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新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上海)
上海版牛津教材5AM3的模块主题为Places and activities(场所和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化主题来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或谈论有关不同场所和活动的情况。三个单元的话题分别为Around the city,Buying new clothes和 Seeing the doctor。
本单元Seeing the doctor,是有关看病的情景模拟,学生第一次接触。但在表达自身感受时,学生可以整合以往学过的有关feelings主题进行有关病症的感受体验与描述。本单元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看病场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在场景中,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病症的表达方式,如:fever,cough,toothache,cold等;能通过句型 What should I do?和 You should.../You shouldn’t...给出建议与方法,在此过程中,体现健康的生活习惯、感受人文关怀。此外,本单元Read a story板块中的故事生动有趣,借助动物话题的故事演绎寓意养成正确的健康习惯的重要。
依据单元整体设计的基本要求,依托“目标导向、活动推进、资源支持、评价伴随、精准指导“的核心理念,对本课时教学目标作了如下设计:
1.初步学习常见的疾病类名称,如:cough,fever,cold,toothache等以及相关的医疗类词汇,如:medicine,dentist等,做到音、形、义的统一。
2.能用What should I do?来征询建议,并能用You should...You shouldn’t...来提供他人恰当的建议与方法。
3.能初步感知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通过歌曲A polka dot party和上个单元的服装话题,展示不同职业的不同服饰,自然地引入新场景——医院。其次,引用在川沙人民医院工作的护士Amy这一主线人物展开新授过程,确保场景的真实性与生活性,让学生更具亲切感。
主体学习材料分两部分落实:第一部分,解决have a cold,have a cough,have a fever的短语学习以及解决方法的内容学习。第二部分,解决have a toothache的短语学习及其解决方法的内容学习。
在第一部分have a cough的学习阶段,教师借助图文结合,利用图片加以提示,通过文字给出You should.../You shouldn’t...的建议学习;在have a fever的学习阶段,则让学生尝试着自己给出一些建议,适当添加take some medicine这个解决方法。然后,再一次聆听Amy的意见,完成should与shouldn’t的选择填空,让学生对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初步认知。最后,通过一段生活中会出现的对话(A: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____.What should I do?B:Youshould____.Youshouldn’t_____.)进行适合的语用输出。
第二部分,在引入toothache的新知学习后,通过观察对-ache后缀的单词找寻规律、拓展延伸、举一反三;其次,通过探究导致牙疼的原因来寻找保持牙齿健康的若干方法;最后,合理利用brush your teeth twice a day,go to see the dentist等短语分享良好的护齿习惯。
在此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层问题逻辑推进学习进程,由表及里,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找寻规律、寻求答案、形成经验,最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尾,通过整体聆听、阅读总结、适时延伸,分享所学,积累生活经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英语学习对学生来说完全有别于汉语的习得,它更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过程体验。由于学生擅长用汉语进行思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语的运用能力以及学生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那么,如何利用英语学习来带动学生的思维训练,从而确保良好的学习成效呢?
1.创设仿真的语境,是带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
一个人,尤其是小孩,在英语环境中可以自然地掌握与运用英语。因此,英语环境是英语思维建立的土壤和必要条件。我们不仅要全程用英语进行教学,而且要对教学内容中创设的情境严格要求,即:既要贴近其生活,让学生有基本的概念,又要将其转化成为英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种接近于“习得”的体验。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验,本课时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川沙人民医院这个场景,通过医生Amy的健康宣传,音画同步,采用和医院宣传栏同样的云状图和卡通画的形式,尽量让场景真实,让学生能“不出戏”地融入这个语言环境中确保“有话想说”。
2.提出适合的问题,是带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
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犹如一颗种子发芽、爬藤、开花的过程,而教师设计的问题则是帮助它生长的脚手架,决定了这颗种子怎么往上爬、爬多高……把结果直接给到学生与让学生自己顺藤摸瓜得到结果,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会对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而后者的课堂则生机勃勃,学生参与积极、学习效果明显。
同样得到I have a toothache.I shouldn’t...的结果,可以直接出示糖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景后直接表达I shouldn’t eat too many sweets.也可以通过提问:Why do we have a toothache?在学生思考、讨论后,自觉得出I shouldn’t eat too many sweets.这两种方式得到的效果貌似相似,其实,后者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启智,具有强烈的思维训练过程。再如,咳嗽和发烧的解决办法相似,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切的、针对性的问题与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回忆与比对,从而快速得到正确的处理方法,在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的同时,自然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关注问题的顺序,是带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
如果说英语环境是英语课堂思维建立的土壤,那么在学生认知范围内的若干问题就是带动学生思考的种子。英语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收的过程,更是一种学生主动思考、运用已学解决问题、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思维量的保证。而问题的有序提出与解决则是课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
适合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的重组、内容的内化以及情感的体验。在本课时中,教师提出了如下适合问题来引出学习内容:When you have a cold,how do you feel?Does he have a high fever?Why do people have a toothache?If I have a toothache,what should I do? ...
这些问题逐层推进,由表及里,在关注现象的同时,帮助学生思考产生的原因、找寻解决的办法,最终在分享中达成理解、学会表达、积累正确的生活经验。
4.强化听说的训练,是带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
长期缺水的贫瘠土壤是无法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的,而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则离不开土壤环境,也离不开不断的灌溉与滋养。强化学生听说训练就犹如灌溉的过程,是果实成型、成熟的必有条件,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末,因为这是带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手段。
本课时每一段新授内容的教学,教师都遵循了如下的学习路径:
这样的路径设计,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了聆听的时间、互动的空间,材料的最大化利用以及给予每个学生的大量听与说的机会,确保了学生参与的全员性与全程性,学生依托问题、解决问题或者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修正,最终在分享与体验中得到了正确的生活习惯。
5.尝试真实的表达,是实现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
课堂中的思维训练应源自生活所需,也应回归生活运用。英语新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体现在学习之后对真实生活的思考、感悟与表达,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若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经过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理解加以表述,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这样的学习才真正灵动。
本课时的输出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忆曾经有过的疾病、回忆以往的治疗方式,再联系本课时所学,在梳理、比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疾病病症给出适当的建议与健康的生活习惯,用:If you have a...You should...You shouldn’t...等,在互动交流与分享中,真真切切地将所学内化,表达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对健康生活习惯的理解,更主要的是,有逻辑、有意义的话语描述,切实实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循环往复、螺旋递进中不断成长……
总之,思维训练,是确保学生言语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储备的必要条件。若教师切实以学生的思维训练为切入口,充分借助教学内容的有序推进,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以训练的话,那一定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