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智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2018-02-24 03:21
学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秦师颁奖词

【学习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自主解决字词句的翻译问题。

2.体会烛之武的劝说之词的魅力,并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烛之武的劝说之词的魅力,并分析烛之武形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协作法、课堂探究法、归纳整理法。

【学习课时】

2课时

【实施过程】

一、先学后教,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我就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定的学习目标是: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自主解决字词句的翻译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解决“言”的问题。

具体做法分为三个环节:

(一)熟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设计朗读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有种整体感知,并能解决文中字音、断句的问题。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朗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字音和断句)。

(二)自主学习

1.查资料,习背景,积累文化知识。

2.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标出疑难问题。

这个环节主要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

第一个学习任务针对的是文章的背景以及相关文化知识。之所以设计这个学习任务是因为这篇文章所论之事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熟悉背景历史有助于文章的理解。这篇文章出自《左传》,而《左传》又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由此牵涉到诸多文化常识。这点对学生提升核心素养也很重要。

第二个学习任务就是自主学习的重点内容。文言文的学习包括“言”和“文”两部分,而“言”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只有解决了“言”的问题才有可能去解决“文”的问题。“言”即是指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因此我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标出疑难问题。

(三)小组协作

解决组员的疑难问题,确实难解的问题提交给教师。这一环节我是要求小组协作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在前一环节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大致能够解决文言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问题,但鉴于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有限,对文本的理解肯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如果小组协作学习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成为我们课堂探讨的问题,这也为“以学定教”提供了依据。

二、以学定教,课堂探讨

(一)以学定教

第二课时,我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情况,我确定了以下课堂教学内容:

1.检查释疑:三个重难句子的翻译。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重点分析“鄙远”“焉”“陪”等字词。 )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重点分析 “东道主”“行李”“共”“乏困”等字词。)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重点分析 “既”“东封”“西封”“阙”“焉” 等字词。)

2.课堂探讨:三个问题的探讨,再加一个片段写作。

(1)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2)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3)你如何评价烛之武这个人?并为烛之武写段颁奖词。

这三个问题都是着眼于本文主人翁烛之武设计的,有着明显的主线,也有一定的梯度,是建立在“言”的基础上,解决的是“文”的问题。本文标题是“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就以“烛之武”这个人物为线索,按照“为何退秦师”、“如何退秦师”来探索文本,然后再“评价烛之武这个人”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如果说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上承载着某种精神或品质,那就为他写段颁奖词吧,这就使学生的情感理性化,形成一定的表达,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顺便还能提升一下写作颁奖词的能力,岂不两妙!

(二)课堂探讨

1.生生互动,小组协作

(1)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2)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3)你如何评价烛之武这个人?并为烛之武写段颁奖词。

学生分组探讨这三个问题。说到分组,插几句话。现在都小班化教学了,以36人的班级为例,兼顾性别、性格、学习能力等因素,6人一个小组,可分为6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的合作学习。本节课共有三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每个探究的问题可分给两个小组,一个组负责解说,一个组负责评点。这样每个组都有了合作探究的任务,生生互动就这样在小组内呈现。

这里要说一下,小组讨论不能只流于形式,讨论应建立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有观点的表达,有思维的碰撞,这样的“生生互动”才有价值,才能体现课堂“共智”的特点。具体说来,要做到:讨论有过程,时间需保证,这是前提;思维要碰撞,观点要争鸣,这是重点;讨论有结果,表达需分明,这是成果。

2.师生互动,课堂分享

这个环节是小组汇报环节,各小组在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然后确定一名发言人,由发言人代表小组作成果汇报、课堂交流。探讨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小组,一个汇报,一个评点。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参与进去,不断点评、不断质疑;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质疑和补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班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在探究“烛之武为何退秦师?”时,他们分析道:从“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可以看出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那是国难当头;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知道了是佚之狐的推荐;从“我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明白了国君请求;从“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明白了国家灭亡对自己的不利。出于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他摒弃委屈和不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退秦之路。

在探究“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时,他们总结道:先示弱,讨得说话机会;再从秦国利益出发,分析亡郑无益于秦,存郑无害于秦;再追溯历史,强调晋素无信,看发展动向,将损秦利晋,进而瓦解秦晋联盟,危机解除。可以说,连用三个假设句,三个疑问句,八个“君”,全程站在对方角度,充分利用敌方内部矛盾,既能动之以情,也能晓之以理,完美化解了“秦晋围郑”的危机。

在探究“如何评价烛之武这个人?”时,他们说道:“他是一个深明大义、有着杰出外交才能的志士;他是一个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他是一个不卑不亢、权衡利弊的辩士。”

在为烛之武写段颁奖词时,他们写道:“烛之武,小人物,大英雄!在国家危难之前,你深明大义、勇于担当;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能言善辩。你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国家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你义无反顾、殒身不恤、直赴敌营的勇气和信心,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洋溢字里行间,实乃天地可鉴。作为一年迈老者,在那弱肉强食、称霸争雄的年代,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全了国家,也实现了自己人生价值。”

总之,此时的课堂算得上百家争鸣,融合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内的网状式互动,“共智”在这里诞生,每一个人都是演讲者,每一个人又都是倾听者,思维在这里碰撞,观点在这里争鸣,这才是“共智课堂”的真谛,核心素养在这里提升。

三、归纳整理,复习巩固

1.小组协作,归纳整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写到积累本上。

2.自主完成《固学案》的相关练习。

这个环节是对学习成果的梳理与巩固。孔子就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时习之”这样的话。可见,梳理和巩固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梳理和巩固的学习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因此,本环节设计的第一个学习任务就是归纳整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将文言之“言”落到实处,以便提升古文阅读能力。当然,这个任务也可小组协作完成,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小组协作会使这个归纳整理更完整。第二个学习任务是配合《固学案》来学习的,利用《固学案》可更加全面地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

这就是“共智课堂”的教学模式。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蔡元培先生也说:“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因此,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不足,激发学习动力;在“合作探究”中寻智慧,提升核心素养。若如此,教与学已不再是难事,而是“思维交锋”、“智慧碰撞”之美差,岂不妙哉!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秦师颁奖词
花蝴蝶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为逆行者写写颁奖词》教学设计
大地已为查干湖撰写了颁奖词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佚之狐能否早荐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的情节设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