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一定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2月召开的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强调:“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高等职业院校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人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其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个人具有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属于显性的职业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中最基础的部分,属于隐形的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而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源自于礼仪课程的学习及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工作中也会缺乏职业道德的。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学生通过礼仪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其他社会交往能力,不但能外塑形象,而且能内强素质,正好契合了职业素养的核心。礼仪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身修养,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1.教学内容过于理论,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虽然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一直在探索改革,比如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依托资源库及在线平台的教学,但是都未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承担的课程任务繁重,同时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以及较多的学生论文和科研压力,课堂教学准备不足,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组织课堂教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场地、经费及监督管理的限制,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又回归到传统的教学中,授课内容过于理论,教学模式主要是“我讲你听”,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简单,缺乏过程考核与记录,难以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
2.高职院校学生对礼仪学习的认识不足。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组织随意,使得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甚至出现整节课读课件内容的情况,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参与,课堂上玩手机、打游戏、睡觉等不良情况非常普遍。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习惯养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律能力较弱,没有时间观念,随便迟到早退,缺乏基本的文明礼仪。在某些学生看来,礼仪学习是中小学时代的事,进入大学再学习就是多此一举,事实上礼仪是伴随着人一生的综合素质的学习,礼仪的学习不仅体现在仪容仪表礼仪、社会交礼仪规范以及各种仪式规范和礼貌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这些都属于礼仪的范畴。
3.高职院校对开设礼仪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在实际教学中,不少高职院校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得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忽略了学生独立人格、健全的心理的培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研究方面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开设普及率较低,只有少数专业才开设礼仪课程,导致学生礼仪知识的匮乏,在待人接物、与他人相处、仪容仪表修饰、社会交往及求职方面缺乏相应的技巧与方法。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职业能力是其职业发展的基础,但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却是职业素养,通过礼仪教育能让高职学生逐渐养成尊重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心理承受力,为顺利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高职礼仪课程教学亟待改革。
1.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用人单位在选拔高技能人才时,虽然要求德才兼备,但首先是考察一个毕业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即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如果一个毕业生的态度不端正,就业定位不准确,好高骛远,是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礼仪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遵循相互尊重、守时诚信、自律宽容、平等适度等基本原则与他人交往,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与提升。根据市场调查,有82.7%的企业认为“职业道德可以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但道德的缺陷却无法用知识来弥补”。
2.课程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以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快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使之成为一个既有专业能力,又有职业素养的合格毕业生。
3.课程教学改革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教师的思想,以至于教学中缺少了创造。教师即便发现了问题,在考试面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尝试改变。教师找不到自己成长的方向,缺乏专业进步的内驱力,工作中没有成就感,倦怠感自然会出现。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同时也会改变教师,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研发者、创造者,全新的课程研发、备课和教学形式会让教师不断颠覆自我、升华自我,教师的成长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实践中重新定位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课程理念和行为方式不断改变,在此过程中教师有了自己的创造,并且不断地反思、提升,这样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体会到创造价值的快乐,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业务能力。
4.在课程改革中融入职业素养的学习,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礼仪不仅反映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体现了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可以说礼仪即教养,即每个人的文明程度。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整洁大方的仪容仪表、得体的言谈、高雅的举止、优秀的气质风度,必定会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赢得对方的尊重,进而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个谈吐文雅、稳重大方、彬彬有礼、风度翩翩的人,往往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通过礼仪教学,能使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交往艺术,展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塑造良好的形象,顺利进入职场,增强职业竞争力。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其职业性。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根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将礼仪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将礼仪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所有学生都必修的公共课程。礼仪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不同,除了关注学生素质的提升,其核心内容就是“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将礼仪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职业形象,促使他们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念;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将礼仪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塑造全面发展、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现代高职大学生。
2.加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有机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素养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强调课程的职业性,将职业素养的各项指标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只有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适合的人才。
3.教学内容要融入职业素养知识。教学内容必须做好改革创新,强化课程职业标准与社会的需求的衔接。可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搜集有关职业素养的资料,比如从礼仪的基本原则着手,首先就是尊重的原则,从职业道德中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方面讲为什么要尊重他人、尊重劳动,教育学生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只有懂得尊重别人,才能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赢得别人的尊重;指导学生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提高情商;再比如仪容仪表礼仪规范使学生有意识地修饰自己,在求职面试中做到穿着得体大方,体现一种职业态度。因此,从培养学生的内在职业素养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换位思考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
表1
4.采用以职业情景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的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课程设计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以提升职业素养为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情景教学是在教学中创设虚拟的职场环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学习知识、增加技能。学生在相关的职业岗位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大教学精力投入,充分发挥组织及指导作用,这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求更高,而学生作为完成任务的主体,不仅要深入讨论每一个细节,还要精心设计每个角色,预想每个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趣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激发,其职业技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5.从职业素养的标准创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突出职业素养教育,必须建立相应的职业素养考核体系。礼仪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考核评估体系也应强调实用性。礼仪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点的考核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核,形成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职业素养考核,淡化知识点考核,具体如表1。
在上述考核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已达到的程度与水平,又要关注学生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变化,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贯穿于教学始终,需要学校、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努力,更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