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数学问题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一、基于课本教材,使数学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时候,由于许多小學生已经和爸爸妈妈去过超市买东西,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笔者创设了一个去商场购物的情境,问学生去超市买东西需要什么。他们会回答“钱”,这时候笔者就引出人民币的教学。之后,笔者在课堂上准备了一些小物品,开了一个小小超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道具人民币进行购物,就像生活中真实地使用人民币那样。在此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换钱、找零等情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及面值之间的转换。这样,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购物的乐趣,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们都知道,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如在二年级学习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时候,学生可以测量同桌的身高、教室的长度和宽度、胳膊的长度;认识了人民币以后,学生就可以去超市用零花钱购买文具学习用品;学习了统计知识,学生就可以统计文具店铅笔的销量;学会计算图形面积后,学生就可以尝试计算自己家里的居住面积等。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与教师一起参与课堂学习,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学期“人民币兑换”时,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将大面值的人民币兑换成小面值的人民币。于是,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一些自制的小面值人民币学具,也准备好了一些大面值人民币,与学生进行换钱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换钱活动中,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选取合适的人民币张数与教师兑换,整堂课的教学氛围特别好。课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活动的真正意义。
如圆是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的一个图形,但是除了认识圆长什么样子外,还要认识圆的半径、圆的面法、圆规的使用方法等。所以,在教学“认识圆”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用牙签制作的特殊圆规,让他们自己动手画圆,由于线的长短不同,画出来的圆的大小也不同。此时,笔者引导他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圆的大小不同。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是圆的半径在变化,导致圆的大小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些操作,让学生知道是圆的半径控制圆的大小,这比教师直接讲解更加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采用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在“玩”中学,在“操作”中知事理,让学生主动“做数学”,才能用丰富的内容,创造多彩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设计生活情境,返回生活现实
相比其他学科,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性比较高,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想学好数学,离不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曾经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因此,在课堂上学习完数学后,学生要主动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现实中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也要秉持着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它们,这样才能学好数学,学得出彩。
如在教学加减法的时候,除了引入加减法的含义外,教师还出示了各种各样有关实际生活的加减法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加减法的题目比较有趣,教师都是用童话故事的叙述方式讲述题目或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列算式;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加减法的题目更接近实际,教师往往以叙事的语气讲述,将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搬到书本上。如有一道这样的加减法题目:妈妈要买3包糖,带了20元,每包糖的价格是6元,问妈妈的钱够买糖吗?在做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学生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因为这是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更加顺利,这正是教育生活化的体现。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