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兼语句研究综述

2018-02-22 18:45:44刘杨可心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偏误现代汉语语句

刘杨可心

(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 130024)

兼语句在作为汉语研究中无可回避的语法,虽然早在古代汉语中就已可考,但是与它相关独立成系统的研究却是始于现代汉语。从命名和存废开始就存在争议,而后在本体研究方面,无论是从句法、语义还是语用方面,各家都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在不同程度上对兼语句的应用方面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直接体现在二语学习者在兼语句的习得方面,影响到对二语学习者习得偏误方面的研究。另外,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对教学顺序亦或是教材编写方面都给予了更多选择。

本文将考察现代汉语兼语句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并从句法、语义特点和语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希望能在应用方面对兼语句偏误及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一、兼语句的本体研究

(一)兼语句句法层面相关研究

1.兼语句的“名称之争”。在名称问题方面,除了现在常见的“兼语句”外,有关该语法的命名,各家说法不一。

黎锦熙(1924)在《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提出“宾语补足语”的概念,他认为有几类外动词在使用时,除了后面要带宾语之外还要在宾语之后带补足语。这几类外动词中有表示使令、请托、劝告意义的,也包含认定、称谓、更改或表示情意作用的。[1]黎锦熙先生书中介绍“宾语补足语”的有关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兼语句式。

王力(1994)和张志公(1957)等人提出“递系式”的概念。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认为递系式有如下三类:目的位为主语类、谓语为主语类和表位为主语类;[2]张志公将其归入“动词连用”的“两个动作者”类别中,认为句中的V1表达的是使令意义,但对递系式的范围没有作出详细的解释和进一步规定。[3]

吕叔湘(1953)则称兼语句为“递谓式”,在《语法学习》中吕叔湘对递谓式进行了解释,认为“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主语,第二个动词的主语是第一个动词的宾语”。[4]这样的语法结构就是“递谓式”。随着研究的发展,在之后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文中,吕叔湘接受并使用了“兼语”的名称来定义之前的“递谓式”,至此有关该语法以“兼语”来命名得到更多人的接受。

现代汉语中兼语句的正式定名来自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1997)一书,将“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5]正式定义为兼语句,采用相同称法的还有张斌、陆庆和等人,也是目前对该种语法较多使用的称法。

有关兼语句在名称上的发展演变,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各家对该语法的认知角度和分析方法的不同,但无论如何,在兼语句的总体认识上各家基本保持一致。

2.兼语句的“存废之争”。在兼语句成为一种独立使用的句型之后,尽管汉语学界大多数人对这一称法持肯定态度并使用这一句型,但也有部分学者坚持取消这一句型。在主张取消这一句型的学者中,主要分为“名”的废除和“实”的废除两方面。主张“名”的废除的学者不否认这类句法的独特性,只是不赞成使用“兼语”的说法,认为没有给其单独命名的必要;“实”的废除则是彻底否认这种句型的特殊性,认为可以将该类语法分类到已有动词句式中,还不具备独立成类的地位。主要观点如下。

史直存(1954)提出“补语说”,认为兼语句是一个叙述,每个句中的VP2可被看成是句子的补语。如果现在承认“兼语”是一个句子成分,就等于承认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叙述的情况,而一个单句只能表达一个叙述,二者显然不相匹配,所以不应使用“兼语句”的名称表达该语法。[6]

张静(1977)提出“双宾语句说”,她考察兼语句的句型结构后认为,如果按照单句来讲,它并不符合单句只有一套中心的要求,而在句中出现的代表性词语“使、叫、让”等几个动词的意义虚化后发生改变,是介词而不是动词,原有的划分是不科学的。所以她认为一直主张的NP1部分并不是兼语,而是与VP1组合成介词结构,做VP2的状语。除了以上几个动词之外,使用其他动词的兼语句应属于双宾语句或紧缩句类别之下,不单独存在“兼语句”的概念。[7]

朱德熙(1985)提出“连谓句”的说法,他主张不从语义关系的角度考虑NP2与句中其他成分的联系,只从结构出发,NP2只是VP1的宾语。至于NP2与VP2能够构成多种语义关系则是结构内的分化,并不重新开辟出一个新的“兼语”的概念来定义这个成分,只是施动关系的一种。朱德熙认为这样的语法都应被称为“连谓结构”而不需要单独命名。[8]

吕翼平(1979)提出“小句宾语说”,名称中的“小句”其实是把我们在兼语句中所认为的兼语部分,即“NP2+VP2”,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句子结构划分,实际上是把“NP2+VP2”整合成小句在完整句子中做宾语成分,不单独使用“兼语句”这一概念。[9]

其实关于兼语句的存废之争的看法无非是在于如何对兼语句中的成分进行分类,但是兼语句概念沿用至今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语法的特殊地位。曾经提出取消兼语句这一概念的学者后续也没有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论证,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兼语句作为一种特殊句式的存在还是十分必要的。

3.兼语句的分类。在大部分学者或著作里有关兼语句分类的说法中,得到多数认可的一种方式是基于兼语部分前一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划分的。在此标准下各家的分类基本一致,只有少数将某个类别下的特殊词语单独分出另一类,具体情况如下。

邢福义(2006)在《现代汉语》一书中认为兼语句可分为集中常见的类型,分别为:“使令”式、“爱恨”式、“有无”式三种,另外还提到了连动兼语的混合式和交错式。[10]齐沪扬(2014)[11]与此分类大致相同。

黄伯荣、廖序东(1997)主张根据兼语前一动词的语义把兼语句分为四类,即前一动词有使令意义,能引起一定的结果的使令式;前一动词常是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及物动词,前后谓词有关系的爱恨式;前一动词有“选聘、称、说”等意义,兼语后头的动词有“为、做、当、是”等的选定式;前一动词有“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的有字式。[5]

另外有少部分学者,并不是笼统地按照意义将兼语句分类,而是具体到代表词汇和句式结构。以朱庆明(2012)的《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为代表,将兼语句分为四类:请/叫/让+名/代+动+宾、使/令/派+名/代+动+宾、有+宾+动+宾、动+名+给+宾+动。[12]

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各家对兼语句的分类基本上呈相对统一的标准,按照兼语前的动词分类,只是在大的分类范围下有小的内部调整。

(二)兼语句语义层面相关研究

有关兼语句句法方面的研究以及命名存废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研究方向也逐渐开始向语义的角度进行转变,如何看待兼语句两个动词之间的关系、有关兼语句的句法特征有哪些新观点、某个类别下的兼语句经研究又有什么新的发现,都是兼语句语义层面不断深入关注的问题。

游汝杰(2002)根据题元理论和论元结构研究现代汉语兼语句,他认为典型的的兼语句中的两个动词陈述的对象不同。他从题元的角度将兼语句分类并揭示其内部特征,是一种创新的研究方法。[13]

年玉萍(2003)从兼语动词的特殊性、谓语与名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兼语后能否插入状语成分等角度来概括兼语句的句法特点。同时还考虑了兼语句的提问分为两个步骤的问题,并对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从第一个动词的含义及支配对象、停顿处和加状语处不同以及提问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语义区别。[14]

杨大然(2006)对兼语句的语义分类进行研究,认为兼语句的分类与类属相关,同时探讨了兼语句中空语类的句法分布,认为兼语类型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空语类型及分布用法。[15]

马德全、王利民(2010)从语法领域语义平面角度,对兼语句代表句式“N1+VP1+N2+VP2”进行研究,特别分析了V1的语义类型。并从语义价的角度对V1的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的运用进行考察,认为V1作二价动词表示及物动作、性质和部分感估意义。作为三价动词时V1是动作动词,起到连接成分的作用。[16]

司玉英(2010)主张通过分析双宾兼语句各成分间的语义关系来理解句意。她认为,在双宾兼语句中,S与V2在语义上并无关系,在S与V1的关系中,S永远是施事,V1永远是动作。V1与N1、N2的关系也总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17]

(三)兼语句语用层面相关研究

语用分析离不开两个重要的概念:主题和焦点。主题是交谈双方共同的话题,是句子叙述的起点。焦点是评论中的重点,即新信息中着重强调的内容。兼语句作为一种很有特色的句式,在语用层面也有自身特点,但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兼语句下某个小类别的语用研究,具体如下。

傅成宏(2007)通过使用对大量语料的统计分析的方式把235个兼语动词进行分类,按照同一词汇在语料库出现的频率将兼语动词分为五类,分别为:强势兼语动词、次强兼语动词、中性兼语动词、次弱兼语动词和弱势兼语动词。[18]因为这种分类有语料库数据做依靠,数量标准和分类规则严格,所以显得更具科学性。

杨振华(2009)认为一些表示“称谓”、“爱情”、“给予”等意义的兼语结构与其他兼语结构不同,[19]只按照语义或只依靠形式来分析是片面的。在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的同时,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放入语境中进行考察。

司玉英(2010)对双宾语兼语句的语用层面进行研究,由双宾语句加谓词构成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双宾语兼语句。虽然双宾语兼语句看起来结构变得更复杂,但语用关系变得更简单了。除此之外,司玉英还从句式转化和提问方式这两方面分析了双宾兼语句的语用特征,给特殊的兼语句分析提供了新角度,同时也使得兼语句的研究层面更宽更深入。[17]

有关兼语句的本体研究,基本没有超出语言研究的三个平面,即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有很多成果为兼语句的应用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兼语句应用研究

随着对兼语句本体研究不断深入,学界逐渐对兼语句应用方面的研究给予更多关注。对兼语句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包括二语习得中偏误的研究以及对外汉语中兼语句教学研究。同时有关兼语句和其他易混淆句型的区分也得到更多关注。

(一)兼语句偏误研究

对兼语句的偏误分析多采用以语料库为基础的研究方式,加以相关问卷调查和教材中相关兼语句的配合,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各个国别的偏误研究也越发详细,具体如下。

孙红霞(2013)在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440条兼语句偏误记录进行考察后发现,在所有兼语句偏误中,日本、韩国留学生出错比例占到绝大部分,而英美等国学生总数不过10条。[20]她认为兼语句这一句式更为日韩留学生所知,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并不尽如人意;虽然欧美学生有关兼语句偏误数量很少,但这并不代表欧美国家的学生对兼语句掌握情况更好,而是因为母语负迁移的关系,在应该使用兼语句的时候多选择回避处理,所以偏误情况更难考究。除国别之外,还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初中水平的留学生偏误较多。她对偏误进行分类,并把六大类偏误类型按照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列:成分遗漏>成分混淆>句式杂糅>成分误加>语序错误>其他。

鞠伟伟(2014)除使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作为语料来源之外,还使用了暨南大学“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在挑选研究语料时同时参照了多种语言等级大纲,在偏误研究方面语料库更丰富更全面。他将偏误分类如下:成分遗漏、成分误加、成分误代、成分错序、结构偏误、成分错误。其中结构偏误和成分遗漏占很大的比重,他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有学习者在学习兼语句时没有准确把握兼语句的基本结构和否定形式;学习者没有明白兼语句所要表达的语义关系,还有兼语句和其它句式用法的混淆。这些调查都对兼语句偏误的分类及成因提供了参考。[21]

学界对兼语句偏误研究主要集中在类型和成因,但对学生不同种类兼语句习得顺序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在偏误研究跟对外汉语教学之间仍存在衔接不当等问题。

(二)兼语句教学相关研究

在对兼语句偏误研究的基础上,对外汉语教师也从研究中摸索出兼语句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对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也有自己的见解。

孙红霞(2013)从具体改进教学方法的方面对兼语句的教学给出自己的建议。她认为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方法: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句式;框架教学法让兼语句的各部分以整体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辅之适当的情景教学法,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20]同时她也对兼语句的教材编写和练习设计方面提出看法,让兼语句按照兼语动词的难易程度和使用频率的高低依次呈现。通过考察教材,认为现今对兼语句的练习设计多流于形式,集中机械、半机械的操练方式而缺乏对比辨析。应该通过给出贴近事实的情景,安排更有效实际的习题,方便学生在课后检查自己对兼语句的理解情况。

鞠伟伟(2014)从教学策略、教材编写、教学大纲方面谈到了兼语句应用方面的问题。教学策略方面,他认为教师对重难点讲解要准确全面,注重练习设计,加强句型练习,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同时还要重视语序;教材编写方面,他认为兼语句的编排应分等级,教材要注重时代性、科学性,如果条件允许也要在教材中考虑国别化的问题,编写时针对不同国别常见的偏误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21]

三、结束语

本文着眼现代汉语中兼语句这一特殊语法,对学界有关兼语句本体和应用研究方面进行考察。对本体的句法、语义、语用方面以及应用的偏误、教学方面进行总结归类,希望能够给今后兼语句本体、应用等各方面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不断促进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1]黎锦熙.新著国文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张志公.修辞概要[M].上海: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

[4]吕叔湘.语法学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史直存.语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7]张静.“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4):71-80.

[8]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5):3-8.

[9]吕冀平.吕翼平汉语论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齐沪扬.现代汉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2]朱庆明.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3]游汝杰.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J].汉语学习,2002(6):1-6.

[14]年玉萍.谈谈兼语句[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1):40-42.

[15]杨大然.兼语句的语义分类及其空语类的句法分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23-28.

[16]马德全,王利民.兼语句的语义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0-32.

[17]司玉英.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8-152.

[18]傅成宏.现代汉语兼语结构研究综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24.

[19]杨振华.兼语短语论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9(3):46-48.

[20]孙红霞.对外汉语中兼语句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21]鞠伟伟.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兼语句偏误分析[D].烟台:鲁东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偏误现代汉语语句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重点:语句衔接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精彩语句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语文知识(2014年4期)2014-02-28 21:59:52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