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渗透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研究

2018-02-23 23:10刘晓艳
新课程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爱国精神学科知识人文精神

□刘晓艳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地理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学科内容的角度来看,初中地理学科包含交通运输、行政区域划分、矿产资源分布以及气候特征等多方面内容。从人文的视角来看,初中地理学科包含资源争议问题、政治区域划分情况、领海争议问题等。可见,地理学科包含的知识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定的方法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长期的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人类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上,体现出的有关真、善、美的价值理念,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所在。人文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又具有导向作用。所以,人文精神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将人文精神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渗透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在学生身上传承和发扬。[1]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意识。地理学科是一门重视人与地理关系的学科,在内容上,它包含了自然、民族、人口、经济、种族等。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学生无法形成足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环境、气候、人口等情况与自身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提高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对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2]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渗透人文精神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丰富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活跃课堂氛围、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将人文精神与地理学科知识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形成价值观的同时也增加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

3.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观察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人文精神的渗透。所以,当人文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提高,实现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3]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1.教学可持续性不强。在地理学科中渗透人文精神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地理意识,即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等的意识。根据调查显示,学生虽然都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但是持久性不强,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在节约水电、不乱扔垃圾和不随地吐痰等行为中选择了 “偶尔为之”,也就是说,学生虽然提高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但是受实际情况的限制,大部分学生不能坚持,体现出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可持续性不强的缺点。[4]

2.爱国教育不彻底。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国际形势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受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水平的限制,学生对当前国际形势问题理解不彻底。比如,在对初中生的调查问卷中有针对菲律宾与中国在黄岩岛对峙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学生认为黄岩岛距离菲律宾比中国近,中国不需要与菲律宾竞争。甚至还有学生认为,黄岩岛面积狭小,我国国土面积巨大,要它也没有用,不如成全菲律宾。在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时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不够全面,这是目前地理学科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5]

3.学生集体意识缺失。受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以及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时缺少集体学习的环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虽然在其中渗透了人文精神的内容,但是局限于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生集体意识的缺失既影响了地理学科的教学效率,也使人文精神的渗透不全面。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

1.结合地理学科特征,确定人文教学目标。在初中地理学科中融入人文精神,要结合地理学科特征,从地理学科教学的课程标准入手。比如,在进行行政区域知识的讲解时,可以结合 “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文精神进行教学。在讲解交通运输知识时,结合“祖国的繁荣发展”的人文精神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知识教学前,首先综合分析地理教学内容,在地理知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这样有助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人文精神与地理知识有效融合,在增进学生的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又能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6]

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理教材序言中 “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时,向学生讲述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为了获得地理资料而吃苦耐劳、翻山越岭的故事。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为获得知识、不辞辛苦的人物形象,为学生学习以后的地理学科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充分挖掘教材,合理链接事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需要以地理学知识为基础,就是在地理知识中发现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然后进行有效解读,最后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文精神的内容。由于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有固定的课时数,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地理学科知识的教学,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并使人文精神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相协调。当教材中出现了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后,教师应结合这一部分内容展开教学,与当代的生活实例相结合,才能做到有效的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7]

例如,在讲解初中地理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向学生渗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人文精神内容,同时结合当地的工厂、企业的生产和污染情况,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作用,然后鼓励学生寻找解决污染的措施。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3.树立民族意识,培养爱国精神。领土区域的划分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爱国精神是初中地理人文精神中的组成部分。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对学生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知识的培养,许多初中地理教学中爱国精神的培养都是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放在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内容上。

比如,在进行初中地理 “辽阔的疆域”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目前世界上存在争议的领土进行讲解,比如钓鱼岛、黄岩岛等。结合历史知识以及实际材料,向学生明确钓鱼岛、黄岩岛是中国的,并且重点培养学生 “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告诉学生任何一块领土都是我国的一部分,无论其大小,都决不允许被拿走。促进学生提高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8]

4.开展实践活动,优化责任意识。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人类文明又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生活中到处有体现人文精神的地方,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人文精神,优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在世界植树日前往土地贫瘠的地方植树。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情况,一些水资源缺乏的沙漠地区,人们用水十分困难,学生将其与自身的生活进行对比,帮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还能促进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这种品格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在学生以后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可持续性不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与集体意识缺失等不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制定人文教育目标、充分挖掘教材、培养民族意识以及增加地理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综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爱国精神学科知识人文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浅谈陆游作品中蕴含的爱国精神
电视媒体实证“国家记忆”的价值功能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