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2018-02-22 20:55刘慧
现代交际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策略

刘慧

摘要:心理韧性水平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本文从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出发,探究心理韧性的培养策略,其中主要包括:提升自我认知力水平,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及情绪控制能力,自尊感的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等内容。

关键词:心理韧性 影响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54-02

青少年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生理和心理的矛盾碰撞,导致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他们要面对课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生理压力等,这些压力会使他们产生一些挫败感,导致消极情绪,对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提出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韧性,并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从而帮助他们从消极的生活事件中获得成长。虽然近年来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韧性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对“心理韧性”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李海垒[1]通过整理大量文献,提出了品质性、过程性和结果性三种定义。[2]品质性定义指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在遇到威胁时能够用高水平的应对方式来面对突然的破坏和损伤;过程性定义,即将心理韧性作为当个体面对巨大的创伤和威胁时能够快速恢复的一个过程;结果性定义,即个体遭遇重大创伤和威胁时的一种积极的结果性的表现。

一、心理韧性影响因素

(一)家庭功能[3]

家庭功能具有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的特征,表层特征包括经济水平、家庭社会地位、家庭教育等方面,而深层特征包括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适应能力等方面。对于初中生来说,家庭功能两个方面的内容都会影响其心理韧性,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大量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影响着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人格、心理健康、自尊等,而自尊、应对方式等是心理韧性的中介因素。而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状态会影响到子女的问题解决能力,而问题解决能力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综上所述,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韧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特殊发展期

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二者发展不同步,使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出现了同一性矛盾。人格发展不成熟,自我认知不准确,自我效能感[4]有待加强,他们情感脆弱、易冲动、人际关系敏感,在遭遇重大创伤和威胁时就会产生较多的消极行为。因此,这一特殊发展期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韧性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韧性提升策略

(一)提高自我认知力水平

自我认知力水平[5]是自我认知力的一个方面,在很多时候,自我认知力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依着自己所认知的去表现,所以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行时,他是很难成功的。因此,一个人在面对重大挫折时之所以不知所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己的认识不够,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而青少年在对自己的认识方面表现得较为欠缺,所以要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进行自我探索,提高自我认知力水平。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团训的方式进行整体训练和培养。

(二)选择适当的应对方式

在大量的研究中,消极的应对方式和消极的结果成正相关,但是在张海鸥[6]等(2012)对中职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心理韧性水平高的学生,在面对挫折时采用的积极和消极的应对方式都要显著高于低心理韧性水平的学生。因此,并不能单用“积极”和“消极”来判断应对方式的好坏,在不同的环境中要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一般情况是,当遇到的挫折是在能够掌控的范围内的,个体更多地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相反则会选择回避、退缩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而在超出个体承受范围的压力環境下,个体会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回避威胁。研究表明,高心理韧性水平的学生能更加灵活地选择应对方式,因此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审视压力环境,作出合理判断,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韧性水平。

(三)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在个体对自己有了准确的认知后,也能对所遇到的挫折环境进行正确的判断,这时就需要解决问题了,因而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7]是指个体为了处理自己所面临的情境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认知加工过程。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时,需要培养学生做计划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学会从他人那里获取丰富的资源和帮助,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清楚的认识。

(四)提高情绪控制能力

青少年处于生理及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情绪极不稳定,在遇到较大困难时很容易激动、冲动,从而影响自己对问题的准确判断,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要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当产生消极的情绪时,可以通过深呼吸等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要深刻认识到“凡事都有两面性”,然后从事件的积极方面开始思考,将消极不良的情绪转化为积极健康的情绪。只有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才能作出比较正确合理的判断,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五)自尊感的建立

有研究表明(张海鸥),问题解决通过自尊间接地影响心理韧性,并且自尊越高,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因此,对缺乏自尊的学生,要注意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和支持[8],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可、肯定,而不是无谓的批判和否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拥有更多成功的体验,维持较高的自尊水平,进而有益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水平。

(六)挫折教育[9]

如果说在自尊感的建立中运用的是“赏识教育”,那么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使用“挫折教育”。自尊感的建立主要针对的是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较多挫折的学生,而挫折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成长相对顺遂的学生。通过适度的挫折体验,锻炼学生危机处理能力,挖掘自身无限的潜力,当真正的挫折来临时能够泰然处之。

(七)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所谓社会支持系统就是能够与你一起分担困难和分享快乐的人。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的支撑和后盾,注重的是相互支撑,当个体遇到挫折、困顿时,能够给予个体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做好双方相互之间的连接,当个体遇到困境时,你所需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确实能够给予你帮助;其二,丰富社会支持系统,即当个体遇到不同的境况需要获取帮助时能够有不同的选择,而不至于因某个支持系统的缺失导致个体全部社会支持系统崩塌,造成严重后果。

三、结语

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并未完全成熟,抗挫折的能力相对欠缺,需要父母、教师等人的帮助,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提高他们的抗逆力。

参考文献:

[1]王唐英.初中生的心理韧性、自我控制与网络依赖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张佳丽.住校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5.

[3]邰胜男.高中生家庭功能对其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4]徐明津.中学生心理韧性的测量、作用机制与干预研究[D].广西大学,2015.

[5]陈璇.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知力对就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

[6]张海鸥,姜兆萍.自尊、应对方式与中职生心理韧性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9):77-81.

[7]何亚莉.提高研究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

[8]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0(4):12-17.

[9]刘杨.刑释青少年社会再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心理韧性的培养策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2):96-1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策略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