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背景下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2018-02-23 23:10□杨
新课程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课标试题考查

□杨 娟

近年来的全国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命制,一直依据 “高考考试大纲”及其 “说明”,题型及分值与样题基本保持了一致,考题在体现语文学科对优秀人才选拔的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又凸显了语文学科在文化传承、温润心灵层面的导引作用。整套试题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运用等题型,结构合理;考查的能力层级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及探究,层级丰富,指向语文课程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高考语文备考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考后学生的得分情况来反观我们的语文备考,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答题速度慢。高考依据语文考试大纲的修订与调整,在试卷阅读总量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将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均设置为必答题,调整后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文体趋于丰富,在盘活现代文阅读考查全局的同时,调整了整套试题中主观和客观试题的比例,命题形式也更加趋于灵活。高考语文题型的变化直接导致一部分平时阅读速度慢,书写速度慢,语文素养不高的学生临场慌乱,答不完试题。

2.文本阅读不得法。全国课标卷整套试题文体类型非常丰富,在平时教学和备考过程中,由于教师在答题技巧层面指导学生的多一些,而指导学生要根据不同文体来选择不同阅读方法读懂文本再答题的少一些。以 “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备考中教师强调最多的是 “找 (筛选)” “比 (比对)” “排 (排除)”,侧重于信息的筛选和甄别辨伪,忽略了一般论述类文本的文本特点,即对文本本身的观点和材料、论述方法和论证形式关注不多。另外,在平时教学和备考时过于注重实用类文本阅读,忽视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学生的文本阅读体悟和审美能力普遍较差。

3.答题思维不发散。全国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所选文本均有一定的长度,而一道试题的设问往往指向某一个问题,是基于 “分析”和 “概括”这两种语文能力来考查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所以,答案需要跨段落、整合多处文本内容才能形成。如果学生的文本阅读不得法,答题时的思维发散程度势必不够流畅。

4.对作文教学不重视。高考语文作文基于语言、文学、文化等必备知识,考查学生的语用水平、思维品质、审美境界,在涵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承载着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但是,由于高考作文评分的主观性及评分过程中的分数趋中效应明显,使得当下高考作文备考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一些语文教师不愿在作文教学上花时间、想办法,而是在高考前夕猜题、押题、搞突击。以2017年全国课标二卷的作文为例,“合理运用”这一看似简单的指令后面,暗含的是文化传承、语言表达及思维深度,学生如果没有经历高中阶段丰厚的知识积淀,就写不出富有期待的佳作。

二、高考语文备考策略分析

针对高考语文备考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吸取经验教训,并在备考过程中着力改进。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背景下,高考语文备考要在如下五个方面发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语文的外壳是文字,而语文的内核是思维。因此,语文的学习是需要思维的。事实上,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其言语思维能力的发展之间相互依存。发展与提升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也是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之一。2017年全国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力度,就题型设计而言,除了考查传统题型成语、病句与语言表达连贯以外,还出现了语言表达得体与逻辑推断等新题型。尤其是逻辑推理题型,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言语思维的严密性结合起来考查,既引导学生规范、准确、连贯、得体地运用语言,又引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则更加侧重学生对文本本身要素即论点、论据及论证过程三者关系的逻辑辨析,这对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高考试题变化要求语文备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方可提高备考效率。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2017年之前的全国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有选做题,学生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之间往往更加倾向选择得分容易的实用类文本,原本体现新课程顶层设计思想的选修课程,选做题显然没有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做人数还是超出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预期。基于此,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14年之后的几年,一直在加大实用类文本的考查难度,但是导向作用依旧不够明显。因此,在2017年的全国课标卷高考试题中取消了选考题。事实上,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体验其丰富的情感,激发自身审美想象,进而感受、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魅力和人生哲理,最终能够形成审美能力、涵养高雅的审美趣味和诗意人生。可见,语文学习是促进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并不断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考语文命题的导向这 “一石”将会激起 “千层浪”,将迅速扭转高考备考重视实用类文本阅读而忽视学生文学艺术素养培养的功利取向,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3.注重培养学生 “因文定法”的文本阅读能力。全国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的阅读部分由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言文、古代诗歌等不同类型的文本组成。一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面对陌生化程度很高的命题语料,首先面对的困难就是读不懂试卷上的各类文本,而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语文素养不高。当然,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非一朝一夕能为之,但是学生面对不同文本类型产生的阅读困境可以在备考过程中得到突破。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考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文本,引导学生构建基于不同文本的阅读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对不同文本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着重思考文本本身思想之深刻性、观点之科学性、逻辑之严密性和语言之准确性,此外,还要把握文本观点与材料二者之间的关系;而阅读实用类文本,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着重从文本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文本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文本中的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作者情感倾向与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突破;而阅读文学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对作品中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同时,要引导学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4.重视提高学生的临场应试能力。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变革复习方式,即坚持以主体能力提升为导向,给学生多一点自由思考的时间。通过学生精练缜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必讲的不妨让位于学生。通过教师精讲,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应考的习惯和能力。另外,要注意调整备考思路,即改变以往注重教师灌输答题方法的 “从上而下”的 “演绎式”复习思路,以课堂为主阵地,践行基于学生做题体验的 “自下而上”的 “归纳式”备考路径,基于学生主体来构建知识体系,总结答题方法,从而提升备考效率。

5.着力优化学生的作文思辨品质。“全国高考看语文,语文高考看作文。”这句话从一个角度说明了高考语文及作文受到社会关注的程度。从2014年9月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发布,到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的作文悄然变脸,“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进入备考视野,再到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打破选考与必考的分野,全国高考语文考试改革的步伐一刻都没有停止。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张开指出,“从考试自身的发展来看,考试改革推进伊始的语文作文注定反映了高考未来的走向。”高考作文试题在强调重视教育功能,以作文试题为载体来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问题,并借此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

事实上,思辨性是高中生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特征之一。注重作文试题的思辨性,符合 “意见”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要求。从近三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来看,为解决材料作文带来的考场作文宿构和套作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全国课标卷作文题设计过程中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如2015年和2016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的作文试题,“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写作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作文试题引导学生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2015年全国课标甲卷要求考生基于 “女儿举报”事件,给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课标乙卷则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说明 “更具风采”的理由。全国课标卷高考作文的这些做法,都是要考生就事论事,就事说理。高考作文重思辨化的倾向,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考场高考体作文及当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的不满,从更深层面体现了国家对提高学生言语思维水平的迫切期待,其在从不同角度拓宽高考语文作文测试功能的同时,也使高考作文的考查功能趋于完善。需要说明的是,毕竟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仅仅是 “思辨品质”,还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等方面,只不过对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等进行整合的是考生的言语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以及高考备考中重视学生思辨品质的培养是有益的。

猜你喜欢
课标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