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发展性资助新模式探究

2018-02-22 20:50张萌
现代交际 2018年2期
关键词:发展性新模式资助

张萌

摘要: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构建发展性资助模式是体现发展性资助理念的主要载体,同时也体现了将学生能力和素质及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资助和培养双重发展的发展理念。因此建立科学的发展性资助模式是开展资助管理的重要基础。为此本文以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发展性资助新模式探究作为对象展开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资助育人”的资助理念,将学生的自身需求、实际能力及未来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建立了以“帮困+助学+育人”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新模式,本文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实现资助工作的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助困助学助成才 发展性 资助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37-03

“教育扶贫不仅在于物质资助,更在于精准育人。”对于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仅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一般情况下,除了经济上的资助之外,还需要适时地从学生的学习方面进行定位帮扶与指导,及时地解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同时解决其学习困难。我国政府部门提出要以坚持助困助学助成才为宗旨,努力办好教育,积极促进教育公平的口号,全力从教育的各个层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保证其在后续的发展中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因此,探索新的资助模式、实现学生资助工作转型已成为众多高校和学生资助工作者开始关注的重点。我国各大高校和学生资助工作者在2010年之后基本形成了共识,即为发展性的资助不仅涉及帮扶学生经济方面的困难,更多的还有学生能力和心理层面的支持,只有将这些融合到新资助模式中,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公平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一、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发展性资助的内涵及意义

1.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发展性资助主要内容即为在保证学生基本经济资助的基础上,通过让其参加学校合作和开展的一些以育人为本的实践项目,在改善经济困难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帮助这些学生在心理、能力及精神等层面获得全面的提升。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目前开展的发展性资助现状来看,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资助体系,也保障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然而效果并不是特别显著,尤其是在资助过程中采取的发展性资助方式。当前的高等教育的资助也只是仅仅满足了最低层面的需求保证,距离真正的发展性资助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发展性资助方式必须与保障性资助方式相辅相成,且要综合运用科学的发展性模式,从而在此基础上满足保障学生正常学业的同时,促进贫困生发展目标与普通学生发展目标相同,实现全面发展的可能。

2.发展性资助的意义

以助困助学助成才为宗旨构建的发展性资助体系,是新形势下立足我国当前教育实际情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这种资助模式的重点是将学生能力和素质及最终的发展结合起来,并且坚持资助和培养双重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发展性资助模式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按照中共十八大报告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教育领域坚持的理念是要以教育优先发展为基础,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服务,并且在此过程中将立德树人作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因此可以看出,新世纪的教育体系发展的方向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教育的本身,而是更加的全面,所以各个高校的资助性工作也适时地改进和发展,建立了和高校教育体系相适应的发展性资助模式,这无疑也是一种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重大措施。

(2)发展性资助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的本质是进行人才的培养,这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其他教育层面应该关注的重点。通过建立发展性资助模式,可以将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社会对于未来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促进这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和引导他们积极地动脑和动手去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此外,由于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的发展性资助模式本身是以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因此也更好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去探索自己的潜力和个性。

(3)发展性资助体系有利于高校资助工作的科學发展

近些年,随着我国在经济领域、军事领域,政治领域及教育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人才强国,强军、强教育的口号也是此起彼伏,建立以助困助学助成才为宗旨下的学生资助体系则是为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教育发展和公平奠定了基础,将我国高等教育的事业推上更高的发展层面,全面强化了资助工作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促进了当前各个高校资助工作顺利、科学地发展。

二、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发展性资助新模式构建

1.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建立发展性资助的理念

在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构建发展性资助模式,体现了将学生能力和素质及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优势,坚持资助和培养的双重发展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是我国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该模式的构建,必须依据学生的特点、实际能力、自身需求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实现资助工作的效益最大化。所以本文认为应该将“以人为本,资助育人”作为工作发展理念,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启迪其他学生,进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发展。

2.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构建发展性资助的模式

对于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构建的发展性资助的模式,必须围绕人才培养工作大局,立足实际需求,全面结合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严格按照“科学化、人性化”的工作思路统筹规划,为此必须在以“以人为本,资助育人”为理念支撑下,建立“帮困+助学+育人”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新模式,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endprint

第一,解其生活之困。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构建的发展性资助模式,首先强调的是助困,解决经济困难是该模式首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必须结合学生和学校及教育部门和社会等建立一个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深化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同时在构建的过程中,积极向社会上的企业寻求资助的渠道,全面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的全覆盖。

第二,助其发展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其成长发展中,单纯依靠自己的能力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因此学校和相关资助企业需着眼于他们的提升与成长成才,并且结合自身的资源,健全和完善“发展性资助”体系。构建发展性资助的模式应该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授之以渔,对此,可以尝试搭建勤工助学平台,提高岗位质量,增设“知识型”“技术型”岗位,搭建自助服务平台,另外还需要尽可能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支持和鼓励他们参与到当前的创新创业中去。

第三,育其向善之人。发展性资助模式,最终的目标是培育真正的人才,因此在该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就需要健全和创新一种“文化资助”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可以尝试开展“诚信有为 励志成才”主题教育活动,并且在重大的节假日在学校开展“君子之风”建设,全力从更大的层面来引导和塑造资助文化,从而培育学生自身的独立性和君子品格,此外对于社会上的义务支教、导医服务、自闭症儿童关爱等活动,也可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三、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发展性资助新模式的保障措施

新世纪教育环境下,贫困学生的资助方式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已经从原有的经济资助转变成为“帮困+助学+育人”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新模式。这种性质的资助模式更好地体现了“以家庭经济困难生为本、为家庭经济困难生服务、助家庭经济困难生成才”的原则,同样也是教育公平性的体现,更好地将社会发展的成果应用到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对于任何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而言,无疑都是为其更好的提供了发展机遇。为了保证该模式的顺利构建和运行,需要以下几点措施来进行保障。具体有:

1.实行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经济资助作为各个高校在“帮困+助学+育人”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新模式下资助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帮助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困难之后才能谈及其后续发展的其他资助。

当然,在经济资助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对其进行精神资助,主要包含心理辅导、感恩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等内容,精神资助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来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为其建立必要的平台,发掘自身的潜力,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济资助和精神资助离开两者中的任何一项,对于学生的资助来说就会显得很无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和企业应当考虑将经济资助和精神资助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发展性资助新模式下逐渐变成从助困走向助学。第一可以考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积极地开展各种小组及团体辅导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第二,考虑建立一种长效的感恩机制,重视学生的感恩教育,进而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养人才。

2.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平台的搭建,是保证该模式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保证。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只有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生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费用之后,可以通过实践平台来全面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为其在后续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奠定基础。

为此,“帮困+助学+育人”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新模式的实施应该以实践平台为基础,注重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比如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些校内外勤工助学的岗位,帮助他们在勤工助学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再比如,在学校的一些重大的活动中,更多地考虑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生参加,让他们担任一定的职务,培养他们在团队中的沟通及协调的能力,强化他们的组织能力,从而提高其自信程度。

3.健全学生参与机制,实施就业援助和创业指导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由于遵循着建校之初的资助机制,虽然近些年来有所完善,但是在其长期的运转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调动和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导致高校在当前发展性模式下的工作开展变得异常艰难,结果也是难见其效。

在“帮困+助学+育人”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新模式中,有必要针对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和创业指导,从而更好地提高其综合竞争力。第一,为这些学生做好实践平台的搭建,明确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意愿,积极联系相关的单位和企业,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第二,如果有创业意愿比较强烈的学生,可以首先评估他们的创业项目,如果合理可行,并且具有一定的前景,则可以结合当地和学校的资源予以一定的帮助,尤其是指导老师进行帮扶,为创业项目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方案,为其提供合理的建议。第三,及时收集各种利于创业进行的政策措施,为其顺利就业提供条件。

四、结语

通过对助困助学助成才宗旨下发展性资助新模式的研究,本文认为在以“以人为本,资助育人”为理念前提下,探索新的资助模式、实现学生资助工作转型是所有高校和学生资助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重点。所以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目前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资助和培养双重发展的发展理念,严格按照“科学化、人性化”的工作思路统筹规划,建立“帮困+助学+育人”三位一體的发展性资助新模式,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突出资助与人才培养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于利.发展性资助理念下高校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资助策略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18).

[2]张成勇.发展性理念视阈下资助工作转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以苏南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7(5).

[3]王超逸.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机制研究[J].才智,2017(10).

[4]文娟.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及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分级管理资助工作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7(4).

[5]范彩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6(35).

[6]张雷,刘晓莉.高校发展性资助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研究——基于浙江省6所高校的调查[J].管理观察,2016(23).

[7]陶恩锦,陈方辉.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8]张小诗,任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发展性资助策略的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1).

[9]齐清,巩其亮.农业高校学生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优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2).

[10]陈清.“四位一体”发展性学生资助模式的实践分析——以三江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4(9).

[11]祖勤,胡广来,张华,刘金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工作实践初探——以“伯藜助学金”项目为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

[12]陈清,束燕.提高民办高校学生资助效率的新视角:发展性资助[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

[13]王力.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性新模式资助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浅析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基于中韩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韩国语课程学业成就发展性评价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让高中物理“生命化教学”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