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018-02-23 10:37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审题解决问题条件

(吉林省农安县靠山镇中心小学 吉林长春 130224)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不仅要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掌握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要让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认识到实践、由形像具体事例到抽象思维活动,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具有灵活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读问题、理解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1]

一、培养学生审题的好习惯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差的原因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1.题干不清,没有理清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2.读题不细心,没有理解题意。3.分不清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因此教师,就要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借助线段图、等量关系式等,分析题意,弄清题中已知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再探讨解题思路。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五年级有35人,六年级比五年级多1/5,六年级有多少人?第二个已知条件可以替换成:六年级比五年级少1/5,五年级比六年级多1/5,五年级比六年级少1/5。条件换了,语义也变了,也就是数学学习中的单位“1”改变了。学生只有认真审题,判断题中已知条件间相互关系,分析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解答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在练习中,要求学生改编应用题和自编应用题,进一步掌握对应的知识点和题型,这样不仅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2]

二、给学生多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主动思考,细致观察,积极探索,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难点分解,多帮学生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的问题分析中,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学会分析、对比、综合等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一本书有120页,淘气第一天看了全书的3/5,第二天看的页数是剩下的一半儿,第二天看了多少页?在学生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求出第一天看了多少页?再求剩下多少页?最后求出第二天看了多少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第一天看的页数占全书的3/5,那么,能不能求出第二天看的页数占全书的几分之几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仅引导学生按着题意分析问题或者逆向分析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转换思想,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三、结合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活化,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简单化。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或是运用新旧知识与新知训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已知的信息入手,引出新知识,便于学生的接受与理解。在讲授新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题,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在探索中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作业也不再是单一的数学题,要创设一些社会实践题,给学生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参与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教师要面带微笑,充满期待、关切的目光,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运用精彩的课堂导语,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的进入情感状态,,开始新课的学习。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里特点,改变教学模式,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对学生严慈有度,收放自如,既注重学生的认知活动,又不忽视情感投入,灵活的驾驭课堂,让学生在整堂课里都充满热情,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最佳的,最有效的。

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获得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4]

猜你喜欢
审题解决问题条件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三招”学会审题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