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主体间性探析

2018-02-23 17:10郑琪
锋绘 2017年4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

郑琪

摘要: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美学具有极大不同,其是前主体性意义的主体间性。其所倡导的交互性、意境美逐渐成为典型的古典美学审美感兴的主体间性特点。基于此,本文就我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主体间性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借此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中国古典美学的魅力。

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主体间性

1主体互动——“美”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具有交互主体的特性,主体与主体之间存在着交互的关系,这主要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存在关系相区分,主体间性主要存在于社会学、认识论以及本体论这三种思想领域当中。主体问性的存在以及解释不仅仅勾画出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更是人们构建美的开端。西方现代主体问性对于审美的解释也主要是以审美作为主要的主体问性,其主题与世界的主体是同一的,而并不是客观相对独立的关系。

当然,我国的古典美学也具有主体问性。他是与西方国家的主体间性也是有所差别的。我国的得主体间性美学并没有将在充分独立的条件下超越主体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然而,西方国家对于只一点基本上达到了现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要求,做到了全面独立的主体间性。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深入人心,其代表的意思是人与自然,与全世界相融合,是相连相通的,并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融,将世界与人类之间和谐存在的现象视为理想的最高境界与最终追求目标。我国的古典美学主体间性与“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按照存在论的角度上来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正是体现了美学的主体间性;按照解释论的角度来说,这种与“天人合一”的审美感会将人类与世界之间的主体间性相互联交融,从而体现自由。

2道之显现——“象”的主体间性

在中西方的哲学里对于“象”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西方国家的西方哲学里“象”是对客观事物表象的映射,具有一定意义的客观性;然而在我们中国的古典哲学中,“象”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前主体的主体间性。比如:在老子的眼里,“象”是用来呈现世界本体意义的介质;在《易经》之中,“象”是人们用来与世界进行交流沟通的媒介,通过对“道象”与“易象”的观察研究,都表现出了对客观性质丢失的现象。在我国,老子是“象”概念提出最早的哲学家,他认为“象”是其道意境以及状态的一种标准,其“象”既不是对主观的想象,也不是客观显示,实际是对道义的领悟与感悟,对道自己本身主体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体问性意义,凸显出存在的本体;而《易经》所展现出来的“象”它具有“意”的意义,此“意”包含的意思是天意,其还是在道的概念范围之内,由此可见,“易象”是对“道”的领悟,同时也是主客观之间的交融。

在我国的哲学变迁之中,整体观看“象”的意义,道贯穿其中。在我国的古典哲学中“道”与“象”两者之间合为一体。“道”是通过“象”来证明,并且“象”作为主客体之间的沟通桥梁与媒介,将两者进行交汇。在存在论的角度看“象”,其是通过显示主体问而存在的,通过“象”来彰显事物的本质。

3意境解读——“意”的主体间性

“意”它具有多样的语境意义。可以体现为主体心里意义,还可以体现为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思想解读和认知等。比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由此可见,“意”它具有讨论学与解释学之间的主体间性。在儒家理论之中,“意”具有主观和客观意义。在读孟子的“以意逆志”,更是可以理解其中“意”的概念,不仅仅让读者对文字有所感悟与领悟,还因为这些领悟与感悟来直接了解作者的心境与心意。在古文当中,对于“逆”一字的理解并不是同意的意思,而是表达沟通的意思。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境之下,人、自然已经不是外在的客观个体,而是在前主体的主体间性条件之下,将其相互交融。

我国的认识论与西方的不相同,我国的“意”不仅仅具有主观性,更是存在着主体间性,能够与外界,与“象”进行沟通,形成互通。由此可见,“意”“象”其两者是本体论的深刻概念。“意”是前主体的主体间性与“道”是相连相通的、互通的,圣人所谓的“意”其承载着的正是世界的道义,两者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对于“道”的世界本源的“意”这无疑就打破了人与自然、与世界之间的相对独立的主客观对立局面。从此就可以得出,儒家的“意”与道家的“道意”两者之间的思想进行整合变为了可能,让“意”从论以及解释论都具有主体问性。

4审美感兴——“审美意象”主体间性

在我国,古典美學中的审美意象主要是审美感性。而审美感性值得就是主体之间的活动,此活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主体活动或者是客观主体活动。感兴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人的意识与外界的各类物体之间可以相互感应,通过这一过程形成主体与外界各物之间的相互交融,从而产生意象成为美得产物。

意象在成为我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概念之后,艺术的审美以及创作都不一而同的步入了艺术本体的心理领域,成为人们解释某一艺术品的工具。比如:清朝的王夫之在对古典诗词意向的评价过程中,谈论了自己对于“情景交融”的理解,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通过王夫之的评价语句我们可以看出来王夫之所强调的情景交融所指的是诗歌中的情与景具有合一的特性,不可以单纯的理解为外在的融合。主观、客观以及情景融合的意象,是人与世界万物之间进行主体问性活动的最终产物。在郑板桥绘画过程中提出的“胸有成竹”等意象理论,都无一不彰显了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意境以及过程,展现出了意象的生成流动方式和方法,实现了主客观的相互交融,从而实现审美意象。

5结语

意象成为美学的一种,更加表现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代表行使,倡导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更让其展现出物我本然的状态,让外物与主体融为一体,达到相互融会贯通的效果,并实现了超现实的束缚,让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主体间性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
数学倾听:实现儿童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研究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论诺贝尔文学奖的间性诗学
对话理论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微博时代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