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6)
我国的博士后制度自1985年建立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自2015年末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博士后管理的新规不断出台,“十三五”时期将成为博士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时期。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设立的主要载体和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应当结合自身教育特色,抓住当前改革机遇,大力推进博士后事业全面发展。
1.高校博士后管理主体作用发 挥不足
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在借鉴外国博士后制度基础上,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1985年,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国发[1985]88号),标志着博士后制度的正式确立。我国的博士后制度确立30年来,虽然经历着不断发展和完善,但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模式主导,全国高校博士后工作管理模式如出一辙,各设站单位在博士后管理中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导致高校博士后博士后培养质量不高。“这种带有强烈计划色彩的管理模式与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的趋势背道而驰,日益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不同部门、 不同单位、不同学科、不同利益主体对博士后工作多样化的市场需求。”[1]
2.博士后待遇偏低,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
近年来,国家各部门及各省市不断推出各类人才支持计划,在吸引、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但与国家其他人才计划相比,国家提供的博士后资助标准偏低,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不具有优势。虽然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国家资助博士后的经费标准逐渐提高:由2001年每人每年3万元,逐渐提升到2006年每人每年5万元,到2015每人每年8万元,但资助名额有限,资助标准仍然偏低。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面对繁重的科研工作任务,博士后待遇偏低,或导致博士后无法全心投入研究工作或导致优秀人才放弃进站开展研究。
3.联合培养博士后工作有待加强
联合培养博士后一方面能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人才、实验技术条件等优势,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发挥工作站贴近市场、资金雄厚、成果转化快等优势。全国有博士后流动站3010家,博士后工作站3396家,但由于工作站发展需求与高校科研优势无法有效对接,导致工作站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博士后,高校博士后研究人员也无法在实践中创新创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1.创新博士后管理工作方式,发挥高校主体能动性
首先,改变政府和国家博士后管理部门高度统一化的管理模式,给予高校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发展领域、重点学科的流动站进行“松绑”,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发展需要,进行创新管理。“政府应逐渐淡化或减少政策中对博士后工作过于具体的规定,如博士后职称、待遇、年限、使用方式等。政府应让博士后真正走入市场,在市场中寻找各自的定位。”[2]其次,高校应当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将高校流动站学科特色与工作站科研需求有效对接,将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融为一个整体,真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社会效益,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发挥博士后制度优越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 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博士后制度具有“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和后备人才的优势,将博士后制度与高校师资“引进”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博士后流动站灵活的用人机机制,将高校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师资队伍建设各方面有效结合,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将进一步畅通博士后事业发展渠道,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增加博士后制度吸引力。
3.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走出博士后经费短缺困境
高校应开放理念,改变政府单一经费投入模式,鼓励经费多元化投入。一是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博士后事业;二是采取工作站、高校、项目组、合作导师多方投入的管理模式;三是鼓励博士后创新创业,支持博士后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获得回报。四是开展国际合作,通过进一步增加博士后参与国际派出项目与交流的比例,借助国外资金解决经费短缺问题。
4.尊重博士后成长规律,助力博士后事业发展
博士后是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的 “蓄水池”,他们年富力强、思维活跃,创新潜力大,发展后劲足,但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往往处于事业“探索期”。博士后人才的培养方式是“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高校在博士后管理中,应当充分发挥和把握教育特色,抓住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机遇,充分尊重博士后成长规律,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从优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环境、拓宽博士后事业发展渠道,提高博士后管理工作服务理念等多方面入手,主动营造博士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形成大批优秀博士争先进站的良好局面。
[1]王云鹏 陈谷纲 对我国高等学校博士后工作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黑龙江教育研究 2007年第4期
[2]张斯虹 我国博士后制度管理模式:问题与展望 高教探索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