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测绘之苦”
——大众传媒对测绘地理从业者的形象解读

2018-02-23 03:58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刻板测绘

徐 瑶

(中国测绘宣传中心<中国测绘报社>,北京 100830)

提及测绘地理信息从业人员,大多数人能够联想到的是无论阴晴雨雪都会出现在路边街角、山野乡村,扛着三脚架,穿着橙色背心,动作简单却枯燥的技术工人。而在大众传媒领域,记者编辑们把更多的视角聚焦在了这个行业中这样一群人的身上:他们常年奋战在野外一线,跋山涉水,饮雪卧冰,用足迹测天量地,用忠诚和奉献诠释“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然而却经常在父母、爱人、儿女需要时缺席。

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测绘地理信息俨然成了一个苦差事,而绝大多数父母也不愿意子女从事这份看似冷门又伴随着艰辛与危险的职业。正如作者胡伟在他的随笔《测绘之苦究竟打动了谁?》中写道:“看完各大媒体的报道后,感觉还是:‘干测量,真苦!’然后会问:‘这活是人干的吗?’‘你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测绘、干测绘吗?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已经干了一辈子测量的。’”事实上,笔者询问过许多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受访者一个同样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媒体报道,你个人赞同吗?”超过半数的人纷纷表示,这样的报道陈述的确有一部分客观事实,但仅仅是一部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早已不像从前那样只能依靠人的双脚去丈量,测绘地理信息的年轻一代工作者几乎都没有经历过老一辈人的那种艰辛。但这样的报道陈述,往往会使人们对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并心生几分疏远,觉得还是不要从事这种职业为好。

那么,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真正希望留给公众的美好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如何通过媒体报道为测绘地理信息从业人员构筑符合时代特征的形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

一、大众传媒对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的形象塑造

反观大众传媒对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的形象解读,我们关注的落脚点是否真的与采访对象的期望值产生了偏差?在我们的报道中,是否真的少了些许温情脉脉的片段,而多了几分风霜雨雪的凄苦?我们是否在落笔之前就已经深受“刻板印象”的干扰,有所取舍地选择能为己用的客观事实,以便更加贴切地展现我们用“刻板印象”在脑中描绘的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形象?我们是否从未站在“他者的视角”审视过自己的采访与写作行为,反观自身视角的“刻板”与“单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雷达遥感技术、航摄技术、测绘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的成熟与应用使人的视野得到无限延伸,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不再需要真正去那些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无人区”,便可轻松获取当地的地理信息数据、影像资料等,甚至可以不受雨雪等天气变换的影响。此外,交通技术、野外设施、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完善,为外业生活提供了种种便利,外业队员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也能够如愿与家人保持联络,通过方寸屏幕便可感受到亲情的温度。

如今,在教育领域,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的就业率稳居全国前30名,甚至像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类的大专院校就业率已达到99.5%,这个数字相当可观。尽管如此,高就业率的背后预示的是人才资源的短缺,有太多学生及家长在大众传媒所营造的刻板印象中对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望而生畏。

由此可见,借助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来改变长期固有的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的刻板印象,打造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新形象已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当务之急。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因为建立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实质性改变。正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知名新闻评论家李普曼在他的著作《舆论学》中所作的比喻,他将人们对刻板印象的认知心理比喻成像浇铸的铅版一样牢固而一成不变,即使随着时代的变迁,某个群体的特征已经发生变化,刻板印象的僵化模式依然使认知主体对客体的新变化视而不见。

二、刻板印象在传播中的作用

李普曼指出,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预先设定的观念和态度,人们用这种预先设定来判断这一社会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这一社会群体的印象。他认为,一个人的观念和态度并非依据自身直接和确凿的知识,而是依据这个人自己创造的或者别人留给他的印象。就新闻采写而言,大众传媒记者对各类社会群体的描述就是其本人刻板印象的反映,在对想要报道什么、有什么将被公众所感知等方面,记者、编辑们早已进行了严格的选择,也就是“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在某一具体时刻只是以对象的部分特征作为知觉内容,是一个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这与个体自身的需要、兴趣乃至刻板印象息息相关。

新闻报道由于追求时效性,采访时间往往有严格的限定,在短时间内对采访对象作出判断往往考验的就是媒体人如何进行“选择性知觉”。受新闻截稿时间所限,记者更容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甚至采访还没有结束时,其已经根据刻板化思维模式描绘出了新闻事件的“结论”。而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其只需要进一步进行“选择性知觉”,通过搜集各方面的所需素材去证明那个已经形成的“结论”。事实上,这个“结论”就是其头脑中的刻板印象。

就社会公众而言,由于他们大都无法身处新闻事件当中,设身处地去了解新闻当事人的实际状态,只能习惯并依赖于新闻媒介为他们再现的这个只有部分真实的世界,这也就助推了刻板印象的深入。对此,李普曼指出,人们“需要知道的世界和确实知道的世界,往往是十分矛盾的两回事。”

受刻板印象的影响,记者、编辑们会逐渐忘记站在“他者的视角”来审视客观。“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他者对于自我的定义、建构和完善必不可少,自我的形成依赖于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依赖于自我成功地将自己与他者区分开来。善之所为善,是因为有恶;好之所以为好,是因为有坏。自我的建构依赖于对他者的否定。而要想做到客观,就要跳出主观的囚笼,也就是超越自我的局限,站在“他者的视角”看待问题,审视自我,就会发掘一个与自我主观臆断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大众传媒对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的形象解读,不应困于刻板形象中,而是应该站在“他者的视角”来塑造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的群体形象。

三、反思与期待

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对于“测绘之苦”的困惑给新闻记者、编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采访对象真正的诉求是什么,他们希望被关注的焦点在哪里,想要展现出怎样的新闻事实,这些都是媒体人下笔之前需要厘清的问题,也可以帮助媒体人巧妙地规避刻板印象的陷阱。

对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而言,他们亟须打破传统,一改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塑造一个全新的形象,为自己代言,促进事业发展。新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大众传媒,更依赖于大众传媒转变观念和思路,将新闻关注点向以下几个方面倾斜。

(一)关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科技性

近年来,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开拓创新,研发出了一系列测绘地理信息“黑科技”,从精度更高、室内外一体的移动导航技术到新一代多源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处理系统,从城市地下管线监测技术到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媒体人应更加关注这些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贡献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更加关注科研人员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攻关精神,更加关注测绘地理信息通过科技改变未来的铿锵步履。

(二)关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实用性

2011年,国家测绘局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明确了其在监督管理地理信息获取与应用、组织协调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工作、组织指导基础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就在不久前的两会期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取消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单位,新组建自然资源部。国家针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背后,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面向国土、交通、水利、农业、住建、发改、环保等多个社会领域的深度融合,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步伐的加速。媒体人应更多地去挖掘测绘地理信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展现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兼收并蓄的美好愿景,再现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测绘、认识测绘并愿意从事测绘。

(三)关注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的多面性

2018年年初,多家主流媒体全文刊登了新任中国陆军司令员韩卫国的《致陆军官兵家属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在父母生病临终时、在妻子生子临产时、在孩子升学临考时,只要没有打仗任务和确实离不开的特殊任务,都必须及时请假回家。对于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产不照顾、家庭有难不帮助的个别官兵,不但不表扬、不宣扬,而且还要对他的真实品德进行考察”。一封朴实的书信却敲打着无数人心中最柔软的一部分。对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媒体人也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职工,展现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的多面人生,而不是把所有的焦点放在那些舍小家顾大家的无奈与辛酸上,要让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的形象更加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

相信通过以上三点新闻视角的转变,大众传媒为社会公众所呈现的将是一群新时代新形象的测绘地理信息从业者,他们将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离每个人的生活更近、更真实。

[1]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6.

[2]任福君.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89.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5.

猜你喜欢
刻板测绘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