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旬阳县脱贫攻坚产业建设的思考

2018-02-22 03:45周明玲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建议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旬阳县脱贫攻坚产业建设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正确引导;聚焦重点产业;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扶持政策,健全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

【关键词】 脱贫攻坚;产业建设;建议

一、旬阳县脱贫攻坚产业建设现状

1、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比较清晰

本次调研,正值县政府《关于产业扶贫精准规划工作方案》下发之际,各镇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八仙过海兴产业,万众一心抓脱贫”的思路,结合本镇实际,明晰发展思路,在重点产业的选择上,长中短结合、梯次布设,长线以抓拐枣、油用牡丹为主,中期以特色林果改造提升、中药材(黄姜)为重点,短期以烟草、魔芋、畜牧、特色粮油菜和地方特产为主。在方法上,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实行龙头企业(园区)引领、基地示范、大户带动、科技支撑、基础设施保障,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2、注重合理规划,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立足资源优势,区域布局、板块运作,形成高山林芋、中山烟姜粮茶、川道桑菜、库区柑果,力求科学合理布局产业发展項目。例如,吕河镇按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思路建设产业基地,在平定河流域的中高山建成优质地膜烟基地,在冬青、险滩建成千亩狮头柑基地,在平定河下游大力发展蔬菜特色产业,在桂花片区发展水上养殖,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据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全县贫困户养猪1.1万头、牛1381头、羊5547头、鸡6.7万只;发展烤烟1.7万亩、魔芋1069亩、黄姜1298亩、食用菌17.5万袋、黄花976亩、中药材825亩;栽植拐枣4696亩、油用牡丹2935亩、核桃2986亩、樱桃761亩。全县长中短结合的脱贫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全县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0家和3家,年产2000吨牡丹油的油用牡丹加工厂在吕河工业园区开工建设;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80个,通过省市县命名的园区分别达到4个、21个、10个;注册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66家,其中,贫困村中222家,示范社2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逐步壮大,“主体+贫困户”带动机制作用的日益发挥,为推进脱贫攻坚产业建设,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例如,

神河国桦食用菌农业园区向贫困户提供食用菌棒、场地、技术,由贫困户管理大棚,采取“借棒还菇”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2016年带动贫困户51户,其中10户大棚种植,实现产值200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100万元。

4、在农产品营销和品牌打造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立足地域特产和市场需求,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研发、深加工。有21家企业开发经营富硒农产品39个,8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产品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完成拐枣、狮头柑地理标志认证,旬阳狮头柑及拐枣、祝尔慷、秦野旬味等系列食品在全市乃至全省小有名气。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农村电商,拓展农产品销路。电商“守望大山”利用互联网平台,把原材料、物流、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公益性和盈利性相互结合,在宣传营销旬阳地方特产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基础脆弱,脱贫产业增收难

一方面近年来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改善,但是机耕路、生产路,仍是短板,机械化程度低,特别是农业用水无法保障;另一方面贫困户普遍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不足。由此带来脱贫产业建设的三个问题:一是主导产业不突出。在重点贫困村乃至全县农业产业层面,传统小农经济唱主角,缺少能够真正促进贫困户增收的主导产业。经调查统计,在贫困户中有农业产业的占51.6%,发展产业但未增加收入的占49.2%。其中: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增加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户占比为7.6%;1000~2000元占比为9.7%,2000~3000元占比为10.4%,3000元以上的占比为23.1%。二是长效产业不见效。油用牡丹、拐枣、茶叶等长效产业周期长,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直接增收效益不明显。三是传统产业不景气。据调查,烟草产业在农户增收来源中(除劳务收入),占据首要位置,但由于多种原因,2017年种植6.0万亩,较2016年8.4万亩下降28.5%,且2016年上等烟叶收购比例仅为24.5%。蚕桑产业急剧下滑,2017年仅发种2790张。

2、产业规划不精准

一是产业规划不接地气,没有做到因户施策;二是产业相关部门、镇、村之间缺少有效的对接,规划与实际发展两张皮,导致扶持政策、资金、措施不精准;三是统筹产前、产中、产后不到位。认识上应对考核多,考虑长远少;具体工作中是“行政式推动、任务式落实、被动式接受”。这是导致目前产业多、杂、散、低(效益)和“恒心”不足、一些地方特色产业不能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调查问卷来看,认为规划不精准的达48.6%。

3、新型主体带动作用不强,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的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都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是群众所说的“起名字、挂牌子、做样子”的空架子。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目前专业合作社准入门槛低,二是自身实力不强,三是与贫困户产业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问卷调查中持上述观点达56.8%。

4、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够

问卷调查中有37.8%的人认为在脱贫攻坚产业建设上存在着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工作不到位、不作为等问题。另有10%的认为存在虚报面积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发展缺少项目支撑,政府服务引导不到位。各镇筛选了一些特色产品,但由于认证难、费用大、规模小,加之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消费者不认知、不过问,致使与农民对接不顺畅,销售难。例如,石门镇楼房河村某营销户收了1吨石拉菜(收购时以50元每斤,一斤以68元出售),销售了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卖不出去,曾尝试在网上出售,因未在食品卫生部门认证而滞销。

5、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没有发挥好,跟进配套服务不力

一是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之间扶持政策不统一,补助标准不一致;二是扶貧资金拨付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调查问卷持此观点的占46%;三是扶贫资金“平均分配”,没有保证重点。在扶持新型主体与扶持贫困户之间未找到连接点,对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不明确;四是部分通过市县验收的市县级园区奖补资金未兑付到位;五是农业保险仍是短板,农业基础设施应不断加强完善;六是专业技术队伍青黄不接,技术培训与生产环节脱钩。贫困户发展产业急需的面对面的“跟进式”技术指导难以落实。

三、几点建议

1、精准规划,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正确引导

一要切实提高对产业脱贫重要性的认识。认识不到位是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规划不精准、措施不力的根本原因。要将科学规划、精准规划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系统工程放在突出位置,抓实抓牢。二是在产业的选择上,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尊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三是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长中短结合,长短互补,以短补长,实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科技支撑、服务跟进、基础保障,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思路。同时,要适应各镇功能区发展定位,促进绿色协调发展。四是把产业脱贫与农村“三产融合”有机结合,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观光农业,拓展农业产业功能,促进脱贫攻坚产业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五是要找准扶贫对象。结合本次县上制定产业扶贫精准规划,加强部门、镇村、农户之间的有效对接,实现所有的贫困村产业全覆盖,做到长中短结合,一村两三品、一户一两业,确保产业精准帮扶、技术精准培训、主体精准带动、政策精准配置。

2、聚焦重点产业

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结合实施全县脱贫产业精准规划,尽快出台牡丹、拐枣、烤烟等主导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整合捆绑项目,整合生产要素,建全激励机制,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组织服务,聚强主导产业发展合力。

培育发展脱贫产业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要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尊重农民的意愿结合。在产业发展项目选择上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寻求产业选择与农户意愿的最佳结合点,做到引导不包办,指导不强勉。二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抓好拐枣、油用牡丹等新兴产业发展,又要巩固传统产业发展成果,抓好烟草、黄姜、蚕桑、特色林果等传统产业提升改造,确保各产业规模适度、优势互补、协调推进、可持续发展。要重视保护地方优质特色品种,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等技术研发,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体系,努力把地方特色产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柿子、油桐、红薯在我县发展历史悠久,有深厚的群众认知基础、系统成熟的加工技艺,也有相应的龙头加工企业,应作为脱贫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关系,要重视对县内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跟进服务,充分发挥助推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建议设立龙头企业农产品旺季收购基金,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问题。

3、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一要加强指导,规范运作,严把入口关;二要在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上向新型主体倾斜,提倡村干部、能人加入合作社;三要抓典型示范。对现有的新型经营主体,摸底列类,培植运作规范、带动作用强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四要建立贫困户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实“企业(园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等产业脱贫带动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托管、股权合作、吸纳就业等方式,与贫困户形成稳定的产业带动关系,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

4、完善扶持政策,健全服务体系

一要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争取产业奖补、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发挥扶贫资金的政策撬动作用,杜绝扶贫资金投放上的平均主义。建议修订完善原产业精准扶贫到户奖补扶持办法。二要加强农村科技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人才,招聘相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加强园区(企业)与高校对接的渠道,培训科技人才,切实解决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三要加大扶持发展农村电商力度。大力推进“电商+”产业精准扶贫模式,通过改善贫困村网络基础设施、搭建电商平台、开发电商产品、培养电商人才、畅通物流渠道等措施,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把资金、技术、管理“引进来”,把资源、产品、服务“卖出去”,实现稳定增收脱贫。四要强化保障,确保增收“底线”。要逐步做实农业保障。借鉴烟草产业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农业产业保障机制,逐步实现特色重点产业保障全覆盖。五是主攻薄弱,抓好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

5、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聚集工作合力

相关部门要变“坐等”到单位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帮助企业、园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好农产品包装、认证、销售。要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制定系统的培训规划,突出主导产业,立足产业发展各关键节点和环节,做实“跟进式”服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及时性、实效性。

培育特色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建议建立旬阳地方名优特产和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及品牌评价体系,对进入“目录”的产品,由政府牵头“集中”进行相关认证,同时要加强地方特色农产品宣传,解决“待字闺中无人识”的问题。

【作者简介】

周明玲,任职于中共旬阳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建议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