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校本教研模式构建:促进教师发展
——以牟平区新牟小学为例

2018-02-24 02:52程乔罡崔远红
现代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校本课题教研

■ 程乔罡 崔远红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根本,努力构建“三课”校本教研模式,深入推进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工作有内涵发展。

一、研究缘由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创办优质教育的根本前提和力量源泉,深入推进校本教研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是不争的共识。但现实中,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似乎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教师发展没有长期的规划。二是没有找到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共生共长的着力点,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模式还没有形成。三是没有找到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路径,缺少在校本教研中建构教师强劲的学习力、研究力和实践力。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校构建了“三课”教研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路径和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力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二、“三课”校本教研模式的内涵及内容

“三课”校本教研模式主要通过“课程、课堂、课题”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素养培训。“课程”指的是教师教育课程两工程,即“读书工程”和“青蓝工程”;“课堂”主要是指抓好课堂转型工作,落实好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题”既包含申报的各级各类教育科学规划大课题,又包含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实际小问题而转化成的小课题研究。

多年的校本教研经验告诉我们,深入推进校本教研是保证学校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旋律和丰富教师内涵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努力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将“三课”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确定为素养提升、常规教研、教育科研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积极开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活动,最终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主要举措

(一)抓好两个教育课程,夯实教师成长根基

教育课程一:以“读书工程”补短板,丰素养底蕴

丰富阅读书目。我们分别从学科教学、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规律、教师当前的职业倦怠及身体健康需要等众多方面,将优秀书籍和精美文章积极推荐给教师,助力教师接触前沿教育信息。

搭建读书平台。开展“读议展评”式批注阅读,引导教师进行限时静读、现场议悟、批注展示、明星评选;分学科举行“读书沙龙”活动,等等。老师们通过阅读补短板,丰厚自己的素养底蕴,逐步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成长目标。

教育课程二:以“青蓝工程”巧结对,助专业提升

我们依据教师的年龄、性格、教学水平及特长爱好等因素,组建“青蓝差异”特色教研组,并在组内实行“师带徒、影子培训”制度。青年教师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到班级管理全程跟随老教师学习并实践。学校还举行“正楷行楷写字大赛” “心理情景诊断PK” “中青年教师电视白板操作大赛”等多种“青蓝互培”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老教师能从中青年教师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年轻教师能从老教师身上汲取丰富经验。

(二)深入推进课堂转型,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1.转变理念,催生教改激情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战场。为了让教师感同身受,我们多次进行角色体验式教研:将组织者的角色定位为“老师”,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共同学习《让思想照亮课堂》一文。在老师们纷纷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同时,我们同步进行心理测试式教研:“在你最成功的课堂上,你把自己比喻成什么?” “指挥家、演员、蜡烛、牧羊犬……”面对种种答案,心理辅导者会逐一进行测评把脉。大家认识到,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最得意的教学瞬间都能折射出自己个性化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别具一格的教研方式,消融了大家墨守成规的思想禁锢,实现了“要我转型”到“我要转型”的情感转变,完成了课堂转型的“铺路搭桥”工作。

2.“说议讲评”,夯实有效教研

我们以“说议讲评”的教研模式为总抓手,实施“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

第一,说课议课,思维碰撞,深度备课。进行说课议课时,我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有备而来”。要求每位教师说议前要充分地研读教材,并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教师说课后,大家各抒己见,认真把脉教学环节,力争议得透,议得准,议得全。二是“集体分享”。集中说议时,主持人要带领教师重点解决三大问题:议目标,将目标细化为可操作型目标;寻策略,反复斟酌出切实可行的有效策略;细分工,大家各司其职,分头准备好检测题、课件等教学资源。三是“反思调整”。说课议课后,讲课老师要根据大家的建议及时调整先前的教学设想,将研讨后的教学策略及时灵活地体现到自己的教学设想中去。

第二,讲课评课,方法指导,授之以渔。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张力,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金钥匙”,学校有的放矢地开设了方法指导课。例如,语文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钻研总结“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品德学科的老师们则针对学生不会有效查阅资料的问题,开设了“如何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指导课……有了方法指导,孩子们越来越乐于探究,勇于质疑答惑,勤于归纳……

(三)依托课题带动,提高校本教研质量

“向常规要质量,靠科研上台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校采取课题带动战略,在课题研究中心,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1.做“细”大课题研究,增强教研意识

及时引进外部教育资源是我们实现高层专业引领的有效途径。我们先后多次聘请省市区教研部门领导到校为教师答疑解惑、搞专题讲座,学习在实践中搞研究的方法,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2015年,我校承担了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日记写真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在研究中,学生学会主动观察和发现,不会再对生活中的亮点视而不见、见怪不怪。为打通日记与习作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思考的能力,我们开发了四种日记教学课型:日记观察指导课,日记思考指导课,日记变身指导课和日记赏析指导课。在四种课型的教学中,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从而实现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释放学生生命的活力。

2.做“实”小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能力

我们认为,教育科研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我们在全校专任教师范围内开展了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引导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兴趣,针对教育教学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或教学现象进行跟踪调查研究。

例如,通过随机听课,我们发现语文教师的“效率意识”缺失,问题的随意性很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语文教师中开展了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以某一节语文课例为载体,对教师的提问做了数据统计,结果发现,这节课,教师提问了28个问题,其中有19个是无效问题。这个结果引起了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深入反思。为了深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后请优秀教师以此为主题举办了专题讲座,在学校网站“精品研读”栏目中推荐相关文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观课议课与磨课活动;学校教务处则跟踪听课,了解课堂教学的改进情况。每一次小课题研究就是在这样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进行。小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把自己和自己服务的对象、任教的学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成效及反思

在扎实有效的“三课”校本研训推进过程中,我校一批优秀教师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魄力,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自我成长与升华。几年来,我校先后走出了4位山东省特级教师、6位省级教学能手,还有十多名教师获得烟台市教学能手、烟台名师、烟台优秀教师或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还有近十名教师因成绩突出而走进全区多所学校担任校长或副校长职务,为全区的健康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回首过去,我们的“三课”校本教研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展望未来,我们也瞄准了今后的努力方向——让更多“模仿型”、“教学型”的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转变。我们将继续潜入“三课”校本研训的深水区,加快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实现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校本课题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