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赵越
摘 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赖于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投入,更离不开广大民众的真正认可与学生们的理性选择。构建以“认知—态度—意向”为逻辑体系的关系模型,将高职教育选择意向作为高职教育非货币收益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媒介,通过对江苏高职院校受教育者的调研统计,运用SEM检验高职教育选择意愿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理,发现高职教育满意度、认可度对高职教育选择意向具有显著性影响,个体、家庭非货币收益认知对高职教育满意度具有显著性影响,个体、家庭非货币收益认知对高职教育认可度具有显著性影响,社会溢出效益认知对高职教育满意度、认可度不具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非货币收益;选择意愿;高职教育发展;SEM模型
作者简介:周芳(1980-),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台湾长庚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赵越(1990-),男,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编号:16YJA880018),主持人:李德方;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苏教师[2018]1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2-0100-06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牢牢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也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结果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投资高职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这一逻辑,这就导致在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往往把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并及时把这些学生“销售”出去作为学校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实践已经证明,这种过分追求“市场需求”的功利主义教育观是难以持续的。随着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职业教育发展上,就是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的国家决策和学生的“被动选择”之间的不协调矛盾、职业教育“十分重要”的宏观定位和事实上存在的“弱势教育”的不平衡矛盾、民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美好愿望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不充分的矛盾。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关注职业教育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重视其非货币收益,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
毋庸置疑,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赖于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投入,更离不开广大民众的真正认可与学生们的理性选择。如何在非货币收益、选择意愿与高职教育发展三者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以便为科学制定高职教育发展良策提供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是本文努力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文尝试在构建“认知—态度—意向”关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实证分析三者的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举措。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为系统把握非货币收益对学生选择高职教育意愿的影响,在梳理已有个体高职教育选择意向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的基础上,本文按照“认知—态度—意向”的逻辑,从个体对高职教育非货币收益(个体非货币收益、家庭非货币收益、社会溢出效益)的认知、态度(满意度、认可度)及选择意向之间的关系入手,尝试构建高职教育选择关系模型(见图1)。
1.认知变量。认知是个体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要观测高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认知度须先系统确立高职教育非货币收益观测指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麦克马洪、卢卡斯新古典经济学动态模型等研究成果,本研究将高职教育非货币收益分为三个层次:个体工作学习中的非货币收益、家庭生活中的非货币收益、社会的溢出效益[1],并细化为可观测的解释变量。即个体学习非货币收益细分为个体接受高职教育的纯消费收益、个体社會地位提升、良好工作前景、丰富闲暇生活、身心健康改善、个体社交网络拓展、个体理性消费水平提升等;家庭生活质量的非货币收益细分为家庭生活质量提高、配偶具有适配性、子女养育质量提升、家庭关系和睦等非货币收益;社会非货币收益细分为促进经济增长、国家安全、社会民主和谐等溢出效益。
2.态度变量。根据心理学认知理论,本文从研究对象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与认可度两个方面进行考察。满意度是个体需求得到满足的心理反应,是个体在接受高职教育中、教育后所获得的自我需求状态等次,是与期望的吻合程度,具体包括对高职教育软硬件的满意度、对高职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对高职学生生活质量的满意度等可观测变量;认可度是个体对高职教育的认可接受程度,用个体对高职院校品牌影响力与教育服务质量的认可度等可观测变量来解释。
3.意向变量。意向是态度的外在表现,是个体对某种选择的概率判断,反映个体选择某种活动或事件的意愿程度,本研究中指个体对高职教育的选择意向,可通过个体愿意选择接受高职教育的程度进行衡量。
(二)建立研究假设
基于“认知—态度—意向”逻辑体系构建高职教育选择意向关系模型,提出模型中8个影响路径研究假设(见表1)。
(三)数据来源
根据高职教育选择意向关系模型与核心假设,围绕高职教育个体非货币收益认知、家庭非货币收益认知、社会溢出效益认知、高职教育满意度、高职教育认可度、高职教育选择意愿六个维度21个具体条目设计了“高职教育非货币收益”的结构式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各变量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评分,由1(非常高)→5(非常低)逐级递减。
本次调研历时2个月时间(2017年5月15日至2017年7月15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调查了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常州市、苏中地区的扬州市、苏北地区的徐州市的部分高职院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78%,样本的具体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样本女性稍高于男性,集中于31-35周岁的高职毕业生,苏南地区样本量为31份,苏中地区样本量为27份,苏北地区样本量为59份,受访者就业情况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自营、自由职业为主,88.03%为已婚,拥有1-2个子女的占比超过90%,健康状况整体良好。
三、研究结果
要精准分析高职教育选择意向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首先须分析“高职教育选择意向影响因素”问卷中所设计的6个维度、21个条目的信度与效度,进而全面解析各影响因子与条目对高职教育选择意向的影响路径与影响程度。
(一)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为系统检测问卷所设计的各变量间的一致性与可靠性,通常运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来说明(当cronbachs 0.7,说明问卷中各变量间具较高信度[2])。将回收问卷中所涉及的21个细分条目的均值、标准差及cronbachs α统计汇总,具体数值如表3所示。
2.效度检验。高职教育选择意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结果为:KMO值为0.734(大于0.6),Bartlett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3876.539,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变量间存在共同因素,适合做因子分析,问卷设计观测变量的效度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运用最大似然法抽取主因子,以最大方差法获取更清晰的因子解,通过多轮迭代式主成分分析后,累计因子贡献率为66.55%,19个变量六成以上可以用个体非货币收益认知、家庭生活非货币收益认知、社会溢出效益认知、高职教育满意度、高职教育认可度、高职教育选择意向这六个公共因子;但X7、X11由于分布无规律,无法构成主因子。这说明问卷设计整体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效度。
(二)结构化方程模型检验
1.建立结构化方程模型。为检验本研究所涉及的各因子间相互关系及影响程度,本研究运用SEM(结构化方程模型)对上述六大主因子进行组合,构建六因子模型、五因子模型(将满意度与认可度合并)、四因子模型(将个体非货币收益、家庭非货币收益、社会非货币收益合并)、三因子模型(将认知变量合并、态度变量合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比较,获取拟合得最好的模型。通过计算检验,六因子模型拟合得最好,且具显著优势,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2.检验核心路径假设。为全面解析高职教育选择意向各核心假设路径及变量间的关系,构建如下结构化方程模型。
ys=γ11·yi+γ12·yf+γ13·ys+ζ1(1)
yt=γ21·yi+γ22·yf+γ23·ys+ζ2(2)
yw=β31·ys+β32·yt+ζ3(3)
其中,个体非货币收益认知(yi)、家庭非货币收益(yf)、社会溢出效益(ys)是外源变量,高职教育的满意度(ys)、认可度(yt)及高职教育选择意向(yw)是内生变量;γ表示由外源变量到内生变量的路径系数;β表示由内生变量到内生变量的路径系数;ζ为结构方程中的误差项。
经过统计分析,x2/df=1.992,CFI=0.917,NFI=0.921,IFI=0.932,RMSEA=0.035,结构方程的总拟合度较好。
(三)检验结果分析
通过结构化方程模型计算,高职教育选择意向影响路径假设的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表明,本研究前期所设计的八个假设中,仅H7、H8未通过检验,其他六个假设均得到证实,其结果如下:
1.高职教育满意度、认可度对高职教育选择意向具有显著性影响。核心路径假设H1、H2通过检验,从这两条路径对应的路径系数、P值、t值来看,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对高职教育选择意向的影响更为显著(P=0.009,P<0.01),且内生变量路径系数β值也较大;而高职教育满意度也较显著影响高职教育的选择意向,P<0.05,路径系数β值为0.224。
2.个体、家庭非货币收益认知对高职教育满意度具有显著性影响。核心路径假设H3、H5通过了检验,从这两条路径的检验结果来看,个体及家庭对高职教育个体非货币收益、家庭非货币收益的认知对高职教育满意度产生显著性影响,尤其是对个体非货币收益的认知对高职教育满意度具有很强影响,P值小于0.01,β值为0.342。
3.个体、家庭非货币收益认知对高职教育认可度具有显著性影响。核心路径假设H4、H6通过了检验,从这两条路径的检验结果来看,个体及家庭对高职教育个体非货币收益、家庭非货币收益的认知对高职教育满意度产生显著性影响,P值小于0.05,β值分别为0.202、0.218。
4.社会溢出效益认知对高职教育满意度、认可度不具显著性影响。核心假设路径H7、H8未通过检验,结合这两条路径的检验结果与前期的调研统计结果发现,个体及家庭对高职教育的社会溢出效益的认知程度还不够高,或者说个体接受高职教育所衍生的社会非货币收益尚未列入意识形态,也未将其与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认可度相联系,因而,这两条路径的路径系数值都比较低,P值未通过检验。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要使学生及其家庭选择接受高职教育,就必须使其对高职教育满意和认可,而前提就是民众对高职教育的个体及家庭非货币收益有一定认知。通俗地讲,就是要让社会不仅认识到高职教育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投资高职教育将来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同时对其个人及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子女教育等均有裨益,这个结论对我国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大力开展高职教育主导价值观宣传,提升大众的高职教育非货币收益认知度
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可知,大众对高职教育非货币收益的认知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满意度与认可度,因而有必要突破传统认知对高职教育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和民众的心理负面影响,改变传统文化对大众选择学校类型与职业类型的思维定势,通过对高职教育的国际比较、高职教育的价值、功能、地位的宣传,向大众全面阐释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与独特性,进而培育合乎时代精神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与职业教育文化,使大众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观;同时,还须从宏观层面通过多元宣传教育增强大众对高职教育非货币收益的认知水平,使其在精准把握高职教育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本体功能的基础上,派生出对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稳定、社会民主和谐等社会溢出效益的认知,从而实现大众“认知—态度—意向”的一致性,改变将高职教育作为“无奈选择”或“二流教育”的传统认知水平。
(二)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大众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
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大众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选择意向。个体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主要表现为对高职院校软硬件、教育服务质量、学生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通过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支持,推进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建设,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加强对高职教育基础设施、实验实训设备、师资力量等建设,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服务质量与学生生活的服务质量,使大众对高职教育有更深刻的印象与更深入的了解,有效反馈个体及家庭对高职教育收益,尤其是非货币收益的认知水平,如个体对高职教育所带来的在高职院校纯消费收益的认知水平,影响大众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水平。
(三)推进高职教育的品牌建设与内涵建设,提高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
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选择意向,主要表现在个体对高职院校品牌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的认可。因而,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指引推进高职院校围绕品牌建设开展专业内涵建设,如专业服务区域产业、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骨干专业建设等项目,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与高职教育的影响力,并通过高职教育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展示提升大众对高职教育在个体职业生涯中所带来的非货币收益,进而影响个体及家庭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与选择意愿。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调研对象仅局限于江苏省内的部分高职院校,样本量也不够大,存在代表性不够的局限,这是今后研究需要努力改进和深入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芳.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理论研究[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6):92-96.
[2]Onbach,L.J.Essentials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 [M].New York: Harper & Row,1990:58.
責任编辑 韩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