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县岩头镇中心小学 张晓双
据报道,英国将在未来4年内砸41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5亿元),使英国8000所小学,即超过半数的学校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模式”数学教学法,以期提高英国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有调查数据显示,英国人差劲的计算能力每年造成约200亿英镑的损失,占英国G D P的1.3%。由此可见,计算能力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俗话说:治标先治本。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找到学生计算错误率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据统计:有94%的学生说自己的作业本上偶尔有或从来没有评语;有82%的学生建议老师不打“×”或将“×”写小一点;有58%的学生希望老师多写错误提示语和鼓励性评语;“仔细批改,不要改错,多看过程”的建议在问卷中出现频率较高。某次访谈中,一位学生说,有一次计算作业来回订正了不下五遍,最终在老师的指点下才发现原来抄错了数字。偶尔的失败可以得到经验,但像这样的经历多了就会让人丧失信心,学生怎会喜欢计算?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依据新课程理念,针对以上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采取的策略是:
批阅作业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发现作业中的优劣之处,从而对自己的作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利用计算教学的灵活性和可变通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优化计算方法,体会数学计算的灵活性与合理性,让他们产生“原来还可以这么算!”“这样计算起来居然这么容易!”的情感体验,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增强他们的计算信心。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对于同类型的计算题,有一部分学生此次犯错之后经过订正,下次还会再犯,并且屡犯不止。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要思考:是不是这些学生对此类题型的算理还没有掌握?例如有的同学会将“14×5÷14×5”误算成“14×5÷14×5=70÷70=1”。这就是对运算顺序及简便运算方法的混淆不清。例如,在计算“0.25×(40+8)”时,会出现“0.25×(40+8)=0.25×40+8=10+8=18”这样的错误,这就是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原理不够明白,自然不能合理运用。又如有的同学在进行百分数的计算时,得数的小数点位置总是偏移,这就是对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自如。
要使学生计算中少出错误,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即考虑这道题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性质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在课下给这些同学开小灶,帮助他们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运用知识迁移,不断深入,并多加练习,巩固应用。只有让他们彻底理解此类题型的算理,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计算正确率。
许多家长、学生甚至老师总认为计算式题比分析应用题容易得多,或者认为掌握了算理、法则之后计算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学生作业中的计算往往是错误百出。其实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的高低将直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所以我们一定要扭转对计算的态度,真正重视计算教学,把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作为重要任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平时的计算训练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 二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三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四查:就是认真验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长此以往,坚持不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得力不从心,听之任之了。
某位六年级的学生,是历任班主任眼中典型的“差生”,数学作业本上的作业基本都是乱写一通,而给他单独辅导的时候,又发现他思维灵活,反应敏捷,接受能力强,根本不可能沦为“差生”一流。
通过各种途径的了解,发现他的父母从来不管他的学习情况,即使对他生活上的照顾也是敷衍应付,行为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充满了厌烦、不耐和冷眼。与他以前的老师交谈得知,他们也曾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希望能与他们进行沟通,共同教育这个孩子,但是这对父母从来不会接受,更别提有所改变。久而久之,老师们也觉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我对这位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这位学生的计算错误率极高,有时候作业本上几乎是零正确率。于是我数次对他进行单独辅导,一一指出他的一些不良作业习惯,提出订正要求,并表扬了他的聪明灵气。在此后的教学当中,我也经常表达我对他的进步的期望,告诉他我觉得他完全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可以在一开始写作业时就认真对待,以节省后续很多订正的时间。在后来的作业当中,我发现他的正确率有明显提高。
通过此案例,我反思:在平常的计算教学当中,我们往往重视于数理规则的学习、计算方法的练习等方面,却忽略了探知学生内心情感的脆弱。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不能感受学生的情绪变化,在不知道学生的心灵已受到伤害的情况下,仍对其进行强压训练,会有效吗?做为他们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内心动向,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在保护他们幼嫩心灵的同时,采取对应的措施,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并对学生的错误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只有理性的练习与感性的体验有效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