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设备渗入生活的各行各业,教育也不例外,教室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张黑板、三尺讲台,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走进了千千万万的课堂,展现了其自身便捷、快速的强大功能。当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后,课堂变成了快速翻PPT的现象,可是教育是传递知识、并不是形式的传递,需要对知识进行内化、重新架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转移。随着客观硬件的改变,教师的上课策略会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改变。知识的传递和转移需要交流对话,一方面,在对话中会擦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思维火花;另一方面,对话就像运输一样,路途中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不顺畅,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思考,有了挑战才有新的思路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现行教育体制下主要的教学活动,因为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师生之间的对话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可能只通过纸笔和一张嘴来进行交流。
当老师的示范朗读有欠缺时,可以借助一段名家的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深情;当讲授典雅清新的古代小品文时,配上温馨素雅的图片,可以产生美好的视觉效果;当教授精彩绝伦的小说时,配上生动有趣的视频,多媒体强大的效果,能够为语文课堂增彩增色。
可是,教师要意识到:多媒体图片、音频、视频并不能代替我们的课堂对话。对话交流是心灵的沟通,多媒体技术只是提高课堂听课效率的一种手段。它正如一顿精美饭菜的调料,而不是主食。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总会提前设计好课堂回答,以为学生的答案总是围绕着教师设计好的方向,PPT中大多会提前设计好解答思路,便于学生做笔记,以为做笔记,就是课后复习的重要依据。可自古以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真理的揭示从来不是预设好的,这才是教育的真实。思维是发展的,教师永远不会和学生的脑思路一致,所以,“意料之外”的答案才是真实的课堂,这种答案的呈现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可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意料之外”答案的出现,才让课堂有了生命力。“意料之外”答案的关注给语文课堂对话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当学生并没有按照教师既定的“规划”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处理这一问题呢?
1.不要用“意料之内”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好的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而不是执着于“意料之内”答案。因此,课堂应该以“意料之外”答案为契机,促进师生对话推向深处,从而引导学生用质疑、思索的思维研究问题。
当学生出现“意料之外”答案的时候,教师可能在纠结,这样的探索和讨论需不需要继续,继续的话定会延长原本的教学内容。在教授《湖心亭看雪》时,教师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能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的孤独?一部分学生从数字的少、颜色的单一、空间的广阔等等角度回答。这时候,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质疑:他并不孤独,他是和舟子一起去看雪的,同时还遇上了金陵人,而且在冬天里相谈甚欢,围炉喝酒,氛围很暖和。在愣了三秒钟之后,笔者决定让原本的教学设计暂停,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是否正确,从而让文本的内核推向深处,文本的解读出现了多元化,这不正是“意料之外”的妙处吗?生活中每天会发生那么多的意外,课堂既然也是生态发展的一部分,那么变化才是必然与真实。我们要敢于为原来花费大量心思的课堂让步和调整。
2.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郝文武教授提出:“教育是教育实践主体指导受教育者学习主体的一种指导学习活动,即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享,共享精神、知识、智慧、过程。他们存在着相互促进发展、保持共识、容忍差异的关系。
那么,在交流中发现学生的“意料之外”答案出现情况也很复杂。有时它并不是创新,而是知识性错误,教师要首先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当学生出现明显错误的“意料之外”答案的时候,并不能苛责批评,而要认识到学生有出错的权利。如果学生都不出错,那么,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错误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真理都是历经千辛万苦才磨砺出来的。
在提倡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课堂对话形式化的问题越发严重。作秀的课堂越来越多,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流畅的对话气氛很热烈,老师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便能回答,而问题并没有深度,只是浅表性的问题。看似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示自我,但实质是披着“对话”的外衣,进行着虚假的对话。既然学生都会了,为什么还要课堂讲授呢?因此,笔者认为课堂对话应注意以下几点:
1.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情感的交流。“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口号国人已深入骨髓,在任何情况下,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其权威性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和工具性使教育沦为科学化和理性主义的窠臼,这导致师生课堂对话变成一种功利性的知识获得、复习和再现的过程。这种知识的获得,只是单纯地注重教学效果是否达成,忽视了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对话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造成学生物化的知识太丰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极度贫乏,学生仅仅学会了工具社会需要的各种“功能”。
2.既坚持课前预设,更注重课堂生成。现行“升学第一”的考试制度和整齐划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教师只按照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如果出现“异样对话交流”,教师三言两语打发问题,或者生拉硬拽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中,回答预设答案的同学便能得到老师的赞许与表扬。教师这样对学生新生成的对话,表露出不尊重、不理睬、不倾听的态度,不仅导致学生创新性缺失,更挫伤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会不愿意也不敢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只会一味地猜测教师的意图,用教师的思考代替自己的独立思考。
语文课堂上,教师会把课文的主要问题提前预设到教学课件中,这让课文的重点内容清晰可视,找准一节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通过师生对话的一个问题、一系列答案就解决教学任务。课堂需要通过不停地追问,围绕着主要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追问,通过追问,实现课堂教学的“增值”效果。
追问是为了使学生弄明白,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有了接二连三的提问,直到学生能真正理解内容的本质。有效的课堂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使课堂成为有思想深度的新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对话是深而广的论题,对话体现了一个老师的专业素养、体现了老师的教育理念,只有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能在专业教师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