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
摘 要:近年来,“网红”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在庞大的网红队伍中,大学生“网红”占有一定比例。从当前现象分析,大学生为追逐个性发展多元化,成名途径快捷化,逐渐迷失于互联网的“网红”圈,未能在学习与生活娱乐中找到平衡点。文章以某高校学生徐某沉迷网络直播做“网红”为例,分析探讨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高职学生;辅导员;网红;思想政治教育
1 案例简介
小徐,女,某高校信息工程学院新生,性格外向,穿着时髦,语言表达能力强。开学不久,活泼热情的她很快就与同学打成一片,并积极参加学校社团。2017年11月某天,小徐的全寝室同学来找笔者,拿着“联名反映书”开始“控诉”小徐的种种“罪行”。在安抚她们情绪后,笔者立即叫来小徐同学本人,初步了解情况。原来,小徐同学入学后不久便注册为快手APP、抖音APP等多家网络平台主播。因小徐年轻漂亮,语言幽默,很短时间她便积攒了网络人气,拥有自己的粉丝。为进入主播人气榜,小徐的直播内容从前期的“美妆分享”“服装搭配”“校园美食推荐”变为后期博眼球的“暴饮暴食”“女生寝室生活大揭秘”等。在尝到粉丝的打赏甜头后,小徐愈演愈烈,想成网红的想法极其强烈,便经常用粗俗语言类的“社会摇”求关注。因小徐每天的心思都在网络直播上,无心学业。在寝室,其直播所用道具摆放杂乱,属于典型外表光鲜,私下卫生脏乱。其主播的“女生寝室生活大揭秘”更侵犯同学的隐私权。更为严重的是,小徐的直播时间段多为晚上11点到凌晨2点,严重干扰同寝室室友的生活,其直播所用语言不符合大学生礼仪形象。
之后,笔者做了如下工作:第一,探知学生内心想法。与小徐深入交谈后,得知其家境富裕,平日开销不成问题。所以小徐并不是在“网红经济”的诱惑下,才加入“网红”队伍。小徐因形象气质出众,多才多艺,从小就受周围人追捧。但进入大学之后,身边不乏优秀的同龄人,为了弥补现实生活中的失落和心理上的虚荣,所以进入虚拟的世界中,想当“网红”。
第二,肯定学生特长,用榜样激励法重塑人生观。在与小徐几次交谈中,笔者都给予她充分的肯定与赏识。肯定她的艺术细胞,肯定她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创新想法,通过这些让小徐逐渐打消“我比其他同龄优秀大学生差”的想法。在谈话交流中笔者会为其讲述、分享网络视频让她了解正能量网红的故事,从而达到重塑人生观目的。
第三,让学生进行书面检讨并告知家长,向室友道歉。首先让小徐马上删除帐号下不良的网络直播链接,同时进行书面检讨放入档案(后期如未出现不良网络直播内容,书面检讨撤出档案),与其家长联系沟通。
第四,用一个案例教育一批人。开展诸如“网红,你怎么看”“大学生要用正能量才华变流量”等思政主题班会。用一个案例教育一批人,让学生在班会主题学习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第五,做好事后跟踪工作。事后继续加强与小徐的联络沟通,鼓励她利用自身特长进行合理积极的网络直播。同时对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与网络直播的相互影响,并形成书面总结。
2 高职学生“网红”的教育引导分析
2.1 大学生“网红”现象的双重影响分析
“网红”一词需辩证来看,如果网络红人用低俗博出位、靠哗众取宠事件来求关注,“网红”便是贬义词;如果大学生将自身才华用正能量参与到积极的网络文化,那“网红”便是褒义词。同样,在小徐事例中,笔者也需要辩证分析处理。
在学生“网红”中,有大部分群体会传播正能量,例如弘扬核心价值观、展示个人正能量才艺、体现青年进取精神、利用网络平台激发个人成长等。相比以上正面影响,学生“网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值得关注和思考。比如挑战主流正能量意识形态、散播不良低俗价值观、影响正常学习和教学秩序等。
此案例中的小徐具有多重身份,网络平台有名的“网红”,在校大学生。她的身份定位立足于学校又融于社会。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学业难以兼顾,每天的直播时间必然会导致学习时间不足。其次,该生需要直播间作为其网络直播办公室。对宿舍原有配置和环境的改造,直播时带来的吵闹必会造成宿舍寝室人际关系紧张。最后,该生的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网红”从之前的才艺展示,到最后的为博取关注度进行的不良低俗内容传播等不确定因素,都会让涉世未深的徐某难辨是非,面临着人身和财产安全陷阱。
2.2 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2016年12月7—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并针对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提出要求[2]。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提高社会参与度,诸如关注社会热点、了解时事政治,通过评论热点话题,提出个人想法和建议。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辅助学校学习,如参与学校建设发展,提出个人意见;参与学校评课,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等。但值得注意的是,(1)高职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缺乏系統教育性。大多数学校没有统一规划、设计和运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没有使高校思政教育贯穿融合到网络平台教育的全过程。(2)高职院校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没有运用到位。大部分教师还是维持传统的教育方式,因为教师年龄层问题,对移动互联掌握技术难,实际运用更是缺少。辅导员教师群体虽然年轻化,但平日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政工作大部分只停留在与学生沟通和日常交流工作,发布学校通告和通知等,没有及时和有针对性地在移动互联平台上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工作。(3)高职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导致选择性迷茫。当今学生视野开阔,猎奇心理强,追求新鲜感等特点。呈现个性发展多元化,所以对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参与度和兴趣度不高。结合此特点,高校思政教育要融入互联网,高校互联网的运用要贴合思政教育。
3 工作对策
3.1 坚持思政工作的正确导向性
高职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需把握思政工作的正确方向,正确了解和运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加强综合能力培养,积极拓展管理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知识,结合到新媒体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融合社会热点话题,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基础。
高职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需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网红”所产生弊端现象的突显,正表现了现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乏。在思政教育全过程中,辅导员要善于把握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色调,在“互联网+”平台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积极的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学生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3]。
高职辅导员需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网红”走红,是个人成功观、成名观和成才观的膨胀。在思政教育中,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运用实际案例和思政课堂主渠道引导学生提高辨别力;二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功的途径,意识到快速成名背后的虚假代价,帮助学生意识到功利主义的弊端。
3.2 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互联网建设思维要讲究跨界贴合,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更不能孤立而行。
3.2.1 要建立跨界融合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打造智慧校园、网络云等系统平台,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结合,随处体现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素和主精髓。
3.2.2 整合资源,集中管理
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主动掌握互联网舆论主动权和话语权,努力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建立高校新媒体运行中心,将学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页及其他职业院校网络资讯网整合到一个新平台,学生在该平台不仅能了解资讯,而且提高网络参与度。
3.2.3 着力平台打造,引导学生成为正能量“网红”
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国家缺乏对网络平台直播方式和内容的成文法律规定,所以造成监督困难。所以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约束力,在做“网红”的时候融入中国梦,中国红。加强大学生自我检查、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学习。对于传播正能量的大学生“网红”,要加以宣传推广,用网红事迹教育引导其他学生。对于大学生负能量“网红”则要坚决制止,删除其直播内容,防止带来的社会不利影响。
3.3 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校园安全是学校办学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4]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要时刻树立意识风险,开展系列讲座、活动,提高在校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保护意识。
第一,要全面贯彻实施教育部门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把大学生“网红”列为学校意识形态重点教育引导对象。加强重点“网红”对象工作力度,加强舆论监督和管理。
第二,要整顿高校“网红经济”链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由“网红经济”非理性打赏等资金陷阱,最终陷入校园贷陷阱。给在校大学生做好网络安全知识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防范意识观念。同时,要摸清本校存在的“网红经济”资金背景,防止非法人员和西方国家利用“网红”进行意识渗透,确保思政主阵地。
4 工作反思
心理是网络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大量的网络以“雷”为標杆。大学生当前的审美观还在形成中,容易随波逐流。同时,大学的道德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功利化的特点,如果缺乏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不良事物的影响。
通过此案例,笔者深知作为大学生踏入社会素质教育的第一站,辅导员应采取多渠道多措施,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舆论环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在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中深入调查研究。从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红人”现象入手,充分了解大学生“追星”期间的思想变化特点。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意识。
在今后工作中,笔者会及时了解网络文化,将枯燥的思想教育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鼓励大学生争做正能量网红,开展班级“文明校园网红评比”活动,对学生特长因势利导,让他们生活在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中。
[参考文献]
[1]王晓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J].天津电大学报,2017(4):59-62.
[2]刘毓.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路径探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1-4.
[3]袁自煌.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等教育,2017(20):16-22.
[4]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模式的运行机制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7(6):11-1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net red”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society. In the huge network red team, college students “net red” has a certain proportio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henomenon, college students are diversified in pursuing individuality, and the path of fame is quick, and they are gradually lost in the “net red” circle of the Internet, failing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learning and living entertainment. This paper takes a college student Xu to indulge in webcasting and do “net red”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how university students establish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 and how college counselors can do well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ounselors; net r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