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裕安区城北第二小学 安徽六安 237000)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堂变为学堂,积极培养孩子独立自学能力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们传统教学中,师生互相依赖,课堂上老师做主演,学生当看客,教师自始至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从头至尾默默地听,最终形成了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的种种弊端。平心而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总是想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知识,之所以满堂灌,是担心知识遗漏,担心学生听不懂,然而学生好像并不领情,出现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不和谐现象。为什么老师台上苦口婆心的付出,收到的却是“对牛弹琴”的结果?是不是老师们不经意间把学生当成了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无论多么精彩,始终都只是敲门砖,如果不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门,引出学生“学”的这块“玉”,那么这样的“教”必将不被学生所接受,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堂变为学堂,积极培养孩子独立自学能力也是有其重要性——传统教学剥夺了学生的课堂自主权,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课堂,课堂也离不开主人。只有让学生在充满灵动、充满智慧、充满趣味的课堂里,学生才能尽情的遨游,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能力才能得以展示,智慧才能得以显露。因此,有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赋予学生以主人的地位,使学生热爱课堂,热爱学习,让课堂洋溢主人的气息,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并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刻不容缓!
迄今为止,课堂教学依然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教学改革总是孜孜不倦的探索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以此争取获得更有效的教学成果。面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和课改后新型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我查阅了各种书籍,结合自己短暂的从教经历,列出以下几点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先得自己心中有太阳。”同样,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老师们,首先自己要乐于学习和接受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新型的年轻教师,还是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应该在课堂教学的道路上坚持学习和建立专业的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理念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从而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期待,进而付诸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很好的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记》一书中早已提出教师的教学应该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亚积极引导、激励、启发学生,不能够牵着学生学习、强制学生学习或代替学生学习,这里的“道”、“强”、“开”,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当然,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从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而学生永远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指导学生学习而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更好的学习;既不能以任何形式削弱老师的指导作用,也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课堂教学中的“导”是推动学的条件,而“学”才是导的依据,教学的最高艺术正在于使导与学相互生发、浑然天成。教师的“导”应当是顺应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趋势的一种“带领”,学生的“学”也必然是发自内心需要和善于自我开发的一种“跟进”。因此,指导既是一种引领和帮扶,又是一种规范和制约。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正确认识和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良好开端。
课堂教学的最大弱点就是无法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而一堂再精彩的课程,也可能会有学生学得不够好,课后辅导实际上就是师生的单独交往,这就很好的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也更好的完善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活动。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都应该明白:课后辅导不仅仅是“培优补差”的一种方式,更是接触、了解和正确引导学生的良好途径。尤其是对于学困生,可以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和习得性失助心理。教师自己的及时反思,也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下一节课。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想说课堂就像是一块责任田,一次耕种技术的改良、一次种子技术的改良或者一次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责任田的产量和质量,课堂教学也是同样道理。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孩子的独立自学能力是顺应时代的新生儿,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共同构建具有趣味性、创新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新型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