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兵兵 朱一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生命飞翔的羽翼。唯有读书,我们才能获取更多知识,才能不断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增强本领。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注重读书学习,在读书中积累坚实的基础、扎牢深厚的功底、吸纳广博的知识。然而,要读有所获,必须了解一些古今名人大家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读书方法可谓多种多样,或精读、博览、慎思,或好问、质疑、笃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渐广,读书的兴趣和方法也会随之变化。读书百法,因人而异,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而在吸纳古今名人读书经验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之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成就人生的不二法门。
学贵有志,当志存高远。“志者,学之师也。”立志是学习的先导。“知止而后有定”,人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志向才能坚定,才能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顽强拼搏。古人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即使艰难困苦,也能越挫越勇。王阳明11岁在京师读书时,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不认同塾师的看法,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中就明确了一生的奋斗方向,那就是为人类而工作、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毛泽东13岁那年就立志要做掀天揭地的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勤学苦读。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凸显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在梁家河7年的艰苦岁月中,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这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
学贵有恒,当一以贯之。“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致远”,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才能做到一以贯之。读书治学贵在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也是读书治学的应有态度和为人处世必备的品质。读书治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积沙成塔。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读书,把读书作为他一生最大的爱好。他曾言:“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且真正做到了“活到老,读到老”。甚至毛泽东还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以此激励自己在读书治学之路上不断精进,这也足以体现毛泽东对学贵有恒精神的夸赞。读书一卷,固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固有一日之益。有人研究过,一个人只要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就可以成为某一问题的专家。每天进步一点点,退步就少一点,就能不断发扬、时刻不忘,坏的习惯就会渐渐消亡,直到按部就班,即使想停也停不下来。读书治学必须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要有始有终、一以贯之。一要发扬挤劲,每天要挤出时间来学习,特别是要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把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结合起来。二要发扬钻劲,狠下苦功夫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研读,进而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三要发扬韧劲,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终身坚守,做到勤学、好学、乐学、深学。
学须乘早,当勤勉精进。读书需趁早,“人之一生,多由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以至十余岁,此数年间,浑然无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幼年时期,精神专注、接受力强、记忆力好,没有太多杂念和外界干扰,可以专心致志于学习之中,而长大后,思想容易分散,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习近平曾勉励青年学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不负光阴、抓紧时间、勤奋学习。青年习近平身体力行,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艰苦岁月里,通读马列著作、博览群书,向世人树立了勤学苦读的典范,扎牢了一生的知识根基。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只有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断地学习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和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才能不断地释放能量、提高自身本领、胜任各项工作,在新时代立足脚跟、占有一席之地。
学贵质疑,当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犹如硬币的两面,应把二者结合起来,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两种不良极端,才能获得真知。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读书学习如果不加任何思考,只是一味地机械阅读、被动接受、简单浏览,再好的知识也难以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治学贵在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不盲从、不照搬。“怀疑一切”是马克思人生箴言,他的诸多著作中随处闪耀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光辉,致力于“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扬弃。牛顿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前人知识的养分,更在于他勇于创新、善于思考,才从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发现了地心引力。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人民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方面在于他精心研读诸多马列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精髓,更在于他善于思考、将书本上死的东西用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学贵运用,当知行合一。读书治学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讲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道理。习近平曾言,看一个领导干部水平高不高,不是单纯看他读书多不多,是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主要是看他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学习理论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读书治学重在笃行,我们既要向书本学,又要向实践学;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向实践学,就是要勇于实践、把握实际,做到学中干、干中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避免夸夸其谈、杜绝“假大空”,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破解实践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改造主客观世界,把学习与修身养德、锤炼党性、破解改革创新发展难题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