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立
2016年9月,济南地区的一年级学生率先使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2017年,全国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大家议论最多的变化是“先识汉字,后学拼音” (下文简称“先字后音”) 。打开教材,在开篇的《我上学了》之后,第一单元就是“识字”。我认为,这样的改变既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是母语学习的一种回归。
作为“先字后音”的积极实践与推动者,早在2002年,我们就开始了“先字后音”的实践研究。通过多年的学前识字调查发现,孩子之间的识字量差距非常大,多者上千字,少者只有几十字,几乎没有不识字的学生。孩子学前认字方式多种多样,然而没有一个是先学会了汉语拼音再来识字的。可见,部编本教材“先字后音”的改变,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对高高兴兴上学的儿童来说,他们的第一需求就是识字、读书。以往的拼音教学,强记死背那些本身并无意义、无内在联系的拉丁符号,就像是浇向小脑袋的一盆凉水,使其刚入学便萌生读书枯燥、读书太苦之感受。开学几个月机械的汉语拼音拼读,加之几百个编排无序的生字,难住了学生,害苦了家长,竟成了孩子入学的第一道门槛。使用部编本教材,孩子们一入学就先学部分简单的汉字,学了就能认、就能用,学习因体验成功而更具动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先字后音”的改变,其意义还远不止于此。这样的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ɑ o e”,而是汉字“天地人”。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魂,保存着祖先的智慧,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文化的“根”与“源”。特别是先识“人、口、手、足、耳、目、舌、牙”等象形字,与自己身体息息相关,让孩子们对学前最早接触的文字有一种亲近感。象形字,生动地保存着中华民族祖先的生活痕迹;每一个会意字都是一个优美的故事;每一组形声字,都可以按照规律一串串识记。儿童学习从接触汉字开始,这就是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实现“先入为主”,理当如此。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生在学习常用字时,字音会读,字义基本了解,重点集中在字形上,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想办法将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掌握字形结构上。汉字的书写,要求横平竖直,转折有楞角,运笔有轻重快慢之别;构字讲间架,要求重心平稳和中心对称,等等。抄写拉丁字母,用的全是画斜的弧线,运笔无轻重快慢的区别。书写汉字和抄写拉丁字母,截然不同。先写汉字儿童乐意接受;会写汉字了,再学拼音,轻而易举,容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先字后音”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当儿童有了汉字基础以后,他们就对汉字的读音有了一种“感知”,期待一种相应的辅助手段来帮助。这时候学拼音,就使拼音这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在依附了汉字之后有了具体意义,因而容易掌握。孩子们先学的400多个汉字不仅是常用字,而且覆盖了拼音中全部的声母和韵母及高频音节。让儿童通过在熟悉的汉字中寻找读音的方法来学习拼音,使汉字成为学习拼音的“拐杖”。
透过我校孙慧敏老师执教《ɑo ou iu》的课例,就可以看出“先字后音”的教学更易于学生学习。
第一,词语、熟字领航,初步感知发音。教学时,出示与“ɑo ou iu”有关的词语,让学生采取不同形式朗读。
第二,听电子书或老师范读,进一步感知发音。给儿童示范读音是学习拼音非常重要的方式。
第三,图文、口型、儿歌强强联手,扎实发音。在“听”的基础上,老师通过摆口型、展示图片、诵读儿歌等来学习三个复韵母的发音及四声。除此之外,教材也提供了很好的插图,合理利用起来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记忆深刻。
第四,熟字帮扶,学习拼读。从汉语拼音第三课“b p m f”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声母和韵母的拼读。拼读是学习拼音的重点和难点。过去教学都会碰到这样的麻烦——有的学生不会拼,虽然老师做了示范,也学了拼读规则,但是不少学生还是无法准确地拼出音节来。我们是如何化解这个难题的呢?拼读环节中,首先以熟字为扶手,帮助学生拼读,从而降低拼读难度。在学生借助熟字能够熟练拼读的基础上,再去掉熟字,练习拼读。
教师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拼音,为后面的字词教学、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只要用对了方法,以学过的熟字为扶手,并注重以上几个环节,拼音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字后音”,儿童第一次接触语文学科的学习就从汉字入手,切中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拼音本身是学习汉字的“应急替代品”,是暂时性的短期学习内容。除了少数专业研究者外,很少有人终身借助拼音阅读、写作。而汉字在阅读、写作这两项重要的语文实践中都是实实在在用得上的。优先识字,优化识字,也是读写同步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所以,抓住“识字”,就是抓住语文的“牛鼻子”。
语文是百科之母。学生入学后要学习的各门功课,需要阅读文字,才能有助于理解。把识字放在拼音教学的前面,让学生先认识汉字,这就自然而然地帮助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更能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十几年来,学校通过“先字后音”的实践研究,帮助一年级学生实现入校后“半年会识字,一年会读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着厚实阅读基础和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小书迷”,输送到高一级学校,随着年级的升高日益凸显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综合能力。学校2017年入学的学生,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就掌握了近400多个常用字,部分学生已开始自己读书了。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
一言以蔽之:识字不是最终目的,尽早阅读、大量阅读才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