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白沙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黎焕松
“无礼行为”一词最早是由Andersson和Pearson(1999)提出来的。他们主要是针对工作场所无礼行为进行研究。Andersson指出:工作场所的无礼行为视为文明行为的反义词。违反工作场所中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这一规范,伤害目的模糊,程度较轻的一种人际偏差行为。他们认为工作场所无礼行为有3个特征:1.违背相互尊重的人际规范,意味着待人粗鲁、不考虑别人感受;2.伤害意图模糊,即行为表现出来的伤害意图不是很明显,至少涉及的某一方(实施者、受害者或旁观者)认为伤害意图不明显;3.低强度,即该行为不包括身体接触,只包括语言上的侮辱与非语言上的不尊重行为,比如对同事怒目相向,忽视、排斥同事等行为。无礼行为已被证实对个体和组织造成严重的危害。
在上述理论的影响下,笔者结合在中职学校近23年的工作经验,对中职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的概念界定为:学生课堂上不尊重教师、不尊重课堂的不文明行为,主要通过粗鲁的态度、侮辱性的语言、冷漠的表情和不端的行为表现出来。
学生课堂无礼行为就是对教师、对课堂的不敬行为,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封闭型。表现为对教师、对课堂毫无兴趣,目光空洞,表情冷漠,目空一切,主要包括上课睡觉,玩弄手机,发呆,抑郁,沉默。封闭型行为不会直接扰乱课堂,威胁教师的正常教学秩序,或是干扰其他同学学习。遇到教师进行劝诫,这些学生往往既不与教师争辩,也不改正自己的行为,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无动于衷,不理不睬,我行我素。
从学生层面看,如果教师不能纠正学生的行为,势必导致学生越来越放任自己,没有自律能力,从而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类是外向型。表现为对教师、对课堂充满挑衅,出言不逊,容易冲动,高度警惕,主要包括对教师的管教充满敌意,目光挑衅,恶语相向,无视课堂纪律,故意大声嬉笑打闹,怪声怪气,动作滑稽;或是说话没有分寸,用词不当,伤害教师。
这种外向型行为直接扰乱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在同学中造成极坏的影响。教师如果予以制止,出现无礼行为的学生一般不会服从教师劝告,如果教师一味制止无礼行为的学生,则容易激化师生矛盾,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出现僵持不下的场面。教师如果置之不理,又有违教师职业操守,损害人民教师的形象。所以这种无礼行为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管理能力和人格修养水平。
从学生层面看,如果对这种公开挑衅都不能有效制止,势必会损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
1.学生自身原因。学生的课堂无礼行为大多源自学生自身,主要表现为:
(1)源于无知。日常人们所称“无知”有两种情况:一是尚未具备事物本体的本质知识(事实的知识),即经验性的技术知识,这种知识是关于事物本质“真假”的知识;二是尚未具备“善”的境界的道德伦理性知识,这种知识是关于人的行为处事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善恶”价值判断的知识。
(2)源于自尊感低。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个体把他予以积极的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具有高水平的自尊。
自尊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学者都对自尊与学生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低自尊和攻击行为有关。国外研究者Fong,Vogel等人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问题行为的学生,问题行为学生(包括攻击同学、老师及其他教职工)的自尊水平更低。
低自尊者的人际接纳和情绪反应具有自己的特征,比如在面对困难时,会把困难看作是他们伙伴的友爱和允诺也许正在衰减的信号,于是会贬损他们的伙伴并降低亲密度;在遭受失败后,低自尊者有更强的痛苦情绪反应。
研究表明:中职学生的自尊心与心理健康之间相关显著,说明自尊有效地影响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中职学生群体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被否定多于被肯定,接受批评多于得到表扬。加之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生理、心理的双重冲突;面临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较多,自尊水平偏低。较低的自尊水平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容易消极对待学习困难,对教师出言不逊,对批评反应激烈,出现课堂无礼行为。
2.教师因素。虽然学生的无礼行为主要源自学生自己,但是其行为的产生通常也与教师有密切关系:
(1)业务素质差。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课堂受欢迎程度的高低。如果教师教育思想陈旧,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内容枯燥,缺乏艺术性、感染力、吸引力,学生则容易出现厌学,失去学习积极性,开小差,无视教师的课堂无礼行为。
(2)管理失当。教师课堂管理失当是引起学生课堂问题的重要原因。管理失当一方面表现为放弃管理,对学生无礼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只顾自己完成教学内容讲授,不履行育人职责,导致学生更加肆无忌惮,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教师之所以放弃管理,一是担心管不住,二是担心招致学生报复。第二方面表现为对学生的无礼行为反应过于强烈,简单粗暴。有些教师对学生课堂无礼行为一点也不能容忍,一旦遇到必定进行强烈干预和制止,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种处理问题无疑会激化矛盾,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诱发学生的攻击行为。
学生课堂的无礼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且十分棘手和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势必破坏教师情绪,影响教学秩序,损害教育质量。对学生课堂无礼行为处置得当,则不仅可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更有助于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了解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的原因后,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还在教师。面对学生的课堂无礼行为,教师始终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不仅要对学生课堂无礼行为进行制止和批评,还要有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因此,掌握应对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的策略,显得十分重要。我个人的观点是:
1.认真不较真。所谓认真是指身为教师,面对学生的无礼行为必须明确态度,坚决予以制止,不容讨价还价,模棱两可;所谓不较真是指遇事讲究方法,不可急于求成,不必任何事情都解决在当下。
面对学生课堂无礼行为,教师应当冷静面对,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教师处理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要牢记师者身份,牢记教师的示范作用,切不可与学生争“输赢”。教师不必非要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非要学生当场认错或是表态,得理不让人。这样做容易激化和扩大矛盾,让事情僵持不下,导致课堂教学停止,教师形象受损。学会冷处理,本着理解、宽容的态度,不与失礼的学生计较,要有身为人师的高风亮节,自我说服,平静心情,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首先保证一个稳定的课堂秩序,其次要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最后保证课堂气氛的愉悦。
2.忽略不忽视。所谓忽略是指用心理学上的消退策略,淡化学生无礼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所谓不忽视是指不能放弃对无礼行为学生的批评教育,只是需要讲究场合、时机、环境,力求最好解决问题。
行为主义心理学有一种消退策略,是说当消除强化时,个体行为就可以被消除或是降低。就是说,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适度使用消退策略,是可以使学生个体的无礼行为被消除或是降低。特别是针对那些自制力较差,精力旺盛,故意在课堂上制造麻烦以引起教师关注的学生,他们往往会对教师进行“忍耐度测试”,而教师的干预行为往往会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成为对他们的一种“奖励”,导致强化了他们的行为。所以,教师需要判断学生行为的严重程度,适当采取“消退策略”,忽略对他们行为的反应,或是延迟对他们行为的干预或批评。
3.提升修养,提高能力。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无不产生巨大影响。中职教师尤其要学会面对客观现实,要学会正视学生的各种问题,明白是“无知”使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出现课堂无礼行为,这个错不在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可是中职学生又特别反感说教,不接受硬碰硬的教育。中职教师只有提高个人修养,遇事不急躁、不粗暴,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怨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教师终归要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目的。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教师的治学态度、教师的敬业奉献无不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引导和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大胆探索未知事物,让学生获得学习的点滴成功,体会学习的快乐。教师必须成为学生敬重的好教师,言传身教,减少学生课堂无礼行为。
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的背后,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原因,也有教师自身原因。面临越来越频繁出现的这个问题,中职学校的教师只有正视问题,客观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掌握正确的方法,才可能有效处理面对的问题,从而降低负面情绪和职业挫败感,有效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