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龙
新时代视角下高校资助工作价值内涵与发展之路的思考
谢小龙
(福建师范大学 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高校资助工作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当下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但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思考和努力。不仅仅要从物质上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同时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引导好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要真正把“资”和“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这项工作的价值内涵,助力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
高校资助;物质;精神;成长成才;全面小康
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当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历来非常重视,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这一系列政策体系的形成,有效地帮助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避免因为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而影响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以“五位一体”为基础的,惠及全国所有人民的小康社会。习总书记曾经说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所以在当前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已然成为担负起这神圣使命的主力大军。做好对高校大学生的服务与教育,和我们的国家未来发展和命运走向息息相关。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则是高校服务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习总书记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小康”,是所有中国人民的小康,是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民族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迟。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群体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所以促进这个群体走向小康至关重要。
然而,当下许多高校学生来自于偏远农村地区,家庭生活环境艰苦,经济条件困难,这些客观因素都制约着莘莘学子们的求学之路。对于刚刚步入大学门槛、刚刚成年的学生而言,我们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无后顾之忧的学习环境。高校的资助工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大给予了贫困学生经济层面的支持和帮助,还在精神方面给予他们有力的激励和塑造,从而帮助他们减轻负担,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之中。
高校资助是国家和社会层面的重要工作,它扎根于高校之中,但是所承担的却是助力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当前我国的高校资助工作成效显著,帮助众多经济困难学生圆梦大学,帮助众多经济困难家庭培养出大学生,而这些培养出的大学生又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中,既帮助自己和家庭摆脱贫困境地,又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所以,高校资助工作是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它虽然只是众多工作的基础部分,但发挥着其独有的社会影响力。
习总书记曾经在联合国举办的“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中发言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家贫子读书”的道理从古至今都深为人民群众所熟知。不少的贫困家庭,父母亲节衣缩食、四处借债也要全力供养孩子上学读书,直至大学毕业。人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在这种“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的资助工作成为一双强大的“推手”,帮助家贫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投身于受教育的大军之中,与其他的孩子一样接受公平的优质教育。许许多多的贫困学子,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好时代,加上自身的勤奋刻苦,最终学有所成,回报国家和社会,成为栋梁之才。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个发展大计不会改变,只会不断丰富和加强。人类社会的进步靠的就是知识、就是智慧,而要想获得知识,收获智慧,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地学习。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高校资助工作作为这个战略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加速发展,帮助更多的学子实现求学梦,帮助更多的优秀学子走向建设国家的光明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曾经说过:“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对于广大青年学子至关重要。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可塑性极强,所以在这个重要节点做好对于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于广大公民提出基本要求。个人层面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为人处事的基本素质。高校资助工作,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正能量宣传作用[1]。
首先,资助工作体现的是国家对于青年学子的关爱,作为一名尚未长成的年轻人而言,深刻体会祖国对于自己的培养和殷切期待是其孜孜不倦努力成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爱国,体现的是一个青年对于国家关爱的感恩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其次,资助工作帮助一名学子获得了求学的机会,学子们会更加珍惜其来之不易。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最好的回报就是努力学习,成长成才,所以努力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敬业”的体现。“敬业”这个话题,并非工作以后才开始,而是打从入学那一刻起,就是对于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资助工作考验着一名高校学生的诚信素质。都说诚信是为人之本,资助工作给予学子们许多的优惠条件,诸如助学贷款及其他承诺式助学政策,更是考验着一名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否兑现曾经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诺言。诚信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养成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对于高校教育而言万万不可忽视,且应特别加以重视;第四,高校资助工作有利于促进学子形成感恩的心态,从而将这种感恩之心传递给他人,形成互帮互助的友善之风。深受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从而完成自己的学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时候就应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服务国家发展,帮助更多像自己当初那样需要帮助的人。
国家有“中国梦”,每个国家成员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中国梦”,个体的梦想要与国家的梦想相融合,那样才最有价值意义。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人民的最大梦想,习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充满自信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毛主席说过,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高校学生作为最具活力、最有朝气的一个群体,正是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应树立自己的梦想,所树立的梦想要有“爱国气息”、“中国味道”,要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开启自己的青春筑梦历程。高校的资助工作,从经济上给予青年大学生支持,从精神上同样给予了青年大学生激励。这项工作虽然受众面有限,惠及的仅是经济条件困难的那一部分学生,但是它所形成的波动效应影响深远,可以让更多的学子体会到当前大好青春的来之不易,让更多的学子去努力拼搏自己的青春梦想,从而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强大力量。
当下全国高校的资助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存在多“资”少“助”的现象。从基本层面来说,贫困生的年资助额为2 500元,特困生的年资助额为4 000元;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助学金等等多项资助项目。但这些工作主要侧重的是从金钱层面给予学生帮助,学生拿到钱,可以暂解燃眉之急,经济方面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所得到的意义仅限于此。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当下我国的资助管理工作还是偏重于授人以鱼,暂时还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帮助层面。除少数优秀、积极上进的经济困难学生外,大部分的贫困学生也只是过着“拿钱过日子”的生活。在他们的观念中,无非就是提交证明材料,被认定为贫困生,然后每年自己的银行卡上可以收到2 500元或4 000元,国家的资助在他们的思想概念里仅此而已,这就导致资助政策无法充分发挥效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学生实实在在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总体还处于较低层次。
高校里贫困生的认定一般在大一学年伊始就开展,而且很快就要完成。大一新生初进校园,与教育管理者包括同学之间都处于非常陌生的状态,而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就需要凭借众多学生的证明材料来评定“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如此则难度较大,精准度较差。虽然评选过程较为完备,需要完整的证明材料、同学的评议、与申请学生的谈心谈话了解情况、提交院系评定工作小组审核等等一整套程序,但由于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了解终归有限的客观因素存在,往往容易导致最终选出的贫困生精准程度未必较为合理。
所以在有限的条件下,老师们对于贫困生认定往往只能做到“选”,但难以做到“精挑细选”。关于这方面的弊端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为数不少,有些真正家庭条件困难、表现出色的学生因为某种客观原因未能入选,而少数相对而言并非非常困难的学生最终成为受资助对象。如此则导致我们的资助工作精准度偏低,也削弱了高校学生对于这项工作的信任度[2]。
对于受到资助的学生而言,大部分的资助政策是完全无条件给予的帮助,所获得的金钱等各种优惠条件对于学生本人无太多要求,不需要付出即可得到。长此以往,有许多受资助的学生就觉得自己所得到的这些帮助都是理所当然,是国家本来就应该给予自己的,拿得非常心安理得,并没有因此而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永远是一个人为人处事过程中需要养成的基本素质。但在现今美好的生活条件之下、服务型的教育政策之下、国家大力资助和扶持的关怀呵护之下,高校学生的感恩之心越来越淡薄,这样的心态不仅仅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甚至对于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双亲都存在。“取”的多了,就会觉得这些是自己应得的。我们都说人要知恩图报,反之而言,不知恩者必然不思回报,不懂珍惜。所以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许多受到资助的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并没有很好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校园里把大好的青春肆意浪费,既辜负了父母亲的殷切期待,又辜负了国家和社会的良苦用心。
高校资助工作主要由国家颁布相关政策,各高校资助工作部门负责将政策细则落实下去。所以这项工作的主体是国家教育部门与高等学校,整个运作过程则主要由高校完成。社会大众对于高校资助服务了解较少,关于“扶贫”方面仅是了解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扶贫,却未能深刻意识到高校资助工作也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3]。
教育乃是国之根本,教育是国家未来是否兴旺发达的根基所在。而社会对于高校资助工作了解过少导致这项政策的影响面和覆盖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能够让全社会共同关注我们的高校资助工作,不仅仅在经济方面可以得到更多支持,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建设层面得到大众共同营造,从而有利于塑造大众共同关注教育当中的困难群体,共同为国家教育事业出策出力的良好社会风尚。但是当下,社会层面总体而言是多“看”少“帮”,大众参与程度不足。
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不在“资”,应该在“助”。所以在给予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一定经济支持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要根据这类学生群体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期望而开设专题技能培训课堂,培养其未来发展的一技之长;(2)鼓励引导贫困学生积极参加高校学生自助活动,要懂得为自己寻找打造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平台,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做事能力;(3)重视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鼓励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4)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贫困学生创业和就业指导,树立贫困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信心,从而能够自立自强,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4]。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能有“免费的午餐”存在。当下高校资助的很多政策是无条件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并没有要求学生要给予多少回报。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有一部分的受资助贫困学生并没有很好地珍惜自己所得到的诸多帮助,学习不勤奋,生活怕吃苦,对于学校的活动不积极参与,安于现状,没有努力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学业成绩与综合测评排名非常靠后。甚至有个别的贫困学生拿着国家资助的钱和父母的血汗钱过着享受式的大学生活,在学校的关怀下却在社交网络平台抱怨学校的管理,造成较恶劣的影响[5]。
高校资助工作应该设立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考核机制,对于受到资助的学生要有相应的考核标准。考虑到经济困难学生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所以要求不能太高,但也不能无“底线”。可以在学业成绩、日常学习与生活表现、参与学生工作情况、思想态度等方面设立考核指标,以一学年为单位对受资助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为“优秀”者可以适当给予奖励,考核为“不合格”者则考虑撤销或减少资助的优惠条件。这样才能鞭策这些贫困学生的不断进步,从长远角度,对于他们人生的成长必是大有益处。
贫困学生的认定是一项非常复杂繁琐的工作。贫困生认定是从大一新生一入学就开展的,这时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还很陌生,所以主要是凭借学生上交的申请材料,结合与该生的谈心谈话了解情况,还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来进行判断,这种传统方式主观因素居多,所以在扶贫精准度方面难免会受到影响。最终可能造成个别真的非常困难特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却没能进入贫困库的情况存在。
高校资助工作应该由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配合完成。学生生源地的政府部门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在网络上设立贫困生档案,对于该生的家庭情况、受教育背景等等诸多信息要给予充分的完善[6]。因为每个地区生活水平不同,收入水平也存在差异,学校无法给予标准评判,所以需要生源地政府部门给予评估。等到高校教育管理者进行贫困生认定时,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取该生的贫困生档案资料,这样相对而言就能更详细充分地了解该生的综合条件,从而更好地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
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集国家、社会和高校力量于一体的国家发展大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高校资助工作体现的是国家对于青年一代的呵护和关怀,是一种关爱、帮助、激励等诸多正能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模式,这种精神不应该仅仅是高校才有,应该是全社会的一种良好风尚。所以高校的资助工作不应该仅仅是工作范畴,应该让其升华到意识形态和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第一,要加强舆论宣传,打造好资助工作的舆论阵地。这个阵地不应该仅仅是在高校的舆论平台,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宣传时可以与国家的“扶贫攻坚”焦点相结合,与民生发展相融合,与科教兴国战略相契合,将高校的扶贫与社会的扶贫概念融为一体[7]。第二,要多树立扶贫典型,对于品学兼优并能回报社会的优秀贫困学生进行评选和嘉奖,举办优秀贫困生演讲宣传活动,通过这些优秀学子现身说法的方式来激励更多的贫困学子发奋图强。第三,要充分运用各类社会资源,比如企业助学慈善基金、优秀学子就业绿色通道、社会家庭与高校贫困生一对一帮扶等等各种可能帮助到贫困学生的方式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大众的力量来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提升,还能为社会增添更多正能量的元素,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资助与扶贫的工作不能只看到经济层面,经济层面的脱贫仅仅是治标不治本。对于每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脱贫致富。社会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经济方面并不富裕,但是他们每天都在非常努力地工作和学习,不断在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但是还有不少人,慵懒成习,安于现状,不懂得去努力拼搏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贫穷的命运,只靠国家的帮助来度日。这样的人注定无法脱贫,注定一生生活的贫困。
所以高校的资助工作在经济帮扶的同时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注意精神和物质缺一不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经济观”和“成长观”,懂得“全面小康”的真正内涵。而对于国家而言,物质层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20年以前也许可以圆满完成,但是精神层面的“全面小康”,同样任重而道远。
[1]龚克.德育视野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J].才智,2016(30):74-74.
[2]余南飞.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3(16):100-101,126.
[3]董欣.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6(21):137-138.
[4]梁景元,李昊旻.浅析独立学院高校资助管理工作开展落实现状及对策[J].才智,2015(25):225.
[5]张诗云,李兴欣.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四育”体系与“四成”效果[J].读书文摘,2016(33):81.
[6]鲍文娜.基于高校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4(8):24-25.
[7]陈键.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宣传工作的分析与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4):23-25,30.
Reflection on Valu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bsidiz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Era
XIE Xiao-lo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7, China)
Subsid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wi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ent goal to help the poor and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t is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value. However, there are many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subsid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s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and require constant thinking and effort from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ors. We need not only to do a good job in subsidizing students physically, but also to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at the spiritual level so as to guide the students' growth and success. To really combine "capital" with "help", we can really reflect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this work and help the country in its struggle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subsid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terialism; spirit; growth and success; comprehensive well-off
G647
A
1008—6129(2018)01—0027—05
2017—12—12
谢小龙(1989—),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