在《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主题教学实践中,我从“三感”入手,既要学生明确守土之责,又要在弘扬抗战精神的同时,避免学生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
历史学科没有艰涩高深的理论,这使得学生在七选三的选课中觉得历史是门易学、好懂的科目,只要记记背背就行了,且不知历史课程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点的纷繁复杂,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没有所谓的捷径和规律可循。如何在庞杂的历史现象中理清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脉络,需要我们切实地把握好时空观念,理清历史的发展轨迹,丰富学生的历史感。
从时间观念来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文《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那么,为什么抗日战争要作出如此修改呢?其实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下使用,早已约定俗成,其实质没有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的主张,在不同的阶段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既要充分肯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也要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一些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再说空间观念,讲授战争史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地图。在学习日军侵华的进程的时候可以利用教科书第35页的侵华日军细菌与毒气部队分布图;在学习百团大战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利用教科书第40页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在学习正面战场的几场主要战役的时候,还应该利用好地图册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一次测试中,我遇到了这样一道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某抗日将领在前线见闻录中写道:“日军南北夹攻,板垣、矶谷两个师团约五万人集结,战略意图在于徐州。……是役敌死伤一万一千多人,遂告成中外闻名的大捷”。这次大捷发生在( )
A.山东省 B.河北省 C.江苏省 D.河南省
一看到徐州学生自然联系到徐州会战,徐州位于江苏省,故答案选C,可是对了吗?正确的答案是A,因为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大捷,而台儿庄位于山东省。那么哪里又告诉了我们这一信息呢?地图册的第16页台儿庄战役示意图中可以找到答案,但由于台儿庄离江苏省非常近,这样的教学细节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意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取地图信息,相信这题就不容易失分了。
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了个醒,多强调点时空观念,就能将1931年开始的抗战历史逐一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可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或借助于历史经验,比较准确地预判历史发展的走向。这种历史感的增强既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将他们代入到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中。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筛选而获取的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是不会说话的历史,但它却能真实地再现历史场景,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展示,训练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不仅能提高学科成绩,还能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对历史提出自己的认识,这正是学生应具备的史料实证素养。
那么如何走进抗日战争的历史现场?可以通过哪些类型的史料走进这段历史?应该说可利用的史料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常见的如图片史料来辅助学生学习。当然我们展示图片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牢记这段历史,但并不是要仇视日本人。我们更加有责任让中日双方人民都牢记过去,牢记这段历史,也警醒中国人要正确地对待当今的中日关系,提升时代性。
在选用文献史料分析中国为什么最终选择抗战时,还可以用一些口述性史料,如我老家在德清县新市镇。1938年9月18日,天气晴朗,当天镇商会通知,各商店照常开门营业,下午迎接皇军到来。下午3时光景,日寇宪兵团长上沙等20余人,在汉奸嵇少梅的引领下,从西栅窜入新市镇,一路进来,一路扫射。日寇看见路上走的老百姓和店内的职员,就开枪射击,一直打到大街东头,短短一个多小时,就被打死了近200个无辜民众,全镇顿时沉浸在一片悲哀、凄凉的嚎啕哭声之中。口述人吴振熊所讲述的日军枪杀他堂伯父吴祥元的悲惨经历,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
当前高考制度改革下的高中历史的教育总体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传承优秀的传统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是指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取向、现实状况、未来发展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感,它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形成对历史的价值判断,进而从历史的真实和意义中凝练出价值取向。海德格尔认为,“理解不再是对文本的外在解释,而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历史学习就是通过对真实历史事实的理解和判断,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我们就是要通过抗战“真实”的历史展示与当今中日关系的发展相联系,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不再是外在于自己的过去,不再是一种历史知识或经验,而是通过历史解释建构历史认知,形成正确的家国情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中国抗日战争提出的目标要求: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史料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展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飒爽英姿,还可以引入一些激情澎湃的抗战歌曲如《抗敌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感受无数先烈们为了保家卫国甘愿牺牲,努力奋斗的豪情壮志。我们为我们曾经的先辈而骄傲,我们为今天中国的强大而自豪,我们更应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家国情怀还要求我们要有国际理解,即从全球角度和开放的心态来面对过去,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的发展动态,展望未来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要求: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关于抗战胜利的原因究竟是谁打败了日本?日本学者黑羽隆清在《日中十五年战争》中指出“日本在败于美国的物质力量之前,早就已败给中国的民族主义了。”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陈纳德和飞虎队,驼峰航线上无数英勇牺牲的美国飞行员。我们既要肯定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保证抗战胜利,也不能忽视无数国际友人对中国的帮助,像一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斯诺、白求恩、爱泼斯坦、柯棣华……
历史教育家赵亚夫三十年如一日地倡导:基于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从知识教学到知识理解,在个性交流中完善人格,在人格健全中培养公民意识。通过抗日战争的教学我们既可从历史的角度认识这一段血泪史,也感受到了革命英烈身上浓浓的家国情怀,进而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做个合格公民;面对日本的侵略,无数中华同胞团结一心,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这是中华民族力量的展示,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的时代体现,同时它也是抗战时期的历史产物,既给中华民族精神以时代的内容,又给中华民族精神提出新时代的挑战。
在坚持唯物史观的统领下,强调时空观念在抗战中的运用,能更好地为学生展现抗战的战况及中日双方的交锋;借助史料实证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与理解能力,让课堂上出历史的“味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抗战历史,牢记抗战精神。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从感性入手,提升学生的历史感、时代感和自豪感,学习以开放的世界观来看待日本,最终胸怀“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