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在十七大报告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这些论述均表明了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得到了有效拓展,同时丰富了内容,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明灯。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心理疏导指“心理疏导疗法,在心理治疗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指设在医疗机构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相关技术和理论,以缓解或消除求治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3]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方法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走出心理误区,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疏导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拉近距离的良好方式,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高校还未全面认识到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相关工作流于形式。许多高校除了在每年固定的时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举行心理教育活动之外,只有遇到重大心理事件时才会不定期举行心理教育活动,并没有形成心理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常态化的体系,并没有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何改变现阶段心理疏导被忽视这一现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心理疏导必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相匹配,以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重点,以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中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为根本,为大学生思政工作奠定扎实基础,使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吕梁学院外语系学生心理疏导队伍建设从2014年起实施心理疏导“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的活动,以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和毕业生毕业教育等形式作为心理疏导的载体,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在具体实施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形成了心理疏导的四大板块:人际交往疏导、学习疏导、生活疏导和就业疏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坚持“四三二一”工作模式:“四原则”即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差异性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和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三作用”即发挥辅导员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载体作用,打通心理疏通渠道;“二能力”即提高心理疏导者的人文素养,提升其工作能力、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提升其自我调节能力;“一核心”即注重以人为本,以辅导员为心理疏导的工作核心。具体而言,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和毕业生毕业教育等载体,通过传统教育、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情感互动等方式,把思维跳跃、个性鲜明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为基本导向,使心理疏导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帮助当代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走出心理误区,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注重心理疏导的实效性,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是心理疏导的有效策略之一。外语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案,在关心、爱护、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良性循环氛围下发展学生,体现了外语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理念。例如大一新生,他们普遍存在人际交往、学习方面的焦虑,如何解决大学生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焦虑,入学教育中的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在实施心理疏导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正确看待自己、认知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心理疏导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特点,关注学生的合理需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自身发展的环境。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适时地给予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疏导,是促进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疏导工作的落实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跟学生发展步调,与时俱进,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生活、学习和成长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三要素,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学生的生活决定其学习和成长的变化。因此,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体现。外语系利用心理教育主题班会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等形式作为心理调查载体,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物质需求是大学生最为基础的需求,而精神与情感方面的需求是大学生较高层次的需求,只有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才会为情感与精神方面的需求努力。基于此,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位学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其次,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满足其情感和精神需求,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问题、学业问题、生活问题和就业问题,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帮助学生掌控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获得心理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大学生独立的人格。
3.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辅导员,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心理疏导队伍的核心。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疏导水平,是队伍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依赖于对人文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良好人文素养的体现是: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双向情感互动,关注学生的合理需求,解决学生的困惑,在疏导过程中提升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辅导员将自身的人文情怀与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把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其工作的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外语系借助吕梁学院学生处搭建的平台,通过专业知识培训和学术交流会等方式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学习提高辅导员心理疏导的实践水平,为外语系辅导员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外语系心理疏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4.力求心理疏导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是非常活跃且富于变化的,因而对不同特点的教育对象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问题,应选择针对性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4]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摒弃“填鸭式”“注入式”的传统教育方法,加强情感沟通和心理疏导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互尊、互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寻求多样化的心理疏导方式,全面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外语系通过组建心理咨询小组、组织心理团体辅导和个人谈心谈话、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搭建微信公众平台等方法,与学生进行情感双向互动,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解决学生的思想障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用。例如在大学新生入学后,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适应大学新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如何应对大学的各门功课?如何协调大学生活与学习的关系?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其会面临下述几个问题:考研压力问题、就业压力问题又或是考研和就业抉择问题所导致的双重压力。诸如此类的共性问题,外语系会组织不同类型的心理团体辅导或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困惑,疏导学生走出焦虑。但在注重学生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个性问题。针对大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心理感受等,合理利用个人谈心谈话方法,给予学生不同的情感互动和心理疏导,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体现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此外,外语系借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的载体,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海报和宣传展板等方式,向广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根植于学生的心中,传递“助人自助”的理念。同时,外语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感受校园文化氛围,切身体会校园文化所传递的深层次内涵。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切实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近些年,外语系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在思想建设、学风建设、班风建设、自我管理和创新思路等方面成效显著。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和毕业生毕业教育等载体,根据大学生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尊重与理解原则和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心理团体辅导、个人谈心谈话、校园文化活动和微信公众平台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体现了外语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作用,帮助学生疏通了人际交往困惑、学习焦虑、生活焦虑和就业压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使学生心身健康成长。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的青年一代的使命。外语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使心理疏导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常态化,将学生的成长成才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