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英
小学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等,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学习的基础,所以还需要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想要让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变强,就需要培养学生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期间,我们需要将阅读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小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才会有很大的提高。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深入到各个地方,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非常重要,只有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好,才能让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阅读内容是老师们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这样才能引导好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如何引导学生阅读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时,需要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只有这样,学生们才可以自主阅读。在阅读时还要拓宽思维,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们在阅读时联想到其他的相关知识,学生们也更容易理解阅读内容。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们接收到的信息是非常多的,教师们自己必须做到大量阅读,学生们才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来开始阅读。小学生的发育不完全,智力在开发的阶段,而开发智力的责任老师需要承担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老师的阅读量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就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们作出一个好的榜样。
2.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在引导了学生们的兴趣之后,教师们必须开始引导学生们细读课文,加深感悟。首先要对文章进行一个整体概括,让学生们明白,我们所阅读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其次,需要引导学生们分层次来进行阅读,感悟所阅读的内容,把每部分的内容都深刻理解好,这样学生们的阅读才会有意义。
3.抓住重点词、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引导学生们阅读期间,需要抓住重点词,精读课文,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阅读中,教师们必须引导学生抓住阅读的重点词,这样才能理解所学内容,抓住重点词可以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全面理解阅读的内容,这样阅读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每篇文章中都有非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只要引导学生们理解好这些句子的内容,那么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会轻松很多。
二、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
1.类比推理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类比推理的方法也很重要。类比推理就是将两篇或多篇阅读文章进行对比,然后找出它们相同的地方,比如修辞手法、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从而推出两篇文章其他相似的地方,学生们需要掌握这种阅读方法,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运用到。类比推理的方法在阅读中很重要,小学生们学会了这种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会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将所阅读的内容进行类比推理,然后整理出相似的文章,进行分类,在以后复习这些阅读过的文章之后,可以很迅速地找出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2.借助表演
在课堂中如果想让学生们热爱阅读,我们可以通过表演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们对阅读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小学生们都喜欢玩,我们就可以通过玩的方法来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用他们喜爱的方法来教学所学的内容。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自己来表演阅读内容的角色,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会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印象更加深刻,而且可以对阅读有更大的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角色,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们积极主动阅读的能力。学生们在表演前会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情景有一个很深入的了解,他们会用更多的时间来研究阅读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发现阅读中的乐趣所在,对阅读产生兴趣,继而自主阅读。
3.语言构境
语言构境在引导学生们阅读过程中也很重要,教师们必须将语言构境给学生们讲清楚,这样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生们就会意識到语言构境在阅读中非常重要,并且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理解语言构境。语言构境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与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边阅读边想象,更加深刻地理解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们对阅读才会产生更大的兴趣,也引发了自主阅读。在阅读时还必须引导学生们的思考能力,思考这样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写作带给我们的感悟是什么,在感悟中有自己的认识,并且拓展思维,这样在语言构境中就可以无限想象,激发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们培养阅读能力非常重要。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热爱阅读,并且在阅读中明白一些自己所不了解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各种能力,所以引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教师们必须将引导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激发其他的思维能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们在其他的学习中运用到这些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所以小学语文教育必须把握好。
【参考文献】
[1]吕一.从“其义自见”到“其意字现”——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环节的有效开展与衔接[J].中国校外教育,2017(25).
[2]巢秀珍.对话良性互动才有灵动的生命体验——"人物描写一组"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