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辉
摘要: 21世纪的社会是全新的社会,信息化日趋明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就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并随之改变,目的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新人才。也正是基于此,世界各地都在进行教育大变革,以赢取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优先权。英、美、日、韩等国都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008-02
教育是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对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大厦”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深刻影响。在当前阶段,我国中小学生达两亿之多,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将其培养成什么样的栋梁之才,无疑将影响到未来几十年的国民素质,更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百年大计、国家的兴衰与存亡,因此,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是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一、基础教育的含义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将“基础教育”界定为“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教育”“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础教育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1]“基础教育”的内容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础教育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接受的基本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以形成人的基本素质。第二,基础教育是为接受其他各类教育打基础的教育。第三,基础教育在我国既包括小学到初中的普通教育,也包括学前教育;既包括适龄儿童、青少年的文化科学基础教育,也包括成人与特殊儿童基础教育;既包括农村与城市基础教育,也包括民族基础教育;既包括社区基础教育,也包括家庭基础教育。这也就暗含着一个前提:“只要一个人还没有具备基本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素质,他就是基础教育的对象,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2]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后,我们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是国家对儿童和青少年所实施的一定年限的一般教育或基本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的基础。
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2001年国务院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开始,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次被动的改革,而是一次主动的、自觉的改革,而改革的自觉性又往往源于认识的深刻性。所以,要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依据的基本思想。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具体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价值观。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对象与目标
明确基础教育改革的对象,是把握改革基本方向的保证。
(1)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以素质教育为视角。
(2)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以专业发展为视角。
(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以文化建设为视角。
(4)改变父母的家教理念:以家校合作作为视角。
(5)改变人才的评价制度:以升学考试为视角。
(6)改变教育的研究范式:以关注关系为视角。
三、“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与实施
教育部于2001年6月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并与此同时启动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于是,“新课程改革”于这一年开始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国家级试验区试用,参加实验的小学有3300余所,小学生大约27万人,初中400余所,初中生大约11万人,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拉开序幕。2002年实验区扩大到多个省、市、自治区。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7%左右,有超过一千万的学生参与到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来。按照教育部部署,2003年达到35%。2004年9月,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从2004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也开始了新课程实验工作。与此同时,教育部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确定广东等四省为首批实验省份,率先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与实施工作。
四、中国基础教育取得的重大进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通过改革,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有效发展。
第一,义务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2006年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实施城市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第二,普通高中教育加快发展,普及程度不断提高。2007年高中阶段的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66%。义务教育不断向两头延伸,部分省市已普及15年教育,逐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要。
第三,基础教育的公平程度明显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目标,农村中小学辦学条件明显改善,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提高。有效保障了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办教育的比例普遍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得到政府的普遍关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基础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教育贡献力度明显加大。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8.5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0年以上。基础教育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第五,素质教育取得明显进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方针,努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现实性、有效性不断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不断普及,学校“阳光体育”普遍开展,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成效显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endprint
第六,不断推进教育改革,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正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本分担”的办学和管理体制。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不断深入。
五、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展望
(一)素质教育理念走向全面普及化
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要求通过课程与教学体系的重建,转变为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会使素质教育反过来影响到课堂,影响到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并且素质教育自身也成为建设更好教育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成为学校教育包括德育、管理、文化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成为理想教育的一种标准与评判尺度。
(二)以内涵发展为重点的公平教育的全面推进
基础教育以“量”为发展目标的时代已经过去,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十多年,也是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重点进行学校内涵发展的十多年。与课程改革基本同步,基础教育在促进公平、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上也迈出了较大步伐。而未来的课程改革必将顺应这一潮流,以学校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教育更加公平。
(三)以质量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探索的全面推进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十多年,实际上就是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提高教育质量,进行课堂教学多元变革和多种探索的十多年。课堂教学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主阵地,是体现课程实施水平和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场所。因此,未来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必将全面推进以质量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探索。
(四)以课程与教学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新的课程与教学文化的确立。所以说,课程改革的过程,不仅是新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建立,而且是一种新的课程与教学文化的形成。由此可推知,未来课程改革的过程必将引发和催生以课程与教学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
(五)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
“课程领导”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课程领导是课程知识的建构者。第二,课程领导是变革者。第三,课程领导是友好的合作者。第四,课程领导是责任的担当者。第五,课程领导是教育的理想者。课程领导这一概念的引入,必将引发传统课程管理、学校管理和教育管理的重大变革。首先,课程领导将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体,形成由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科研部门联合组成的共同体,形成由大学学者和中小学校教师组成的“共同体”,形成由区域间学校与学校组成的共同体等。其次,它将成为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这一共同愿景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建设更好的基础教育,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让师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成就,让每一所学校办出精彩和特色。
中国基础教育是整个中国教育体系的奠基工程,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奠基工程。从本质上而言,课程改革其实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它直接关系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着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课程改革才有可能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基础教育。
六、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从1983年《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布开始,美国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经过诸多年的改革实践,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实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从加强核心课程教学到开展择校运动、促进特许学校发展,教育改革的方法虽不尽相同,但教育改革的目标却是共同的,那就是着重于提高质量与效率。
英国198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案》一改传统的课程设置状况,强调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必须开设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中学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占总课时的80%%以上,进而确保了这些课程的稳固地位。
丹麦是一个比较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丹麦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在课程方面,一是加大了国际教育的内容,二是开设了各种外语课程。
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外国语和社会文化等课程。韩国把智、德、体、技能全面发展称为“全人教育”。
尽管各个国家或地区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与方法各不相同,但有如下共同点,即: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开放的思维方式,关注道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尊重学生个体经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七、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
(1)注重學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2)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素质的提高。
(3)提倡公民教育,强调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4)注重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国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促使人们对学校课程本质进行反思与探索,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教育改革的画面,代表了世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这些改革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2000:教育的权利[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