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认为是新课标一大显著亮点。其实,它在语文教学中不是什么时髦的产品。古人私塾教学读“四书五经”之类的整本书是最稀松平常的事情,今天因为受应试教育和刷题的影响,学生能够抽空静静地读整本书反而变成时髦甚或时尚了。推波助澜,在语文教学中炒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也变成时髦甚或时尚了,新课标培训中各路专家介绍的各种花里胡哨的阅读形式粉墨登场,弄得大家不知所措,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感觉自己太土老帽了,惶恐至极!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的“经典夜读小组”,广东吴泓老师的“阅读工作室”,安徽合肥八中的“语文阅览室”等先行先试者早在新课标颁布之前就自发实践之。各地名校推荐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也是一种倡导。
为什么现在一下热起来了呢?学生说:“不是不想读,是没时间读,没办法读。”老师说:“‘课外’的,可有可无的;‘课内’的,必须要完成的”。都是功利惹的祸。矫枉才能过正,返朴才能归真。
返朴归真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涉及以下问题:一是读什么?阅读学理的支撑。二是怎么读?课堂操作的流程:学生干什么?教师干什么?课型是什么?三是读得如何?教学评价的检验:获得的阅读经验是什么?获得的阅读方法是什么?获得的阅读习惯是什么?下面分别阐释之。
整本书阅读理论支撑有三个层面:第一是2017年版“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读什么”要注重体现学科教学内容的文体和文本特征。长篇小说和学术著作的典型特征要突出。第二是美国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重点在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以主题阅读为载体的分析阅读具有三个特性:架构性——找出作品的整体及部分结构;诠释性——定义与诠释书中的共识、主旨与论述;评论性——评论作者的学说,赞成或反对意见完成我们对作品的理解。第三是关注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区别和联系,单篇阅读从认读到解读到赏读到研读四个阶段,与整本书阅读从基础阅读到检视阅读到分析阅读到主题阅读四个阶段具有区别和联系。
学生干什么?教师干什么?课型是什么?第一是关注2017年版“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求。18课时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怎么读”侧重阅读方法和经验的指导和总结。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精读、略读、批注等传统的阅读方法要继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的主题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的大数据分析的新方法也要创新。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的。第二是关注阅读实践中的三个主体:学生、教师和课堂。学生的任务是课内外的阅读写作与交流讨论,这是主;教师的任务是课内外的导读、主题目标确定、组织学生活动和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这是辅;课堂特征是主题化、活动化和情境化。第三是关注阅读实践中的三个阶段:课内与课外的阅读计划,也就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时间安排和任务驱动;课堂操作,也就是具体的阅读教学课型:教师导读课、学生演讲课、学生辩论课、学生写作课、学生表演课、师生诵读课、师生研讨课等课型;课程评价问题,也就是阅读方法和经验的成果固化展示。
获得的阅读经验是什么?获得的阅读方法是什么?获得的阅读习惯是什么?“整本书阅读”最终落实到体现学生获得的阅读经验、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等阅读素养。也就是新课标提出的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芜湖市第十二中学在新课标颁发之前就较早地开展了整本书阅读和群文阅读教学实验,该校语文教研组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中童强和樊娟两教师都是芜湖市许纪友名师工作室的研修人员。上学年工作室开展的以童强老师执教的《家》整本书阅读、樊娟老师执教的《论语》整本书阅读活动为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两位教师也为我们展示了十二中的整本书阅读成果。在他们的指导下,学生获得的阅读经验是什么?获得的阅读方法是什么?获得的阅读习惯是什么?学生阅读素养乃至语文核心素养究竟有怎样的提高?这些需要通过教学评价来加以检验。
童强老师在高一年级进行巴金《家》的探讨交流课,组织采访、辩论、讨论等活动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紧扣“觉慧到底爱不爱鸣凤”和“觉新为什么不反抗”两个话题展开探讨:通过“爱”进行主题辩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从觉慧与鸣凤双向视角谈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尝试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剖析小说人物命运形成的根源;同时抓住 “悲剧”进行小说主题探究,从觉新和梅芬的悲剧必然性和偶然性谈小说主题。学生辩论激烈,交流自如,童老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总结阅读整本小说的经验,训练高一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对阅读的思想成果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辨能力。
如果说童老师身临其境,带领起始年级学生走进整本书的内核,那么樊娟老师便搭起桥梁,引导高三学生悟出整本书的精髓。起始年级和毕业班年级的整本书阅读要求迥然不同,樊娟老师富有亲和力,与学生娓娓道来,使学生通过阅读展示自己的临考心理状态。一节课行云流水,真实感人,临考15天的高三孩子们,通过演讲和诵读的方式,从阅读过程总结、阅读交流稿修改、阅读见解、整本书阅读方法角度总结自己的阅读体会,展示阅读成果,分享阅读感悟,为自己为同伴更为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这节课真正做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完成了阅读涅槃的三重境界,从茫然困惑到孜孜苦读,再到蓦然回首,孩子们带着《论语》继续前行、矢志不渝。樊老师使学生通过阅读《论语》汲取营养,在高三最后阶段,获得精神动力,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然,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正如十二中语文教研组长张晋老师在介绍他们进行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实验时还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小众化、精英化——全员化、平民化;“散兵游勇”式、随意性的尝试——团队化、系统化的课时间问题;“热血沸腾期”——“苦苦挣扎期”——偃旗息鼓;量的问题——质的问题——学生兴趣——教师能力等问题。整本书阅读任重道远,只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坚守整本书阅读的目标不变:使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学习积累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只要我们不急于求成,不流于形式,做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通过对新课标的精细解读,通过创造性的课程实验,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这样,“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的困惑与难题一定会慢逐步到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