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飞
依稀记得,十五年前的一个炎炎夏日,我与“核”结缘——
喜欢读报纸的我不经意间看到了一篇关于岭澳核电站并网发电的专题报道,报道的很多细节虽已全然忘记,但却清楚地记得那是当时国内设计自主化和装备制造国产化水平最高的核电站。当时,还在上初中的我,对核能的了解仅限于物理课本和科普读物。这篇对岭澳核电站及其科技工作者的报道让我对他们充满了崇拜,也使我对“核”有了想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五年后,我非常幸运地被清华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录取,开始了我的核科学之梦。大学四年,通过学习课程知识,我对核反应堆的运行原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也意识到了核物理研究是核反应堆设计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数据重点实验室完成我的硕士学业。
核数据是连接基础核物理与反应堆工程的桥梁,高准确度的核数据是核工程设计的前提。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评价核数据库(CENDL)和中国核数据中心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核数据平台。
硕士研究生期间,我有幸参与了核數据群常数制作软件的研发,这个课题是我国核电软件自主化项目的一部分。我脑海里浮现出十五年前报纸上报道的岭澳核电站青年工作者,他们为了核电站设计与制造的自主化通宵达旦地工作,终于实现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摆在我面前的任务和他们当年的有些相似,都是实现相关技术的自主化。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研究国外同类软件的源代码,试图搞懂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一方面,该程序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这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另一方面,程序配套的手册缺失了很多实现细节。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我有过数日思索却毫无结果的苦闷,也有过灵光一现茅塞顿开的喜悦,这些大概也是科研的乐趣所在吧。欣慰的是,我参与自主研发的群常数制作软件Ruler最终顺利通过了国家能源局的验收,我做的微小的工作也得到了认可。
硕士毕业后,我留在了核数据重点实验室,继续从事核数据群常数制作与宏观检验工作。领导们对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入职不久就让我负责了国防项目的一个子专题,这让我既兴奋又倍感压力。随着工作的展开,我逐渐体会到核数据工作的高深,也意识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
科研工作是枯燥乏味的,特别是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但当我看到同事们甘于平淡,不计回报,沉心于科研工作时,我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也立志时刻把国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中兴“芯片“事件和贸易战都在提醒我们:核心科技不能受制于人。我开始明白国家推动核电设计、制造和软件自主化的深刻用意。
核数据是基础研究,它关系到核能发展和国防安全。作为核数据研究的新生力量,我将继续向前辈们学习,为推进祖国的核数据事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