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广州 510000)
随着我国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2010年左右移动智能设备的日益普及,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从陌生逐渐被广大师生熟悉并习惯使用,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股潮流。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的优势在于转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适应了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趋势,更易于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动力。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微课也扮演着越来越突出的角色,对于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和技术要求。德育教师应当及时跟上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脚步,掌握微课的简易制作方式,避免微课制作的误区,达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1]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在《2015年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方案中,对于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微课的定义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
微课的主要特征如下:
1.小而精练,易于使用。一堂的微课通常在10 分钟以内,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个人计算机终端(PC),也能够利用常见的便携式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在线流畅地完成观看、学习、下载、评价、反馈等学习任务。
2.内容简洁,选题精确。微课选取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环节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某一项专题或实训活动,讲解或者展示日常教学中主要的,典型的、常见的或者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选题不能过大,需时不应过长,应以“一课一题”、“一课一点”为宜。
3.整合资源,手段丰富。做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资源,微课应当有效整合动画、视频、图片、网页等各类多媒体内容,还可以包含素材、习题、点评、反馈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一个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
4.简明易懂,学做结合。微课的教学过程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学做一体的有机结合。因此微课的制作要贴近当前中职学生的思维模式,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切实做到主线突出、重点清晰,逻辑严密,易于理解,反馈性佳。
根据上述微课的定义和特征,作者以需要参与制作人员的数量做为区分标准,简要分析几种常见的德育课程微课制作方式。
录屏类微课适用范围较为广泛,是德育微课较为初级和常见的一种方法。录屏类微课主要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教学内容编辑成为课件,按照时间顺序逐一展示,并通过录屏软件进行同步录制。录屏类微课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录屏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主题和目标,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并制作完成教学课件(课件通常以PPT为主要展示形式)。展示课件必须在在较短的时间中完整表达教学内容,逻辑关系清晰。课件的页面设置应当简洁大方、图文并茂。合理配置页面构图颜色,除了原始的黑、白两种颜色,最多搭配三种其他颜色,避免出现色彩过多刺眼的现象。课件中可以适当引入动态效果,动静结合,达到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录屏的优势是实施步骤简单易行,不需要掌握较为复杂的计算机技巧。录屏的缺点在于主要依靠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场景单调而缺少变化,容易引起视觉厌倦。
录屏类微课仅1人即可完成。
剪辑是将各类视频素材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加工成为一段新的微课内容。剪辑类微课主要适用于需要进行展示、分析、表演等德育教学的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教学重点,根据教学选题准备好相关素材,做好剪辑准备。依据讲解的时间顺序,教师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将不同的视频素材进行分割和拼接,适当加入字幕、片头和片尾,完成剪辑制作。
现在流行的视频编辑软件较为丰富,根据作者的使用经验,可以依据操作的难易程度简单分类如下:(1).适合初级使用者简易快速制作的《格式转换大师》、《视频编辑专家》等。(2).适合入门制作者,具备常见特效,直观好用的《会声会影》系列等。(3).适用于高级制作者的常见非线性编辑软件,如《Adobe Premiere》系列或《EDIUS》等。
剪辑的优势是内容丰富,素材较为广泛,容易获得。例如各类广播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制作的时政类、法制类、道德类、行业类等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综艺题材等都可以做为德育微课视频素材的来源。由于剪辑通常采用原素材的大部分内容,因此视觉效果较好,较易吸引学生的关注。
剪辑不足之处在于:(1).视频的素材主要来源日常积累,对德育教师的专业敏感度和视频下载技巧有一定要求。(2).由于视频素材通常来源与网络,一旦公开展示要考虑版权问题,不利于广泛传播。(3).剪辑对于教师的计算机视频制作能力有一定要求。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剪辑类微课通常1人即可完成。
当前的中职学生社会经验少、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有限,普遍对于动漫作品感兴趣。为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贴近学生的审美水平,采用二维动画的方式呈现微课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维动画是一种现代的艺术形态,通过幽默虚拟的角色形象、夸张的表情和造型、明亮丰富的色彩、立体有趣的动作效果,不仅满足了人视觉体验,更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口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完善,以往需要专业艺术人员才能制作的动画效果。现在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自行设计制作了。
制作二维动画微课前,教师需要提出明确的教学需求、教学目标、成果目标,提供完整有逻辑的知识点内容,撰写相应的微课脚本。制作动画时可以采用当前常见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如 GIF Animator、Flash MX、Retas Pro、Toon Boom Studio 、Adobe After Effects、万彩动画大师等。
二维动画的制作投入量相对较低,技术限制小、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一个 5 分钟左右的二维动画微课,通常需要 2 至 3 个星期完成。
二维动画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并对教师的计算机综合制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条件许可,制作二维动画类微课建议主要采取2人合作的形式,德育教师负责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微课脚本准确无误,技术工作由相关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完成。
情境再现适用于案例分析类的德育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以学生扮演其中角色的方式呈现,使学生产生真实可信的实景体验。情境再现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情境再现需要教师具备创造性思维,考验教师的创意策划、 分镜头脚本、实地拍摄、后期剪辑等一系列综合能力,通常是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例如,在一个专业的微课制作团队中,德育教师要带领团队成员形成理念共识,完成从创意到剧本,从勘景到分镜头脚本,从摄影师、灯光、美术到录音师和演员等一系列准备和落实工作;在拍摄制作过程中逐项完成声音、 光影、 色彩、 纵深、 运动的具体运用;在后期剪辑中监督和实施最终呈现效果。如一个3人制作团队,拍摄1场 8 分钟左右的微课,从前期准备到拍摄成片,大约需要 4天左右的时间。
情境再现类微课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度、体验感和真实性,是微课制作中较为高级的一种方式,其综合制作难度也是较高的。
限于德育课程概念较多,缺乏吸引学生案例的特点,有不少微课仅出现简单的文字和课件,画面缺乏变化,不能吸引学生的观看兴趣。一堂好的微课应当是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的综合展示。例如作者在制作《政治经济与社会》课程中关于“收入”的微课时,紧密结合教材概念,特别利用图表、动画等形式展示、分析近年来我国各地个阶层的工资收入统计数据,丰富了微课内容,加强教学效果。此外,有部分教师认为微课就是简单拍摄一下自己讲课的过程,混淆了课堂实录与微课的区别,这类简单录制课堂实录的视频通常也不能达到微课的效果。
微课的宗旨是在短时间内传授知识,主要以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为根本使命,而不是展示技术或者炫耀美观。因此与上述的第1点相反,过度追求技术化和视觉效果必然会影响观看者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行探索能力。一堂好的微课应当是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同时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德育课程的微课制作没有必要积极要求“高、大、上”的制作技术,而应当贯彻制作方便,简答实用、容易传播的思路。例如在上述微课制作方式中的录屏制作插入简单的动画效果,再进行简单的剪辑,同样能够达到预期的微课效果。
微课的突出特点是“微”,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太多。根据作者的经验,一堂好的微课应当控制在10分钟左右,其中涉及的知识点不超过2个。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等这类概念性较强,涉及理论内容和案例较多的德育课程,可以考虑制作系列微课,而不能贪一时方便,将概念或内容全部放入一堂微课。
作者近年来多次参加和观摩全国和全省的德育教学设计比赛,发现部分教师对于微课的使用存在一个较为常见的误区:将微课放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微课的主要作用是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所以应当在课堂教学前布置观看微课。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微课,那么微课就成为了普通的视频案例,不能达到原本的设计效果。
在实际教学当中,有部分教师认为微课的内容不需要再经过课堂教学。其实,微课与课堂教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都为教学服务的,不应当人为的割裂。微课既是课堂教学的前置,也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一堂成功的微课,最终达到的结果是充分发挥人机互动的技术手段,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及时进行学习反馈或评测。例如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微课结束前,根据微课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心理测验题目,安排学生利用“问卷星”等各种免费在线问卷网站作答。学生看完微课后,只需要轻松点击一下问卷的链接,即可自行测试学习效果。在线测试的有效性和便捷性使德育教师能够很快掌握相关的测试数据,为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