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强 杜涛
【摘 要】 实践是道德产生并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也是道德主体性培养的基本途径。多维视角下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主要是:国家层面——坚持方向;学校层面——侧重实践;企业层面——注重引导;学生层面——主动参与。
【关键词】 多维实践;大学生;道德建设;路径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道德建设关系着国家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养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实践作为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根本方式,在国家和政策层面一直被强调,如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社会实践教育是立德树人重要的环节。尽管如此,在大学生道德建设过程中,从企业、学校以及学生本身来看实践方式都没有被充分重视和利用。因此,本文从实践的视角入手,在重点分析实践对道德建设的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对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分别对如何充分利用实践来提升大学生道德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在理论和应用层面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实践与道德建设
实践是道德产生并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也是道德主体性培养的基本途径。而大学生的道德建设贯穿整个大学生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课堂教学中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提升个体道德认知及道德素质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道德实践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道德本质是实践的。道德,是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概念上来看,道德的目的是指导人们的行动,并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因此它是实践的。大学德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道德知识,而是提升其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通过强化自身的道德素质来学会做人,也就是实现知识传授基础上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在这里道德的实践本质更加凸显。其次,道德知识在实践中内化。从哲学视角分析,活动是内化和外化的统一,道德知识的内化是在真切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对于大学生而言,道德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教授获得,而要使这种认知转化为行动,达到知行合一,就需要在道德实践中实现。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促使学生自觉运用道德知识中的原理、方法分析自身所遇到的各种道德问题,使得道德知识不断巩固加强;同时,通过实践过程中的道德体验,个体道德动机得以增强并形成道德的内在驱动力,引发个体的行为意向,从而实现道德知识的内化。再次,道德品质在实践中提升。实践出真知,道德品质的提升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体验到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别,对道德理论知识进行甄选,从而使道德品质与实际相一致;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切身体会道德在行动中的指导意义,促使个体不断思考,进行德性的扬弃,从而真正端正道德认识,提升道德品质。
二、大学生道德建设中的实践因素
实践活动,是在知识传授基础上的,个体通过自身的活动引起环境、社会、个体、他人关系变化的现实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活动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类。校内实践活动,主要指通过学校组织的、有计划进行地实践活动,如观看与道德相关的影视作品、动画,或者组织表演的演出,还包括具有公益性质的支教活动、慰问活动,以及进行其他的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而校外实践活动,指的是非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的一些专业相关的实习或者工作,与校内实践活动相比,校外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直接与校外企业对接,亲身体会社会中的真实道德情境。可以看出,大学生实践多种多样,而从现实角度分析其对大学生道德提升来看,作用仍没有被充分发挥和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环境极具变化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关键时期,然而目前极具变化的环境为其道德建设增加了难度。从宏观来看,全球经济化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先进科学技术的崛起、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等等;从微观来看,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学生随时可以接收来自网络的各种信息,其中不乏一些负面消极的信息;在价值评价客体上,物质追求、享乐主义等心理越来越突出,自由主义思潮不断传播等等剧烈的变化正在猛烈地冲击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在这样极具变化的环境中,如何充分发挥实践方式在大学生道德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道德观规范自己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2、学校观念有待转变
诚然,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高校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也越来越重视道德课程的建设,但是对于道德实践的重视仍有待增强。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目前的道德课程仍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学生体验性差的问题,翻转课堂、慕课教学等体验性教学方式早已在其他课程广泛应用,但是目前的与道德相关的课程大多仍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体验性差、参与度低导致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从目前的校内实践活动来看,尽管目前的道德实践活动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但缺乏内涵、流于形式、参与度低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对实践活动的投入,缺乏道德建设过程中对实践方式的侧重,这本身是对实践在道德教育中基础性地位和道德培养方式等观念上的认知不足。
3、企業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生培养的目的是走向社会,成为社会职业工作者。尽管学校的道德知识传授和校内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走向社会做了准备,但在真正进入企业、社会之前的道德水平都是不成熟的。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生活阅历上的欠缺,加上校园环境上相对稳定并且局限,导致其道德体验经历上不足,道德认知不成熟而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学生只有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实现道德认识上的升华,只有在进入企业参与真正的工作,才能培养成熟的道德情感。而社会实践本身作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毕业的重要程序,其在大学生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一直被忽视,究其原因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所在的企业缺乏引导。由于实习期的大学生具有人力成本较低、易于管理和培养等特点,所以实习生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定期招聘实习生成为很多企业的常规工作。但是实习生工作时间较短,一般为3-6个月,加上企业利益至上的理念,企业只对其进行基本的管理,只要完成分配的任务即可,在学生其他能力培养上一般不会投入精力和成本,尤其是企业对这些道德培养处于关键时期的实习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极其缺乏重视,甚至是处于空白的状态。
4、学生不主动参与
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其次,有助于大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及其哲理,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为自己拨正航向;最后,还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早日适应向社会角色的转变。但是,不管是参与群体的广泛性还是参与内容的深度来看,大学生对于参与实践活动尤其是与道德建设相关的实践活动缺乏主动性,往往是被动听从学校安排,普遍缺乏主动性。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学校组织的很多实践活动缺乏创新,年年相同,这就造成实践活动形式单调且重复,内容上缺乏内涵,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二是学生对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其他能力,而对道德课程、道德实践活动缺乏主动性,即使是参与也出现出人不出力的现象,缺乏自身的思考和提炼。
三、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來,其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实践活动作为道德建设的关键方式,其关键作用在学校、企业和学生层面都没有被充分发挥。因此,在国家层面不断强化将道德建设融入实践的大环境下,有必要对以上问题进行剖析,为培养道德素质高的现代大学生探索出新的路径。
1、国家层面——坚持方向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更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所以在国家层面,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是国家在文件和政策上永恒的主题,国家应坚持这个大方向不动摇。同时,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信息传递碎片化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国家应该在坚持方向不变的基础上,出台更多创新性地能够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政策,紧跟社会和时代的步伐,不断强化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道德建设重要性,鼓励学校、企业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创建更加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的社会环境。
2、学校层面——侧重实践
高校是大学生群体道德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主导力量,在传统方式中无法显著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情况下,应不断深化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关键角色,不断向实践侧重增加实践活动的比例。当然,向实践侧重,并不意味着抛弃课堂教学这个教育阵地,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创新和引导,尤其是注重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让思想道德建设深入人心,不仅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方式,更将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向实践侧重,就要培养教师的“实践”观念,只有参与教学和管理的教师真正注重实践,才能在学校形成注重实践的氛围,在学校层面广泛开展。向实践侧重,应当创新性地将实践活动与道德建设充分融合,培养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将道德建设融入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中,同时加强活动形式的拓展和活动内涵的深化,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道德素质。向实践侧重,高校应努力打造“实践”的环境和氛围,校园环境本身具有稳定性和封闭性,高校应注重构建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不断提升道德素质的良好校园氛围,形成人人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校园风尚,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3、企业层面——注重引导
对于企业而言,应认识到企业思想道德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性。构建良好的道德氛围,提升员工的整体道德水平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因为它不仅能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更能在组织层面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目标,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和信誉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对于员工而言,加强道德素质建设不仅能够增加其环境适应性和成功几率,更能够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应对、立于不败之地。而进入实习期的大学生是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员工道德建设的重视,也应该是企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来说,企业可以从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通过建设合理规范,让实习生更多的参与道德方面的活动从而对其进行专门针对性的情境训练;同时,企业在道德氛围建设过程中,也应注重“实践”的方式来引导提升员工道德素质,让实习生充分在企业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切身体会企业道德建设、社会道德建设与校园环境建设的差别,为真正成为社会工作者做充分的准备。
4、学生层面——主动参与
从在校学生方面来看,良好的道德素质水平是其融入并适应社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阶段是培养道德素质的关键时期,学生个体不仅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更应把握“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应该充分把握道德建设的有利时期,争取在该阶段形成稳定、成熟、良好的道德素质。在方式上,不仅注重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深入实践,主动将道德建设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把握机会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以及校外实习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为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结语
实践是道德建设的基本方式,如何在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中充分融入实践的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经济高度发展、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的今天,极具变化的环境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缺乏侧重、企业缺乏引导、学生缺乏主动等使得实践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因此,本研究站在实践的视角下,以现今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难点和复杂性为出发点,初步建构出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学生层面多维视角的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提升路径。值得说明的是,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初步进行了理论性建构,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引入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马全江,宋海萍.论实践教学对大学生道德主体性培养的价值[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06)59-61.
[2] 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 李春秋.新编伦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
[4] 夏赞才,任燕.旅游伦理: 旅游高等教育中重大缺失[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7(2)122-126.
[5] 姚新中.道德活动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程 强(1991—)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