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黎平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诗人像徐志摩那样,以如此浓厚的兴趣,以如此多的精力,以如此浑然天成的笔触来接近自然,描写自然。纵观徐志摩的诗歌成就,可以说是建立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特别是英美诗歌的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的。中华古老文明的积淀,兼之欧风美雨的熏陶,较之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徐志摩以其自身的灵性更注重聆听自然的和声,直接从自然中获得启示。不仅我国古代诗哲中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和庄子对自然人性的强调在徐志摩的诗文中得到呼应和鲜明的表现,而且欧美诗人对自然的唯美自由思想亦浸透于徐志摩的诗风文骨之中。中西自然主义哲学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大自然的赤子——徐志摩,他在自然的风景里获得性灵,靠自然来拯救人生的痛苦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风情里迷失的本性。
徐志摩出生在浙江富商之家,有“自然之子”之称。走进徐志摩的诗歌境界,处处流动着自然的风采,雪花、云朵、彩虹、星辉、柔波、垂柳、水草、清泉、水莲、落花等等这些大自然的风物随处可拾,却不使人感觉突兀,反而如临其境,感觉情之所至,自然成诗。我国古诗最讲究境界、风骨与气韵。其中所谓的境界即指天人合一、自然浑成的那种无以名状的和谐自然态。“在徐志摩所有的思想艺术追求当中,最值得我们审视的是他与自然的关系, 是他对自然的亲近与投入以及对自然的接受和体验。大自然的单纯、和谐深深地内化了诗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内在地决定着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艺术选择;也是在与大自然的亲合当中, 徐志摩自觉不自觉地实现了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精神的默契, 从而把现实与历史, 把个人诗兴与文化传统融合在了一起。”[1]徐志摩在他短短十年的写作生涯中留下大量写景诗文,这类诗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艺术水平高超,代表了他写作的最高成就。在现代诗人当中,爱好自然并有大量诗文传世的不乏其人,如郭沫若、宗白华等人,但相较而言,宗白华的自然更偏重心灵感悟,郭沫若的自然更偏重天地大美的泛神观念,徐志摩则更加注重本真的自然。
徐志摩生存的年代是军阀混战的年代,老庄超脱的人生态度在历尽苦难的中国的土地上如同黑暗天际的启明星, 在孤独个体陷入困境时给人以心灵的安慰。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徐志摩在此潜移默化下更多的表现为物化后的通达。庄子在《德充符》说: “吾所谓无情者, 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 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2]庄子认为人不应以好恶损害自己的本性, 经常顺任自然而不用人为去增益, 达到“圣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之境地, 这种感情在《爱的灵感》中可窥见一斑, 那位女子“爱你,但永不能接近你。爱你, 但从不要享受你。”,因为“我知道你永远是我的”[3], 这种“无为”而为的姿态深深的植根于徐志摩的诗歌中,可以说老子的“道法自然”根植于徐志摩的灵魂深处。老庄的“真”是回复人的本真状态,不虚伪,不矫饰,达到与“道”合一,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实现了自由精神、有着大美的人。徐志摩无论是他现实生活中的爱的行为还是表现在诗文《爱眉小札》中发自肺腑的爱的直言,都体现出“真”意来。他将爱情与人生自由之追求与老庄的真在“爱”与“自然”中统一了起来。
虽说“五四”以来尽提个性解放,作为“新月诗派”的主将,徐志摩高举新诗旗帜。古典文化的影响可说是已化入徐志摩的骨髓,他的诗歌处处尽显中国传统的诗美体质,由他作为主要提倡者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同我国的古典诗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纵观我国古典诗词,无论是早期的《诗经》乃至随后的魏晋盛唐诗词,哪一首不是一曲流畅的曲、一副泼墨的画、一首韵律规整的词,以景传情,情景交融,这样的融合使诗歌意境达到了物我合一的状态,从而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达至诗歌的最高境界“无我之境”。可以说,徐志摩对中国古典诗词完美境界有着独特的深刻领悟,古典文化在徐志摩这里得到了现代意义上的全新阐释。
虽然东西方的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文化传统、宗教以及地域风貌等都各不相同,但对自然美的共同追求使中国的现代诗人徐志摩与西方唯美浪漫派诗人产生了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徐志摩的诗歌成就是建立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特别是英美诗歌的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的,这种继承和借鉴贯穿于他整个创作始终。
1921年,徐志摩只身漂洋过海,来到康桥河畔,康桥给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4]这种对湖光山色的热爱与他的诗歌是一脉相承的,徐志摩广泛涉猎西方优秀文学作品,尽情地吸收西方文学的有益营养,在大日然的丽日风光中尽情地浪漫抒写。英美诗歌和象征派诗歌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尤其对他早期创作影响更为明显,这从《花雨》和《志摩的诗》等诗集中可以看出。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深受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徐志摩的诗歌不仅追去纯艺术的浪漫哲思,而且他也学习诗歌大师们的创作手法,尝试各种风格。英国湖畔诗魂华兹华斯以自己的诗歌理念和第一本诗集《抒情歌谣集》圭臬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总体风格和主旋律。徐志摩以康桥的灵性和体验冲开了情感的闸门,他的童心与自然攀谈着。他的诗歌显现出西方浪漫主义的神韵, 特别是与华兹华斯的诗歌风韵和神思十分接近。二者都在自然中感应自然界的变化,融自然意识与童真与一炉,在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中体会生命存在的本真与和谐之美。发现美, 寻找爱, 追求理想与天性,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雪莱的柏拉图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徐志摩以他单纯的信仰和一颗赤子之心, 在诗中不断地表现他的人生理想。如《我有一个恋爱》,诗人把灰暗的人间与天上的明星相对照, 他似乎尝到了人生的苦味, 但诗人仍执著地向往着一个美好的未来。徐志摩和济慈是中国和英国诗坛上不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徐志摩却被称为新月下的夜莺, 足见他和济慈的关系密切。徐志摩与济慈都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 理想不能实现, 所以内心苦闷,常常通过想象抒发忧愤之情。他们的诗都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忧郁之情, 以及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济慈的《夜莺颂》在宁静中化入夜莺歌声飘去的意境,这与徐志摩《默境》在“凄伟的静中”渴望光明的想象, 有异曲同工之妙。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湖畔派诗人给了徐志摩清新、洒脱、高远的诗风,拜伦和雪莱的影响则使他的诗充满了反抗的力量,在《拜伦》一文中, 他赞颂了拜伦的反判性格和藐视一切的精神气质, 说“人间的万花镜的展览反映在他的眼睛中, 只是一层鄙夷的薄翳”,所以我们便不难理解《去罢》中那极富拜伦气质的积极自然观诗句:
去罢, 梦乡, 去罢!
我把幻景的玉杯摔破;
去罢, 梦乡, 去罢!
我笑受山风与海涛之贺。
除上述诗人外, 徐自摩还受到哈代、白朗宁夫人、惠特曼等诗人的影响, 对这些诗人的诗歌, 他都有翻译。这对于我们理解徐志摩于描摹自然、抒写自然中诗艺风格的多重性——既有浪漫的情调, 又有象征的神秘; 既有乐观的吟歌, 又有死亡的崇拜; 既有动的活泼, 又有静的肃穆; 既有唯美的感念, 又有无常的叹息等等,都极有帮助。这些欧美诗人的诗艺、思想、气质无疑令徐志摩产生了共鸣, 对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并深入到了他的灵魂深处。
在文化开放的语境中, 一个诗人独特诗风的形成, 既可能是个人性格、气质、美学倾向及生活经历等多种个人性因素推动的结果, 也可能是他所认同的诗学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徐志摩的诗熔铸两个文化背景于一体,新鲜感扑面而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借助自然美景把中西自然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于单纯信仰中透其诗情之魂,于性灵暖处显其诗情之源,于真而玄幻中摹其诗情之美,于虚实结合中款其诗情之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西自然观共同孕育了天才的自然诗人——徐志摩。
[1] 李怡 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227页
[2] 庄子 内篇·德充符[ A ]. 庄子今注今译[M] . 陈鼓应注释.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第105页
[3] 徐志摩. 爱的灵感[ A ] . 顾永棣编. 徐志摩诗全编[M] .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0.第548页
[4] 徐志摩.猛虎集·序[A].猛虎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惠黎平,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广州工商学院基础教学部专任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学,文学创作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