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张祯祯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目前,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褚宏启揭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就我国而言,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的聚焦强化版和升级转型版。综合素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点更突出、焦点更集中的教育目标,为转换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政府和学校的管理方式指明了方向。”[1]余文森提出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既有传承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高度、深度和内涵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2]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以及三维目标相比更加具体化,它是对素质教育的具体阐释,也是对综合素质的系统化的描述。从这一点看,核心素养无疑是进步的,内涵是丰富的。
核心素养反映出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钟柏昌和李艺指出:“从强调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整体发展的角度,我们认为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目标问题的重新理解,是‘把握教育目标的一种方式’。”[3]高中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对于高中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高考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核心环节,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有学者指出:“高中,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性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过渡时期,在高中阶段,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使学生终身发展的素养更加连贯和系统。”[4]高考改革必须服从于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核心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引领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在高考改革方面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在2014年我国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高考改革方案出炉。这次新高考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实行“文理不分科”,这一举措也引起了基础教育界的关注。
改革前,高考实行的是“3+文综/理综”,无论学生的兴趣、潜能如何,都必须在文科或理科之间进行二选一。这种一刀切的文理分割形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在2014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打破了文理一分为二的格局,推行“3+3”的选考模式,语文、数学和英语是必考科目,其他三门则在可选的科目中自由选择。其中英语有两次考试机会。“3+3”的选考模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按照大多数省份的“6选3”模式,学生可以选择的科目组合方式高达20几种,按照浙江省的“7选3”模式,出现的科目组合有35种之多。这一政策制定的初衷就是为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董秀华等学者指出:“新高考改革方案打破长期以来的文理分科、‘3+1’等考试方案,其理想的目标是:在高中教育阶段,更好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进一步增加高中学生课程学业的选择性和差异化,促进学生学术兴趣的培育和发展。”[5]“不分文理”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进行了阐述。李润洲认为:“选考意味着对学生差异性、独特性的承认,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6]李珂认为“3+3”的高考模式“不仅注重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也使培养文理兼修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可能,有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促进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形成”。[7]尹达指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通过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不分文理科,意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在录取中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7]。于世洁等学者指出:“考生对计入高考总分的科目选择权增大,考生除了考虑升学等现实因素,还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科目……可预计的是,大量学生会选择文理科目兼修,这样将有助于消除过去文理分科带来的种种弊端,考生的知识及能力的整体性将变得更好,素质也将更加的全面。”[8]可以看出学界对于“不分文理”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还是抱有很高的期望的。
在实行文理分科的时候,学生高中所学习的科目与大学的专业具有一致性,对于自己未来进入大学之后的专业选择范围是比较清楚的,考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科或理科的学习。蔡宝来认为:“众所周知,大学里实行的是专业教育,其招生形式也是分科进行的。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教育恰好与大学的专业教育有相对的一致性。”[9]但实行文理不分科之后,之前规定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被打乱,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选择的科目组合适不适用于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电子通讯工程专业会不会招收“历史+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刘宝剑做了一项关于“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调查”,调查指出:“高中生在选择高考科目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学生主要是根据‘目前成绩’来选择高考选考科目,‘学科兴趣’和‘学好信心’其实也与成绩密切相关,但学生对自己成绩好差的判断,往往只是依据某次或某几次考试的分数或排名……”[10]考生们缺乏对于不同专业招生要求的信息,就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科目的选择。《人民日报》在采访参加要新高考的考生时,有考生提到:“家里人对新的高考方案一知半解,自己也不知道未来想干什么,妈妈和哥哥的意见永远不统一,只能哪几门考得好就选哪几门了。”她和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将考试成绩作为选择依据,心里却仍有顾虑:万一只是这次考试碰巧成绩好怎么办?自己到底擅长和喜欢哪些科目?大学应该选择什么专业?显然,在这道人生规划的选择题面前,一年的学习生活没有让她得出答案。[11]有调查显示:“在影响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因素中,50.33%的学生都依据学习情况及考试成绩确定选考科目。”[12]大家普遍认为“史地政”易于“理化生”,因此学生在科目选择的时候在分数的驱动下,对于文科科目有更高的倾向性,有学者指出“在浙江2017届高考考生中,选择任意一个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都比以往文理分科时有明显下降,其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化学学科,选择比例仅有50%。”[13]由此可见,在选考制度下,实际发挥作用的依旧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实行文理不分科的初衷是好的,我们也希望通过改革,让核心素养发挥引领作用,但实际上能够产生影响的却依然还是高考“指挥棒”。
那么要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开花,最关键的就不是改革“文理分科”的问题,而是要让高考真正能够考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既然高考“指挥棒”的效应消除不掉,我们可以试图利用高考的“指挥棒”效应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引导。高考以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这也无可厚非,因为用分数进行选拔才能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公平性。那么如何让分数去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呢?这就需要改革高考的命题技术,使得试题真正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核心素养要培养的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时的应对考试的能力,因此应该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高考的命题技术的改革。之前,国家也试图在高考试题的命题技术上进行改进,但效果甚微,如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作文题型,在高考恢复之初,一般采用的是命题作文,在此之后又出现了话题作文,目前材料作文成为主流的作文题型,但有学者在研究中也指出,“在作文学习中,思维定势可解释为学生在提炼作文材料中心大意的过程中,习惯性地用以往练习中使用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使在作文中丧失了创新性与开放性思维,导致作文大意离题甚远。”[14]一套理想的考卷,应该是学生无法通过技术、模板来取得高分的,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真实的测评。
如果命题技术改革到位,无法让学生利用“习以为常”的应试方式来获得高分,那就是能凭借素养的高低来得分。传统的应试技巧在高考中“失灵”了,这时候素养就可以发挥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了。为了在高考中追求更高的分数,一线教师不得不在素养上花费精力。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以及解题的套路和模板,而是真正关注到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应对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教师会真正去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为了应对诗歌鉴赏类的题目,教师会注重学生的文学鉴赏的素养。
因此,未来高考改革的道路,应该把学生对于应试的需求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在高考命题技术方面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也相信对于命题技术的改革能够为核心素养的提升指明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