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力
【摘 要】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屏,这一现象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往往会对原有作品的人物,情节,主题的安排有所继承,同时,也会对文本有所取舍与改造。本文着重以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及其同名电视剧为例,分别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其影视改编的得与失,并为改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来推动文学与影视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内容;形式;得失;启示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096-01
一、立足原著的改编
在《平凡的世界》中,主要是以孙少安与孙少平为主要人物形象,以反映平凡生活中人们所经历的苦难为主要情节,以对平民,爱情与“人”的关注为主题。以上种种,或因人物,情节所体现出来的的时代精神,或因主题所彰显出来的人文情怀契合当下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而被改编者保留下来,为影视文坛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人物形象。在文学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主要人物形象上所突出体现的“改革者”精神与“进取者”精神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国家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锐意创新,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改革中会遇到种种阻碍,重重困难,由此引发的暂时性的消极影响难免会使人动摇对改革的决心,甚至阻碍改革。影视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我们国家,也是当代人所学习的榜样——无论现实是有多么残酷,都要勇敢面对,大步向前,向美好生活迈进。这不失为文学形象塑造所反映出来的时代意义,是向当下广大青年发出的“青春”号角。
(二)故事情节。时间跨度从1975年至1985年,以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随着纷繁复杂的矛盾的展开,身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物形象得以一一呈现。成功塑造了以两兄弟为代表的平凡生活中,默默承受生活苦难而毫不向生活妥协的人们,深刻揭示了大时代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这里,“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路上的艰难与困苦,理想的爱情与所遭遇的现实的打击……随着情节的展开得到淋漓尽致地呈现,文中始终跳动着的是孙氏兄弟不甘为命运的玩偶,在苦难的生活中努力挖掘自身价值,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
在文学作品影视化过程中,是以文学作品为蓝本进行改编的,因此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原有作品重合,好的文学作品作品之中好的部分也因而必然会被影视汲取,借此造成影视的轰动效应。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三条线索有机交织在一起,情节虽无传统叙事小说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但却于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中真实地展现人性情感随着经济发展的各种矛盾,真实反映当下部分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和情感历程,加上文笔质朴,因此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内容也被编剧保留了下来,当然,不可忽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其情节内容切合时代潮流,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它告诉我们的是平凡人的平凡人生中所遇到的挫折困难是常态,重要的是面对它们的态度,勇往直前地走下去,生活也将不会辜负我们的道理。
二、原著的影视化
(一)对小说爱情主线的偏移性改造。小说中,作家路遥以孙家兄妹的情感发展为主要表现对象,以时代的变迁为经,以不同性格的人物恋爱关系为纬来反映时代的历史变迁。但在电视剧中,有关次要人物的爱情展现偏多,使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不能对作家欲表现的爱情形成整体的感知,使得孙氏三兄妹的爱情主线没有被鲜明地凸显出来。
(二)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反差性改造。在电视剧中,对多位人物性格进行了调整,对小说中原有的故事情节矛盾给予淡化处理,倾向于表现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以孙玉亭为例,在电视剧中以好吃懒做、一心干革命的形象出现,在他看来,革命胜于亲情。然而在剧中,他却为孙少安的婚事忙碌,为他的砖厂出谋划策,甚至在其砖厂快要倒闭之时,表现出亲人之间本该有的相互扶持行为,给孙少安以安慰。原著中,面对砖厂发不出工钱的窘况,孙玉亭却没有亲人间丝毫的感情,反而幸灾乐祸,“如果在前不久,少安红火热闹的时候,他绝不敢对”有悖在《平凡的世界》中常理的人物行为令人费解。侄儿如此态度生硬,可现在,你少安还不如我!我穷?我不欠债呀!你小子屁股后面欠一堆债账,有什么资格来教导老子?”“你先甭说其他事,你二妈的四十块钱工钱我们还等着用咧!”[5]“俨然以一副债主的神态对他以前敬畏的侄儿讲话”,在这里,孙玉亭的自私,冷漠的本质荡然无存,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好二爸的形象。
三、结论
综上所述,《平凡的世界》推而广之至其他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影视化这一现象是值得肯定的,使文学作品得到更好地传播;赋予了文学新的生命力,对文学作品进行升华;促进文学市场化,为文学创作提供充足的保障。但影视化本身的局限亦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此,在改编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理解文本与影视的关系。只有这样,基于此的改编也才是成功的改编,高质量的小说改编出高质量的电视剧,从而让文学和影视的整体质量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卡尔科·马塞尔.电影与文学改编[M].刘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43.
[2]周昌义.记得当年毁路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6):47-53.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