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国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任金亭是襄阳著名诗人,襄阳市诗歌研究会主席,《浩然诗刊》杂志社主编。
他从1970年代末开始诗歌创作。30多年来,在繁杂的行政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先后在《布谷鸟》《长江文艺》《星星诗刊》《文学报》《诗歌报》《湖北日报》等全国知名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等作品200多篇(首),出版了《爱,是不能忘却的》《母亲树》《爱我所爱》等多部诗集。其中,诗集《爱我所爱》荣获襄阳市文艺创作最高奖——第五届“孟浩然文艺创作奖”。
任金亭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一位诗人,也写过不少乡土诗。尽管从是否专注于描写乡土习俗、反映农村现实、塑造农民形象、展示农民命运、传达农民诉求等方面考量,他也许还不能被称为严格意义上的乡土诗人。然而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浓郁醇厚的乡土气息和亲切淳朴的乡土风格,却是读者能从他的诗歌中明显感受得到的。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尽管后来他通过上大学走出了农村,变成了城里人,并在宦海沉浮多年,但他始终保持着农民的纯朴本色。他的诗如同他本人一样朴实,“连情感也是泥土的颜色”。[1]当读者阅读他诗歌的时候,无不被他那些热情朴实的诗句所感动。更为可贵的是,在他从事诗歌创作(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当中国诗坛各种前卫的、时髦的诗歌流派、诗歌群体纷至沓来、此起彼伏,“墙头变幻大王旗”、“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时,当“一些人总是想方设法要把‘现代派’的帽子弄来戴在自己的头上而炫耀、追求‘自我’、沉溺‘内心’、津津乐道于‘朦胧’”[1]之时,他始终保持着定力。“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丝毫没有迷失过自己的方向,好像在坚守一个诺言,始终把握住了诗的本质,揭示了永恒不变的主旋律——爱。这是一种泛意的爱,深沉的爱,大写的爱。”[2]始终如一地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为时代而歌的创作理念,保持着用纯朴的诗句去呈现真、表现美、讴歌爱的淳朴诗人的本色。
《爱我所爱》是任金亭的代表诗集,共收录诗人精选诗作63首,[3]其主题意蕴丰富,如果将其视为一首交响曲,那么它的主旋律就是爱。正如学者所论:“这爱,无疑含有情爱,但远远不止情爱。他的爱域是广阔而自由的,是博大而有力感的。”[1]而其中,最动人心魄的是三个乐章,即描写母亲,感恩母爱;歌咏农民工,表达关爱;塑造襄阳城市形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其奥秘就在于一个“情”字。书写母爱,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母爱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因为母亲身上所体现的自然淳朴、对儿女不计任何回报的无私奉献情怀,更在于“母爱,是一种特殊的、原始的、血统的爱。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这种爱会演绎得更深刻,更动人,更完美,更富有生命力”。[4]
诗人曾动情地说:“我很感恩我的母亲。是她给了我生命,并在艰难中把我抚养长大。小的时候,包括我工作以后,家境都非常不好。父亲早逝,兄妹七个,怎么活呀!所以我的母亲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一生的艰难和清苦,但她无怨无悔。每当工作之余,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的形象总是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挥之不去的童年之梦,挥之不去的故乡之情,每写一首诗,我的心里都非常沉重,非常内疚和痛苦。我写我的母亲,为的是一种纪念,更多的是一种解脱——精神和感情上的解脱。”[5]正是源于这种朴素而不无内疚的情感,任金亭写下了《让儿子轻轻一吻吧》《塑像》《母亲树》《跟着母亲》《寄给母亲的第一缕情丝》等讴歌母亲、感恩母爱的诗篇。当以相似的体验阅读这些诗篇的时候,读者的内心就会情不自禁地深受触动。在诗中描写的艰难岁月的泪水中,在青春年少的心潮澎湃中,在寒冬腊月雪花飘飘的苦涩记忆中,我们看到了质朴而深沉的母爱,也看到世间最珍贵无私的感情。
在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中,出生于枣阳农村家庭的任金亭家境贫寒,兄妹众多,父亲早逝,因而整个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要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成人,不难想象对一个娇小瘦弱的女性来说该有多难:“艰难,/连串的艰难,/灶房空空,/连烧柴也是问题。”(《跟着母亲》)在这种严酷的现实下,“母亲肩负重载,/拉扯着七个孩子在人生旅途上缓缓迈进”,用“干瘪的奶头”、用“怎么也供不上我小嘴吮吸的苦涩的乳汁”(《让儿子轻轻一吻吧》)养活着她的孩子们。母亲一生节俭,“连一个好看的发夹也没戴过,/而那把延用了四十多年的老豁牙的梳子说换也没换”;母亲勤劳持家,她常常因为“赶不急棉衣”、“顾不上鞋袜”,而连夜为孩子们缝补破旧的衣物;母亲宽容大度,她总是理解和包容偶尔犯错的孩子,当诗人把那双母亲“用心血用情丝密密制作的”、“浅蓝色土布鞋”弄丢后,母亲并没有责骂,而是“一把将我搂着”、“抹着我的泪”、“给我一个温暖的吻。”(《跟着母亲》)这一温暖的吻,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宽容和深挚的爱。
在任金亭的诗歌中,母亲的艺术形象是十分鲜明的:勤劳、善良;朴实、坚毅;宽厚、慈祥。但是,这个母亲形象,我们不能把她仅仅看成是诗人的母亲,事实上,她也是我们身边那些正在含辛茹苦养育儿女的平凡而又伟大母亲的群体形象。在《跟着母亲》中有这样的诗句:“弯弯曲曲的路上,/走着一位老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佝偻着身子的老人,/她把母爱和父爱,/一齐给了她的儿女们。/一条清晰的脚印,/在她脚下延伸,/多像一条五线谱,/是的,那是母亲谱出的,/一曲人生的歌呀!”由此可见,诗中的母亲,正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老人走过的弯弯曲曲的路,正是中国母亲所经历的苦难历程。
于是,在《母亲树》中,诗人情不自禁要代表天下千万儿女对母亲进行深情的歌唱:“我的用勇气和信心,/高举着儿女,/高举着自己的希望之旗的母亲之树呀!/我们是您头顶上,/一片片黄黄的而一直欢动的叶子,/日日夜夜为您而歌唱,/为您而歌唱,为—您—而—歌—唱。”
由此可见,诗人对母亲的塑造和歌颂,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狭隘的“小我”层面,而是扩大到“大我”层面。而这体现的正是诗歌的本质——超越小我,升华到大我境界,使得诗歌具有普世价值。同时,这也说明,任金亭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的诗人,把家庭经历和时代情怀融合在一起,他的诗歌才能从微小的层面之中呈现出一种广博的魅力。
在中国,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2016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亿8 171万人。他们原本是在农村靠种地为生的农民,随着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状况,为了抚育和培养自己的子女,他们不得不抛家别子、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从事各种脏、累、苦却收入菲薄的工作,这就是人们眼中的农民工。在文学领域,农民工的生活和命运更多地在诸多小说作品中得到了表现和关注,被称为“打工文学”。然而,在诗歌领域却鲜有表现。而任金亭却较早、较多地关注和思考农民工的问题,创作出了《走好,我的农民工兄弟》《漂泊人生》《那一碗水》《在一个工地》《感叹》等诸多反映农民工生活命运的诗歌。这是对诗歌表现题材的拓展和对中国诗歌发展的贡献,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群的深切关怀。
在诗歌《走好,我的农民工兄弟》中,诗人以忧伤的笔调对农民工的生活状态、离家心理作了全景式的系统性的描述:农民工是“二十一世纪,/一个弱小的群体,/一个燥动的群体,/为了抗争命运,/为了寻求生活的美丽,/向着南方,/向前都市,聚集,聚集……”他们以群体外出打工为生,不分男女,不论老壮。“流盲”、“打工仔”、“农民工”……他们甚至没有一个准确的称谓。他们每年都“在这新春过后,/在这年味依然浓烈的正月初七”便 “背着行囊,/踏着积雪,/一群一群地,/开始了他们人生中,/年复一年的,/聚集与迁徙。”“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年前腊月二十八前后,/从打工的城市,/候鸟一样,/匆匆飞回的。/短暂的亲情,/短暂的相聚,/短暂的甜蜜……/他们多想再住些日子,/再去亲亲孩子,/再去理理家务,/再去陪陪爱妻……可是——不能!/要赶在乘车的高峰之前,/要避开途中要命的拥挤,/要及早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必须——离去!”
在《漂泊人生》中,诗人写出了农民离家打工的无奈和忧伤:“出走只是无奈,/其实,并不想走,/乡路连着城市,/城市像个吸盘,/该走的都走了。/心,却久久不散,//莫回头、回头,/会更伤情。”对他们而言,在城市打拼,最痛苦的并不是繁重体力活的辛劳,而是无处不在的歧视与鄙夷、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因劳无所获而愧对亲人的内心煎熬:“身份变了,/地位就变了,/歧视和鄙夷,/是常有的事,/有几个活钱花了,/该忍的就忍吧,/有一百种活法,/自己选择自己。”“最难受的,/是看到城市的孩子,/想起自己的孩子,/最难忍的,/是看到城市的女人,/想起自己的女人。”出门在外的人“传递回去的都是喜讯,/因为,已把痛苦咽下。/也有瞒不过的时候,/三年没回家的二叔,/回来了,/只是少了一只胳膊。”然而这样的艰辛也并没有获得一份应有的回报,因为“他的老板跑了,/他的工钱没了”。诗人以极为写实的叙事手法写出了农民工生活的无奈与艰辛,语言平实真切,笔调忧伤而充满着同情。而诗的结尾“这个城市很大很大,/他的声音很小很小……”更是写出了当今社会农民工生活状态以及工资拖欠等实质性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发读者们的思考与沉思。
在诗人笔下,农民工是淳朴的,如水一样:“那年,/正在田地耕作的他,/见我踉跄走来,/想我一定是中暑了。/他将一碗清凉清凉的井水,/倒进我干裂的口中,/这水,/神奇般使我清醒。 /在城市,/遇到此情,/也许也会有人送水来的,/不过那水,/一定没有那么凉,/那么泥土味儿,/也没有那么清而纯,/想起那碗水,/心里清澈如镜。”(《那一碗水》)因而“一碗清清亮亮的水”总是会 “使我想起农民兄弟的纯净”。
在诗人笔下,农民工兄弟是最美的。他们是城市建设的奉献者,也是城市繁荣背后的无名英雄。他们为人朴实、质朴纯洁、生活简单:“他们是农民,/农闲了, 在这拼拼气力”、“他们真能吃,/每顿都是三海碗呵,/吃完,仰天一躺,/便倒睡在大地。”然而他们 “黑渍渍的背,/暴晒在三十八度的日光下”、“热风,和着力的美”却能“掀起一股股粗犷的旋律”。他们平凡而又伟大:“正午,在工地零乱的青古板上,/他们的胸腔像大海般地起伏着,/以至于使我感到整个地球,/都在抖动、颤栗……”他们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最伟大的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和着力的而又健壮的美”。
诗歌是诗人的灵魂,情感是诗歌的精髓。上述诗作的最大的特色是:“将农民工的生活、心理,以及时代潮流相交融。人与社会发展取得了精微的契合。”[6]这种借社会发展规律反映时代的变迁、打工者的境遇和感情艺术手法,是任金亭诗歌的一大特点。以上诗作另一特点,则是将写实与白描融为一体,赋予人的感情和社会现象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理于自然现象”的抒情方式。诗人简单朴实的语言,把农民工生活的现状、出门打工的场景,描摹得活灵活现,耐人寻味之余,又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任金亭之所以如此动情地描写农民工形象,反映他们的遭遇与命运,源于他自己的农民出身、对农民在整个国家发展中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对农民身上所体现的我们民族坚毅、顽强伟大精神的深深敬意,以及对他们发自内心的敬仰与感激。正如诗人所言:“我生在农村,并在农村长大,对农民的纯朴与善良,艰难和清苦,有着入微的体验和感受。农民,这个平凡而凝重的字眼,一提及他们,我的视觉便幻化出他们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农民是中国生存的底蕴,没有他们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我们的生活就无从谈起。那些面朝黄土默默耕作的庄稼汉,那些在艰辛中努力攀援无怨无悔的庄稼汉,面对他们,我感受到人类的伟大与温情。”[3]
当然,任金亭对农民工的书写,不仅仅是为了讴歌与感恩,最深刻的动因是想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读者乃至整个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使他们福利有保障,生活有品质、有尊严。正如诗人所言:“感恩他们,就去写他们,写他们是我的责任。只有写出他们,唤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同情,以致于最后改变他们的命运,这才是文学的真正目的。”[5]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我们和诗人一样,期待并相信:未来农民工兄弟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在任金亭诸多同类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抒情长诗《襄阳,潇潇洒洒的》。
全诗共五节,第一节,从整体上写襄阳“潇潇洒洒”的形象气质:“襄阳——潇潇洒洒的,/潇潇洒洒的街道,/潇潇洒洒的楼群,/潇潇洒洒的林荫道,/潇潇洒洒的雪白的墙。”并将之比拟成一个具有“非凡的风度和灵气,/蓬勃的生命和活力”的“健康活泼的人”。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襄阳是一颗“在汉江边上闪闪发亮的珠子”的形象定位。
第二节,通过“夫人城”的故事,“水淹七军”、“马跃檀溪”、“突破西门”等典故,以及对诸葛亮、王聪儿、孟浩然、皮日休、米颠子等文化名人的礼赞,呈现了襄阳的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揭示出襄阳地灵人杰的鲜明特点。
第三节,是对潇潇洒洒襄阳人的刻画。勾勒了襄阳人“智慧”、“顽强”、“热情而爽快”、“豪放而大度”的个性气质,尤其突出了襄阳人闻名遐迩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襄阳人广交四方的朋友,/襄阳人从不怠慢一位客人,/为表达自己的真情与实意,/他们以特有的喝酒方式,/用上等的‘襄江红’、‘演义酒’,/劝客人喝好,/将自己灌醉。 ”
第四节,写改革开放后襄阳这座古老的城市旧貌变新颜:“古老狭窄的石板路,消逝了,/悠悠颤晃的木水桶,消逝了,/飘摇摆渡的小舢板,消逝了,/消逝得无声无息不留痕迹。”从而与第一节中所写的“潇潇洒洒的街道”、楼群、林荫道和雪白的墙的襄阳的城市新貌形成巧妙的印证。
第五节,从宏观上状写襄阳“潇潇洒洒的都市,/潇潇洒洒的城廊,/潇潇洒洒的车流和人流,/潇潇洒洒的色彩和音响”。从诗意上强化襄阳市是一座“散发着迷人的吸引力”的现代化魅力之城,并用“那个在汉江边上闪闪发亮的珠子”与第一节形成结构上的照应。
全诗分别从活力之城、历史之城、热情之城、现代之城、魅力之城等五个维度进行书写。既各有侧重,相对独立,又诗脉贯通,浑然一体,成功塑造了潇潇洒洒、朝气蓬勃的襄阳城市形象。作为襄阳人的自豪感以及对于襄阳的热爱之情贯穿全诗,溢于言表。
参考文献:
[1]邹建军.诗与爱的播撒——评诗集《母亲树》[N].世界论坛报,1993-08-01.
[2]冰凛.厚礼——也谈著名诗人任金亭先生的《母亲树》[J].乾坤,1996(创刊号):36-39.
[3]任金亭.爱我所爱[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4]任金亭.爱我所爱·后记[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190.
[5]任金亭.为爱而歌唱——在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EB/OL].(2007-4-19)[2017-12-10].http://www.xfeb.com/rjt/2007-4-19/(2017-11-2).
[6]王晓燕.思考,也是一种爱——任金亭诗歌中对农民工的关注与爱[EB/OL].(2017-11-8)[2017-12-10].http://wxymusicl.blog.163.com/blog/static/140959899201172383045459/(20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