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自学能力就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主动地、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就像一个孩子,他们会首先认知自己看见的、听到的东西,之后他们会对这些认知不停的提问,比如云是哪里来的,天为什么会下雨等等,这就是运用已知的认识探索未知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一种自主的学习。学生终究要走出校门,但学习永远不会停止,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让他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只有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学习才能知道知识的无限,也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一个人如果不学习,认知就不会深刻,视野就不会开阔,思维也不会拓展,这样的人即使想要不断地自我学习,也很难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问题,很难有长足的进步。所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先指导学生积累相应的知识,在一定的知识体系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自己学习的欲望。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童趣盎然的文章,但这篇文章中却有着丰厚的知识。文章在写到白草园的时候,描写了很多有趣的事物,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多脚的蜈蚣、喷烟的斑蝥等等。这些动植物有些是我们熟知的,有些是我们陌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熟知的事物展开联想,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与这些事物相关的趣事,并且提醒他们对那些陌生的事物,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与之相关的知识和趣闻,这就为爱好动植物的同学指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方向。在讲到鲁迅问先生“怪哉”是什么的时候,不妨让学生了解作者那时童真好奇的思想,同时去问学生东方朔是谁,他有什么样的故事,他为什么会那么的博学多闻?这不是上课应该展开来讲的重点,但是通过问题会让学生对东方朔产生兴趣,激励他们课下通过各种方式去学习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
学无止境,只要学习,就会发现未知的世界还无限的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掌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而又深刻的延伸,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已经踏上了自学的道路。
生活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往往对此熟视无睹,却有人会从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甚至导致生活的变革。如为什么会产生闪电,我们是否可以从中获得电能?美国海德拉摩天大楼就破解了这个难题。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不能引发我们的相关思考。所以说,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面。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让人发笑的童话,学生读完往往哈哈一笑,说声“这些人真傻”也就算读后感了,但这样并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应采取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的方法来挖掘这篇童话的主题。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皇帝和大臣们明明什么都没看见,却都说衣服很美?有同学就说因为骗子开头强调了这衣服的特点,人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就都说看见了美丽的衣服。这是对文本的解读,接下来再问,这反映了人们什么样的心理?有学生说反映了人们虚伪的心理特点。这是对文本进一步的挖掘,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来读这篇童话呢?有学生就提出了问题,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存在这样的人吗?这就问到了文本的现实意义,学生们默默地思考着,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着不敢诚实以对的现象,自己是不是也做过这样的傻事。
质疑不仅仅是对文化知识提出问题,更是对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提出问题。自我反省是更高层次的思考,这是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要让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再进行适时的启发。因为只有有了疑惑,人们才会不停的思考,才会积极而努力的寻找答案,而这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有时候课本并不能给我们所有的答案,于是就有人在求解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升华,从而出现了新的发明和创造,这就是自主学习的成果。
叶圣陶的作品《多收了三五斗》,从题目上看应该是写农村庆祝丰收的,丰收应该是农民最喜悦的事情,但是丰收为什么给农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走进了文本。为什么多收了米却不能换到更多的钱?因为米价狂跌!为什么米行可以肆意地降低米价?因为米行串通、洋米的进入冲击了农村经济。农民可以不卖自己的米吗?不能,因为他们还要向地主交租!他们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卖一个高价吗?不能,因为且不说米行的串通,一路上还有国民党的各种苛捐杂税,他们根本吃不消!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当局的盘剥、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的狼狈为奸,他们已经为农民张开了天罗地网,农民早已走投无路,他们只能贱价卖掉自己的米,卖掉自己一年的辛苦,换取菲薄的报酬,维系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这是单一的现象吗?不是,因为第二天这样的情况就又开始重复,而且这不只是一个小镇上发生的事情;他们没有怨言吗?有,他们酒后的真言发泄着内心强烈的不满;他们会自发地进行反抗从而走上革命道路吗?不会,由于农民的局限性,这种反抗意识不会积极主动的爆发出来,只有有组织地激发他们内心的反抗意识,才会让这星星之火,造成燎原之势。
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面对一个文本,会自觉的提出问题,再去求解,这个过程是对文本的解读,是对人生的追问,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鼓励他们自行解答。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师,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寻求答案。只有弄清楚事物的本质、事情的原委,我们才可以解除心中的疑惑,清楚明白的看清世界,读懂自己,从而让自己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不断的学习才可以达到的理想。我们不可能永远地躲在象牙塔内,我们只有加强自学的能力才能在生活中不断的思考、分析、求解,从而不惑。
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就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深刻的反思。每个人都应该有业,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的人是可耻可悲的。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业,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抱怨自己学习得有多么的辛苦,相较于烈日炎炎下劳作的人们,我们是轻松的。第二,每个人都应该敬业,业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只要是适合我们自己的,只要是我们正在做着的,就应该心无旁骛的完成,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妥当,我们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第三,要乐业,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中,我们不可能把自己的五官搁置,赌钱吃酒也一样的耗神费力,莫如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多多努力,从中体会出快乐,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更有价值。最后,作者强调责任心和乐趣在生活中应该调和与实现,这样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这篇文章抛去写作方法的分析,更是对我们人生的指导,学生对此的领悟,不是教师上课声情并茂的解释所能达到的,只有学生深入地解读,才会让自己的人生不惑而充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是相通的,学习中,学生只要善于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并积极努力地解决问题,就会融会贯通,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