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红
摘要: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过中秋节。从史料记载出发,了解中国和日本中秋节的起源与形成的历史,进而对比中秋节的节日习俗,包括节日时长、饮食文化、庆祝方式的差异,分析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秋节 节日习俗 文化差异 中日节俗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17-02
一、从史籍记载看中日中秋节
(一)中国有关中秋的史料记载
在中国古代,中秋代表着两种含义:一是指节气,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二是指节日,在唐太宗统治时代正式出现了“中秋节”一词,在《渊鉴类函》中有对中秋节这个节日最早的明确记载。
(二)日本有关中秋节的史料记载
滋贺《日本的神话、古代史与文化》中说,中秋节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间是在奈良时代,相当于唐朝后期。中秋节在传到日本后改称“十五夜”。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推崇中国文化,不但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而且也有类似中国嫦娥奔月的传说。不过日本版的嫦娥叫作“辉夜姬”或者“竹取公主”,是出自于小说《竹取物语》中的人物。
二、起源与形成的差异
(一)中国中秋节的起源与形成
中国的中秋最早是表示节气,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慢慢转变为节日。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之前就有月亮崇拜,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例如:祭月、赏月、吃月饼、庆团圆等,主题都是跟月亮息息相关的。翻阅相关史书可以发现,中秋节初期的主题是月亮,然后经演变逐渐改为以阖家团圆为目的的节日主题,而这则可归因于人们惯于团聚赏月的活动和由“圆月”的“圆”字引申发展而成。明清时期,是中秋节习俗的转型期。此时,中秋节的赏月习俗已经被祭月、拜月取代。而且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月饼在明代就成了中秋节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因其圆圆的外观像极了天上的明月,作为圆月与幸福的象征,月饼就此成为中秋节的标志。
(二)日本中秋节的起源与形成
日本的公卿贵族均以学习模仿盛唐文化为荣,对源自中土上国的中秋节自然是要大肆庆祝。每年的中秋,上层社会的贵族们不仅要过一个加长版的中秋节,还要在中秋节期间举行赏月的宴会,举办和歌会,非常热闹。在8世纪到19世纪前的日本,中秋节是日本人每年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不少名人贵族曾写下自己的赏月心情。到后来,中秋节慢慢普及到下层人民和农村,习俗也跟贵族不同,以祭祀和丰收为主题。
三、中日中秋节节俗的文化差异及其原因
(一)节日时长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往往只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而日本的中秋节跨度较大,一共分为七天,从日本如此长的中秋节可知,古代日本人对我国文化推崇之至。
为什么在中国只有一天的中秋节到日本之后摇身一变成了七天呢?这与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有很大关系,他们很注重仪式感,在古日本时又对汉文化热爱之至。仪式感要求有始有终,而且中秋佳节正值丰收的季节,比起在寒冬时的新年,物资充足,正好可以好好地庆祝一番。于是乎,七天加长版的中秋节就诞生了。
(二)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一提到中秋节的食物时,涌现在人们脑海中的一定是月饼。据相关史书记载,月饼在唐朝就已出现。在《洛中见闻》中曾说道:中秋节在新科进士曲江宴上,唐僖宗曾给进士赏赐过月饼。到中国明代,月饼就已经作为中秋节节令食品出现在人们面前了。沈榜所写的《宛署杂记·民风》中说,无论士绅官宦之家,还是庶民百姓家庭,在八月都要做面饼相互赠送,饼大小不等,叫作“月饼”。商家店铺有的用果仁、果脯做馅,取一个精致好听的名字,把月饼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月饼一块就值几百钱。这时的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代表食物,充满着节日的意义,成为走亲访友的最佳礼品。而且这时的月饼已经品类繁多,有各种不同的口味和面皮。所以吃月饼自明代起就变成一个无法被取代的中秋节习俗,而随着时间的逐渐演变,中秋吃月饼似乎就变成中华儿女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情。提到中秋节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月饼。
在日本中华街这种华人集聚的地方也有卖月饼的店铺,但这只不过是商家为了满足华人过节思乡的消费心理,日本人过中秋节是没有吃月饼这一说法的。日本人在中秋赏月时都会吃一种由糯米做成的精巧的江米团子,圆润洁白,形状好似空中的圆月,也被他们称为“月见团子”。这种江米团子是日本百货公司、超市等为了庆祝中秋节才售卖的。近年,由于人们的消费需要,点心师也纷纷将各种馅料加在江米团子中以改良口味,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高需求。江米团子的馅料多种多样,有绿豆、红豆、芋头、栗子等,以甜味为主要口味。日本人“月见”的方式是先将月见团子、苇草及日本酒祭祀上天,然后一家人一边吃月见团子,一边看圆月。除了吃月见团子,日本的中秋节就没有中国吃得这么隆重和多种多样了。
(三)庆祝方式的不同
中秋节诞生之初,中国就有赏月祭祀的习俗,即我们俗称的祭拜月亮神。古人认为,月亮在夜晚依旧可以发出明亮的光芒,是因为其拥有神奇的自然力量。所以要在望日也就是阴历十五月亮最圆的这天进行祭拜。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更为流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在《东京梦华录》里就记载着关于东京城在八月十五这天偕老及幼,登上位置比较高的楼台,一边闲叙一边赏月。明清以后,人们依旧习惯中秋赏月,甚至各個地方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方式,有烧斗香、点塔灯、放天灯等。
日本与中国相同的是,在中秋节人们也会去欣赏美丽的月亮,一些寺庙和神社甚至为此还会专门举办赏月会。这一习俗是在距今遥远的平安时代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习惯,这种习俗被称为“观月宴”。八月份正值各种农作物和果品丰收的时期,为了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惠,日本各地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有的地方也会在中秋节这一天举办烟火大会,大家会穿着浴衣,在气候宜人的晚上一起去欣赏烟花。插花也是日本中秋节的一项重要习俗,花道是日本人热爱的活动。过中秋节之前,人们会在家里插上芒草、苇草等花草来庆祝节日。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和日本中秋节的时间长度、饮食习惯和庆祝方式等方面文化差异的分析,可以得出,日本的中秋节虽然来源于中国,但是中日两国的中秋节文化并不完全一致。正是这种文化差异才造就了文化的魅力,同源的节日却不同的文化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文化差异。认识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的文化。在对外交流时可以用更开阔的心态来面对差异。无论是食俗还是习俗,都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大内涵下关注文化差异,增进理解。通过文化所体现的这些方面,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日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李定楹.中秋起源于习俗[J].八桂侨刊,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