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会昌县第三小学 江西会昌 342600)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采用统一教学的模式,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受固有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对学习的知识并没有进行实际性的考察,致使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真正的了解。随着下一堂课程的继续,学生不会的问题积累的越来越多,以至于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于这一实质性的问题,老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坚决不能讲过就过。[1]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的合适运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由于只是应对考试这一项内容,所以教师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处于学习和复习的单一模式轮流中,所以学生只是去学习理论知识,没有真正的实践,只是去一味的硬学,对公式和例题的理解不充分,没有自己的思维模式。虽然下了不少的功夫,但是效果却不是很明显。
要想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关键是改变教师的固有思想,从以前的思想中走出来,制定符合当前学生的一套教学方案,认真备案,耐心钻研,多与教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多去总结,认真听取他人的有效建议。作为当今时代的一名小学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一是有丰厚的专业知识,要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二是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三是:具有创新精神,善于引进生活中的一些模型等,提升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习,而不是强制性的学习,劳逸相结合,在玩乐中找到学习的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要举一反三,对下一次出现同样的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案,通过图片、音乐、短视频或微课视频给孩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本来一些抽象的事物更具体化了,效果是可想而知的。[2]
不管是学习还是其他的一些方面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脱离了生活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将会变得毫无生机。小学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因为它们刚刚接触新鲜食物,理解问题的能力不是特别强,这就需要我们多去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给予合适的教导。这就需要老师多去洞察学生的心理以及思维特征,老师的任务也变得复杂起来,不仅仅是停留在讲述理论知识,而是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拉近师生关系,另外还要多与学生做一些小游戏,提高学习质量。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缺少良好习惯的形成,好的生活习惯贯彻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需要老师的监督。监督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不仅是教师的责任,还是教师的一种义务所在。良好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所以,教师应该从低年级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当然,老师在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要求父母积极的配合老师的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3]
(1)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① 看清题目的要求和题中提供的一些有效数据信息,减少运算的时间。
② 搞明白运算的步骤,知道解题的先后顺序,能用简便方法的要用简便方法。
③ 依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合理的确定运用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急不躁,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4]
(2)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细心检查习惯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不出现错误,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检查作业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和控制,把它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来做。教师学会分析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找出出错的原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做错的原因,并及时改正,做到当堂课上的问题当堂课上解决。并针对错题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解答,加深印象,不至于遇到问题犯下同样的错误。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在书写的过程中一定要书写规范,不写简体字,不乱写乱画,书写认真大方,按照书写要求来写。有的时候,通过你的书写就会看出你对待事情的认真程度。
(4)培养学生口算的习惯
口算的速度严重影响了学生解题的速度,它是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一个基础,口算的前提是学生对运算的原理有很透彻的理解和认知,再次就是对同等类型的题目进行多次的解答,摸清它的内在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将其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结合日常的生活积极的融入,培育一定的动手能力,将其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
小学数学的学习,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跟随当今发展的速度,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那种固有思想,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教育,制定一定的教学方案。让原来那种枯燥的学习变得更有活力和生机,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只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来真正的将其落实到实处,就会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