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江苏 221116)
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也许可以让人二者兼得。
1.其在写作散文之前,就已经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一切能够用学术方式表达清楚的各种观念,他早已在几百万言的学术著作中说清楚。因此,他写散文,是要呈现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格调,那就是白先勇先生赞扬他的那句话:“诗化地思索天下”。他笔下蕴藏的“诗化”灵魂,是“给一系列精神悖论提供优美的仪式”。
2.余秋雨先生写作散文前已经有过深厚的人生体验。他出生在文化蕴藏深厚的乡村,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灾难之后被推举为厅局级高校首长,还感受过辞职前后的苍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把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国的穴位何在。因此,他所选的写作题目,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千万读者的内心。即使讲历史、讲学问,也没有任何心理隔阂。这与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龙散文”、“小资散文”、“文艺散文”、“愤青散文”有极大的区别。
3.余秋雨先生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创作,皈依的是欧洲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征主义”美学。诚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说:“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重构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更大胆的是,《空岛》的表层是历史纪实和悬疑推理,而内层却是“意义的彼岸”。这种“通俗象征主义”表现了高超的创作智慧,成功地把艰深的哲理化解在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生动故事之中。
1.历史文化散文的忧患意识。
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在活现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醒民众的历史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伦理自觉,也是他们的诗文因此更具历史内蕴的主要原因。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民族耻辱的忧愤与抗争,对落后的国民性的探索等等,于国于民的忧思情怀使历代作家不是把创作看成消遣闲情流连光景的东西,而是把创作看成感时忧国、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民族利益的有力工具。忧患意识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复杂的。从文化心理层面来看,它指的是救亡图存求发展的民族危机感和急于摆脱愚昧、贫穷、落后的紧迫感。忧国者才是真正的爱国者。我们之所以把屈原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正在于屈原诗作中充溢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充满诱惑、困境的现实生活和人们来去匆匆焦渴的时代里,余秋雨先生却能用平静的心态把历史文化、山水文化、都市文化这些久被疏忽冷落又极具现实价值的文化层作为他的主要审视点,并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识进行理性地梳理和判断,使读者感受到作为文化人、作为学者和作家在找寻文化精神家园时的那份执着与真情。从表面上看,余秋雨先生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久远的历史,仿佛完全摆脱了现实人生的喧嚣与烦躁,只是静静地与自然山水周旋、与历史文人对话,但实质上他仍然遵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旨在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关注,从而引发对中华民族文化命运的担忧,具体可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余秋雨先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2.文化散文中的历史沧桑感。
他的散文以敏锐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从独特的文化视角以一个文化人的口吻讲述历史上的人和事。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他以诗意的文字和理性的提炼,让读者往往陷入一种沧桑的氛围、感受独特的美。在他的散文中体现出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沧桑。沧桑是和永恒联系在一起。事物、真理只有经过沧桑的提纯才可能得以永恒。余秋雨思索、探求、表达的主题是文明,写作的内容是对文明的张扬和野蛮的鞭挞以及二者斗争的过程。文明本身就是在历史长时间的沧桑变化之后的真理的沉淀积累,其结果是人类文明的东西越来越多,野蛮的东西逐渐减少。真善美的光泽在历史长河的冲击洗刷中变得明确清晰,蒙在其上的污垢或压制的强权最后被洗刷或埋没,从而表达文明的永恒主题。
3.历史文化散文中的文化意蕴及思想
余秋雨是对文明、文化有极强的感悟力的学者,是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现代意识的作家——因此他的‘个人'就必然牵扯着厚重的文人观念、知识分子意识,这其中与中国传统文人一脉相承的便是对民族文化、历史使命、文明传播的强烈忧患意识”。彭志芳从人生的微观角度和从民族、国家的宏观角度出发,阐释了余秋雨对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的内蕴的挖掘。他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融为一体,把文化视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余秋雨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来探索,对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进行了苦心孤诣的梳理与显扬,并以令人信服的形式宣告:未来的民族文化之树,必然也只能植根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这样,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胸怀和不朽生命就具有感召人心的力量”。孟凡根从当前文学环境出发,这样评价余秋雨其人其文,“余秋雨作为具有强烈精英意识的学者,其散文充斥着道德理性是不足为奇的。他在对物欲横流、腐败滋生、道德沦丧、精神空间逐渐萎缩的时代,用散文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实的猥琐进行改造与重筑。”这可以说是余秋雨散文传达出来的强烈现代意识。
[1] 司马小雯.论余秋雨散文的双重对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 彭志芳.再读余秋雨—— 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