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卞兵兵
支气管哮喘是全球面临的人类健康问题,是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和多发病。我国哮喘发病率为0.5%~5.92%,该病是我国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目前该病缺乏根治方法,现代医学主要采用炎症控制治疗,经规范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但长期反复使用解痉类药物和激素具有副作用,且药物敏感性会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疗效并不理想[2]。中医治疗哮喘方法较多,包括埋线、针灸、穴位注射、口服中药等。本资料采用温清补固法进行全程规范性治疗哮喘,并重点评估该方案对患者免疫机能和短期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纳入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指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年版):(1)有气急、胸闷、喘息、咳嗽,且反复发作,发作与接触冷空气、变应原、化学刺激、运动、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等有关。(2)发作时双肺有弥漫性或散在的哮鸣音,呼气相变长。(3)以上体征及症状经治疗后可缓解,或自行缓解。(4)排除其它疾病所致胸闷、喘息、咳嗽、气急。(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具备以下一项及以上条件:运动激发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呈阳性;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绝对值≥200ml,FEV1增加≥12%;呼气流量分值日内或2周的变异率≥20%[3]。符合1~4项或符合4、5项可确诊。中医诊断参考《中医辨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纳入标准[4-5]:(1)同时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3)慢性持续期或急性发作期的1~3级患者。(4)为新发患者,之前未曾用西药治疗,或研究前2周未用药。(5)属于中医中的寒哮证。排除标准[6]:无法进行舒张试验或激发试验;同时参与其它研究;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对研究用药过敏;血压控制不良或高血压>2级。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23~71岁,平均(45.20±6.12)岁。病程1~62个月,平均(32.01±6.12)个月。对照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6~69岁,平均(46.74±5.98)岁。病程3~58个月,平均(30.981±8.91)个月。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项目为前瞻性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行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吸入治疗50~250μg,早晚各1次,每次1吸。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清补固法治疗:根据分期分为慢性持续期、发作期,根据不同时期给予参蛤青龙丸1号方及2号方(广州康缘药业集团;10g/袋;方药组成为西洋参、红参、蛤蚧尾、麻黄、紫河车、桂枝、半夏、细辛、田七、地龙等)。发作期先服用1号方,在该基础方上加厚朴、款冬花、鱼腥草等祛风解表化痰药物,治疗4周后服用2号方,在基础方上加山萸肉、熟地、当归等活血补肾填精药物,治疗8周。均为3次/d,2袋/次。慢性持续期持续口服2号方,3次/d,2袋/次,继续服用12周。合并用药:患者在治疗期间有哮喘急性发作情况,应先给予万托林吸入治疗,若1周后患者体征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则考虑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β2-受体激动剂、短效茶碱等西药;合并其它疾病则仍然按原用药方案进行维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1)疗效评估:①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中FEV1、第一秒呼气量占用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②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喘息、咳嗽、胸闷,均采用4级评分法,根据发生情况给予评分,即无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③疗效评估: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缓解,甚至加重,为无效;临床体征症状有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病情不影响睡眠为显效。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显效)/例数×100%。(2)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评估:①比较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CD8+、CD4+、CD4+/CD8+。②ACT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进行评测。③成人哮喘生存质量评估:采用五分制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进行评测。(3)安全性评估:统计两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F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评估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ACT评分比较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x±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x±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ACT评分比较[分,(x±s)]
2.2 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观察及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生存质量情况比较 见表4、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分,(x±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情况比较(x±s)
2.3 安全性评估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其中腹泻1例,夜间兴奋2例,发生率为7.50%。对照组共发生腹泻1例,夜间兴奋1例,发生率为50%。
哮喘是诸多因素所致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临床特征包括气道炎症、气道阻塞、气道高反应性,其中气道炎症是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阻塞程度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西医治疗该病的一线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其具有强大抗炎功能,然而无法彻底扭转患者全身免疫功能紊乱及特应性特征,高剂量激素长期使用甚至对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系统有抑制作用,下调糖皮质激素受体,导致病情反复,长期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多等缺点;且西医治标,不能改善患者机体免疫机能,而患者免疫调节能力直接影响该病进展、复发和生存质量,因此不仅要关注取得的治疗效果,还应关注对患者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因此单用西医治疗并非最佳方案。中医将哮喘归于“喘证”、“哮证”等范畴,认为该病是因为宿痰久滞,偶遇风寒、致敏物、劳倦等诱因而发病。肾阳为机体阳气根本,司气化,摄纳肺吸入的清气,若患者阳虚温化失常,则肺脾水津不布,久则生痰饮,痰久滞体内,遇感则发哮喘[7]。长期以来中医坚持认为哮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治疗讲究“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从中医方面讲,哮喘基本病机为肾虚,本虚标实贯穿全程,应辨证治疗[8]。因此,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在常规西药基础上,采用温清补固法进行治疗,确定其疗效,分析其对患者免疫能力的影响。
用参蛤青龙丸1号方,并加厚朴、款冬花等加强祛风解表化痰之效;在2号方上及山萸肉、熟地等加强活血补肾填精之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较对照组(80.00%)高。现代药学证实小青龙汤具有解热、抗炎、止咳、平喘、抗过敏、调节免疫等作用;其煎剂能拮抗组胺所致气管平滑肌收缩,抗炎并调节免疫;大鼠模型中小青龙汤被发现具有提高肺组织β2肾上腺素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环磷酸腺苷水平的作用,与糖皮质激素有类似作用,因此能治疗哮喘。方中麻黄含有伪麻黄碱和麻黄碱,具有阻滞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对乙酰胆碱气道痉挛有抑制作用,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杏仁中的苦杏仁苷分解后具有祛痰、镇咳作用。现代药理实验指出参蛤解散具有抗炎性反应、纠正氧化/抗氧化失衡、修复受损肺泡及气道的作用。蛤蚧则能下调PAF、IgE水平,缓解气道高反应,调节Th1/Th2及NF-kB表达,具有抗炎效果。故观察组肺功能指标得到更大程度改善,各主要症状积分降低且低于对照组。
支气管哮喘是变态反应,而T淋巴细胞在变态反应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T细胞参与了细胞免疫反应,调节免疫应答。CD4+是T淋巴细胞的辅助性细胞,对T、B淋巴细胞的应答有辅助作用。目前已知炎性介质LI-13、LI-4主要经CD4+细胞合成;干扰素主要由CD8+合成,对IL-13、IL-4诱导的IgE合成有抑制作用。机体正常状态下,周围组织中T细胞及亚群数目较稳定,正常免疫应答依赖于诸多免疫细胞间的恒定。本资料中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联合治疗下调CD4+、CD4+/CD8+,缓解CD4+功能亢进,有利于缓解支气管炎性反应。
综上所述,温清补固法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能调节免疫,缓解炎症,从而改善肺功能指标和临床症状,且利于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具有标本兼治之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