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目前,全国共有民办高校747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5.6%,在校生628.46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2.8%[2],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论断,而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还很不适应,同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强化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找准突破口刻不容缓。
近年来,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工作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滞后于新时代新发展的新要求。对照新时代的新要求,深入剖析主要矛盾,查找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实质性、深层次问题,是破解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与新时代不相适应困局的必由之路。
1.思想认识跟不上新时代新发展。一是对民办高校办学定位的认识还存在偏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高校发展的立身之本。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同样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基本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各项要求同样必须在民办高校落实。但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过于强调自身体制机制的特殊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看不到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对学校整体发展的实际效用,从而有意无意地淡化社会主义大学本质定位,忽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谈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少了,谈如何经营怎么赚钱的多了”[3],忽视学校立德树人的主要职能,普遍呈现出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两张皮”,为党建而党建的现象。二是对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理解还不充分。一方面,目前一些民办高校还没有意识到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对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价值,重业务、轻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不想抓、不愿抓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甚至认为是一种干扰影响教学的工作负担,从而使“相关工作常常处于受冷落、遭排斥、边缘化的境地,常常被动地附属于某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发挥类似于‘配合’‘呼应’的功能”[4],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总体上缺乏预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对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不够,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对象人为地狭隘化,认为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保证不出大事,目的是“解决个别学生、教师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采取类似‘救火’‘堵漏’的手段和方式开展工作”[5],党建主要围绕党员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也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工作“表面繁荣”,不精细、不深入,极大地影响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2.治理结构不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一是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政治权力处于非领导地位。“许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旨在通过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来实现资本的增值,而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基于教育的公益性和捐资办学的假定,背离民办高校投资办学为主要特征的现实基础”[6],缺乏对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中党组织硬性的、具体的规定,加上学校发展对举办者资源依赖,导致长期以来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际上演变成了举办者统驭学校法人、掌控决策机构,党组织存在空间狭窄,其他权力主体的话语权严重受限,从而使资本权力一方独大,决策权与执行权不分,监督权不同程度缺失,治理结构失衡。二是权力运行机制不顺畅,政治权力可作为空间被挤压。由于民办高校重大问题都由董(理)事会决定,资本权力运行程序不规范,党组织机构功能虚置,加上民办高校特别注重经济效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优先考虑的问题,党组织对学校管理事务的全过程参与还停留在口号,突出表现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等得不到充分保障,往往“一套班子多块牌子”,导致党组织在监督办学行为、保证正确办学方向上可作为的空间十分有限。三是权力机制优化建设滞后,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面临冲突加剧的可能。面对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新要求,民办高校一时未能及时适应并做出调整,权力运行机制没能实现及时完善和优化,客观上导致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之间存在冲突加剧的现实可能性,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办学活动之间的契合点尚未找准抓实,无法形成治理合力,难以切合新时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3.制度供给滞后于新时代新形势。回顾我国民办教育政策不难发现,政府对于民办教育发展方向存在摇摆和不确定,对于民办教育的发展规模缺乏充分预计和判断,对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缺乏充分了解和把握,政策制定跟进不及时,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进程缓慢。一是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长期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修订前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均未涉及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规定》和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也只有原则性的阐述,缺少可操作性的强制规定。直到2006年《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才有“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支持学校决策机构和校长依法行使职权”等规定,但由于其法律效力有限,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二是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建设远远滞后于民办高校发展。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理应与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步,但实际是在民办高校迅猛发展并暴露出一些重大的管理弊端后,才发觉加强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2016年出台《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开始做出严格规定,2017年9月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中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的建设”。长期硬性规范的缺失必然无法调动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很多民办高校本身也就不会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无法形成科学、规范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及常态化运行机制。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思想认识跟不上新时代发展、治理结构不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制度建设滞后于新时代新形势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找准着力点,抓好主方向,探索破解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瓶颈的有效策略,是进一步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民办高校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
1.增强思想认识的时代性。一是充分认识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增长,但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民间投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7]目前,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宏观主体之一,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将日趋个性化、泛在式和终身化,由于民办高校具有体制机制的优势,在未来优质教育供给上必将有更多作为。因此,重新审视民办高校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推动民办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二是精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在民办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必须改革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并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紧密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同轴共转、同频共振,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发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三是充分理解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的新内涵。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给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赋予了新内涵:其一,更加清晰宗旨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指引工作方向,确保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办学立校、教书育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其二,更加明确主题路线,把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摆在首要位置;其三,更加体现时代特征,增强党建工作的时代感、实效性和凝聚力,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其四,实现更多功能,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赋予了党建新功能,民办高校党建必须在政治领导、事业支持、管理参与、行为监督、文化引领及利益协调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2.强化治理结构的科学性。法人治理结构作为高校治理的基础,从领导体制、管理架构、运行机制到学生成长、学术发展等方面,都对人才培养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民办高校治理现代化,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的法人治理结构设计,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民办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中各项权力关系配置的整体优化。首先,在权力配置及其架构上体现思想政治功能,育人功能应当成为各项权力基本内涵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次,构建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体系,在组织机构、队伍建设、资源保障上加大力度,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组织支持;再次,强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中的思想政治功能,通过董(理)事会、教代会、学代会等多种方式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畅通渠道,校内外全方位育人;同时,做好法人治理结构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等其他相关体系的统筹,注重内外部治理体系的协调,使民办高校治理中的各项权力和权利都能架构合理,相互支持,和谐共生,共同发展,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生态。二是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校相统一,抓紧构建以章程为首的完善、规范的民办高校治理制度规范,将党建内容纳入学校章程,充分体现党组织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把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地位转化为具体的领导及实际的工作职能,强化党组织在重大决策事项上的全过程参与,提升党组织在学校重要事务管理中的话语权。
3.优化体制机制的适切性。一是变革政府行政理念与职能履行,优化制度设计。政府应充分履行好教育服务职能,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政策“需求侧”和“供给侧”研究,实现教育政策供给端的转型升级。要经常性地、广泛地开展民办教育的相关调查研究,使政策及时跟上民办教育发展步伐,更加贴近民办高校发展实际,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允许包括举办者在内的多个利益主体充分表达自身诉求,更多地依赖诱致性制度变迁而非强制性制度变迁来进一步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体系。”[8]政府必须切实解决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保障、政策传达、执行考核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让民办高校看到相关工作在促进学校发展上的实实在在的成果,从而把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由政治任务转变为提高办学水平的一种行为自觉。二是紧跟新时代的新要求,完善制度供给。创新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按照法治要求进一步规范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使党的领导在法治化轨道内规范运行和发挥作用。一方面,对标新时代党建新要求,完善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体系,对民办高校党组织设置、职责功能、工作制度和党组织负责人选任管理、工作保障、考核评价等事项进行明确。另一方面,狠抓责任落实,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督查指导,把相关工作与民办高校办学评估、表彰奖励等直接挂钩,使“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为指导,积极提高政治站位,以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制度供给为保障,以进一步优化法人治理结构为突破口,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于法人治理结构的整体设计,强化民办高校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和学校治理体系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优化体制机制,着力破解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民办高校改革发展有机融合,使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转化为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