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作为一所城郊结合部的乡镇初中,每年有许多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由于受教育的环境和模式的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学习习惯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要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农村初中实施分层教学迫在眉睫。如何面向全体,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潜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分层教学,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改进,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和阅读写作水平,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学习习惯、智力因素、基础情况等,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把学生动态地分为 A、B、C三个层次 。这样的分层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与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动态调整。A层次是班里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学习习惯等各方面都较优秀的学生,C层次为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学习习惯等各方面都相对较差的学生,其余的为B层次。各层次的人数根据班级情况而定。这样分层、设组的优点是能兼顾各个学生,动态调整能培养学生的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备课分层。教师课前要备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备课过程中要落实“三维目标”,充分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分析学生,了解学情,精讲精练;注重分层训练,重点突出A、B两层语文学习的标准,C层注重基础知识及基础技能训练,从而体现分层教学。备学生的过程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学生,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的精神。
教师通过备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现有水平和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当然,教师也要做到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个体差异,有目的地备课,有的放矢地设计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思维的发展,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够掌握答题的方法,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A、B、C层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所以,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协调,从而为有效组织实施分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备一篇小说阅读,明确小说的三要素题,较容易的“文中交代了哪些人物”,可以让C层学生回答;“概括小说的情节”可以让B层学生在指导下,说清记叙的要素,能用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而让A层学生说出 “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分层设问、提问,既训练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教学分层。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但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不能充分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又难以充分照顾优、差生的学习和发展。这样“一刀切”的教学形式,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程度,把教学内容分层,把教学内容的难中易与学生的ABC层紧密联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做到上课伊始呈现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到目标;课中教师还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层次学生有均等的课堂展示机会。
课堂教学分层,教师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几个问题,题组间有密切的联系,使知识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形成一个大高潮。例如,教学《绿》中“聆听绿之旋律”环节,明确梅雨潭景致的突出特点以及课文的“文眼”;“触摸绿之脉动”环节,要求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欣赏绿之神韵”环节,让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欣赏梅雨潭醉人的“绿”。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加深,引导学生鉴赏散文,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问题,几个问题之间分出层次,又形成由低到高的小高潮。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梳理小说情节的教学环节,对C层学生,教师投影呈现几张图片,要求依据图片讲故事;对B层学生,要求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整理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对A层学生,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要求C层学生回答基本题,争取回答中档题;B层学生回答中档题,争取回答高档题;A层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
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注重层次性,具有思考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摘得到”,只要尝试,愿意努力,就能摘到成功的甜蜜果实。课堂教学形式也要丰富灵活,积极引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人人参与,人人都有用武之地,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能够检测和巩固课堂知识所学,为了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设计上费心思,还要注重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层次,不能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特别是C层学生完全是任务式完成。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一定要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既做到作业量的分层,又做到难易的分层。
课后作业量的分层指对于C层学生控制作业的量,但控制不等于减少,对于C层学生在作业中适当增加基础知识类题目,减少提高拓展类的难题;而对于A层学生,教师则要减少其基础知识类的作业量,让其有更多的时间去自我钻研与拓展;B层学生的作业量则介于两者之间。这样的作业分层考虑了学生的学情,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吃到”、“吃好”。
课后作业难易的分层指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作业的难易。对于C层学生要降低难度,让他们能在作业中找到成功的喜悦;B层学生在班级的位置可上可下,所以作业要保持难度;A层学生则适当增加难度,激发他们挑战的欲望,使他们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课后作业的分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师要以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学生发展等为依据,对A、B、C层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分层的教学评价。对A层学生的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竞争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鼓励他们不断超越;对B层学生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既帮助他们看清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又为他们的前行指明奋进的方向,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对C层学生的评价,积极寻找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看到他们每一点小的进步,以表扬性评价为主,为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一步一步迈向成功。个性化的评价张扬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
除此之外,对学生的分层评价还需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指教师不能仅以一次检测的成绩来评价学生,也不能仅从目前的学习效果来评价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等多方面,比如端正的坐姿、认真的书写、积极的思考、响亮的回答等。教师应及时采用口头、书面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发展进步做出动态的、调整性的教学和评价。一段时间以后,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会有变化,教师在备课分层和教学分层上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重新安排教学内容,改变教学难易程度。比如C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能变成B层,那么教师就要按照B层学生的要求对他们进行教学、辅导和关注。让其动态跟进,不在原地徘徊。教师不妨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语文学习成长档案,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纵向的比较,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学习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