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蕾
【摘 要】在新课改逐渐深入的背景下,高师民族器乐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直接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以及人才的培养,器乐演奏能力是高师音乐学必备的职业技能。因此,本文将对高师民族器乐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师;民族器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211-01
就民族器乐教学而言,这是高师类院校音乐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在大众物质需求逐渐提高的背景下,社会在器乐类人才方面的需要越来越大,但是高师院校器乐教育的培养模式至始至终传承的都是专业类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比较看中演奏技法与作品难易度,并不重视多元文化培养,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于高师民族器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势在必行。
一、民族器乐教学的现状
就高师器乐教学的现状来说,一直延用的是主科专业和器乐选修的模式,该模式在现阶段教学中的运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选修的过程中,学校并没有限定学生的选择,学生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所以,学生为了方便选择较好的乐器,并未结合自身的发展进行选择,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比较看中的是专业技术,也就是基本音乐的素能练习和片面化地追求演奏的技巧以及乐曲难度,不够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例如演出经验和器乐编配等经验的积累,不利于高师民族器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也不能推动现阶段高师民族器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高师音乐的人才培养规划中,民族器乐课程的设置一直延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加之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器乐课程并未占据较大的比例,同时,并未限定学生所选的器乐课程,该问题的存在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阻碍学生的进步。
学生在研读高师课程的过程中,势必要迈向器乐教学岗位,需要在毕业之后面对学生。然而在整个大学期间,音乐教师一味地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播,并没有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学生计划没有实践的机会,当其迈向工作岗位之后,总是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二、高师民族器乐课程的教学改革途径
(一)对培养目标进行充分明确。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在开展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时,已经制定了主要的教学目标,即充分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促使能够在教学中开展有效地素质教育,從而满足我国新课改的实际需求。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人才的重要阵地,民族器乐课程则是高师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此部分的教学,不仅能够实现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促使民族审美品味的有效提升,对于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推进意义。而在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影响下,市场需求已经基本达到饱和状态,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力,还应该掌握民族器乐等专业的技能。高师院校必须要拥有正确的办学理念与明确的培养目标,通过与本校实际情况的结合,对于一专多能、高素质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进行培养,满足社会对于音乐教学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构建。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更是开展素质教学的中心内容。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工作来说,就要做到以下内容。
首先,保证音乐技能培育的全面性特征。把民族器乐设置为专业必修课,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声乐、钢琴以及舞蹈等专业知识的同时,最少要掌握一门民族器乐,从而满足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能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提升学生的民族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开展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
其次,设置一些民族器乐组合课与合奏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难度适中、强度恰当的合奏课程进行开设,要求学生定期的排量相关曲目。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更好的民族器乐演奏方法进行掌握,提升学生对于民族器乐的熟悉程度。
(三)重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想要满足我国基础音乐教学改革的实际要求,高师院校的开展民族器乐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就要对于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进行足够的重视。除了开展一定的民族器乐课堂教学以后,还要提供给学生尽量多的实践平台与演奏机会,促使学生的民族器乐演奏水平得到充分的提升,使得学生不仅能够站上讲台教导学生,也能够站在舞台演奏民族器乐,给基础音乐教学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高师民族器乐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民族器乐课程的教学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创新空间,所以,高师民族器乐的教学改革是具有探索性的和创新性的。新阶段,高师院校需要结合师资力量加强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等,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初征,刘海婴.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高师器乐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艺术评鉴,2018,(12):81-83.
[2]路远,孙芳.高师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黄河之声,2017,(12):48.
[3]张蓓蓓.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黄河之声,2016,(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