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运海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笔者通过审读多部乡镇村志稿,明显地感觉到部分编者在篇目设计、体例运用和资料搜集等三方面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更有甚者,在没有完全弄懂这些“新方志”语境下基本概念内涵的情况下,就开始志稿的编写工作,造成篇目设计混乱、体例运用不当和资料归并错误,甚至文白混杂、字句生涩等突出问题。
志书的篇目设计是表达志书内容和结构体系的重要文字。要实现乡镇村志篇目设计的科学性,必须处理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科学分类和农村社会分工(乡镇村级现行管理体制)的关系问题;二是全志的整体性和分编分章的相对独立性问题。
当代志书的篇目排列顺序基本是自然环境、行政区划与建制、人口状况、农业、工业、商贸、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政治、军事、社会生活、民俗、宗教、人物、附录等;其次是辅文,即在卷前有序、彩图、前言、凡例、大事记、总述(或概述),卷后有索引和编后记等。其中包含有社会分工的成分,但要充分体现出事以类聚的科学性。乡镇村志篇目应参照这个科学的分类方法,适当考虑农村社会分工问题。
按事物性质分类,就是不受行政隶属关系的局限。分类时必须打破乡镇村级现行管理体制的界限,以事物的本质属性为主谋篇设目,适当体现现代社会分工性质。此外,针对一个乡镇村级机构管多项事务、一项事务由乡镇村级多个机构分管的现实,应坚持“事以类聚”最基本的设计原则。
同一类事物应尽量归并到一个卷次(篇、章)之中,以体现志书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同一层次内,类与类之间应具有排他性,其内涵和外延不应重叠交叉。即在同一层次大类中已经体现的内容,在并列的其它大类中就不要再次出现了。
一级目以下各层次(含次级目)必须达到两个以上;上、下级目之间一级领属一级,做到层层相属,归属得当;上级目对下级目一定具有统领性和概括性,否则,就失去了作为上级目的意义。同时,在归属得当的基础上,门类的划分和归并后的篇幅应大体合理、相对均衡。
当代乡镇村级志书普遍采用章节体。乡镇村志篇目结构设计可以参照纲目体分类法,但不适用于乡镇村志篇目结构设计(因为乡镇村志篇目结构要简化的多)。而条目体是编纂辞书和百科全书的通用体例,此体也不适于村志篇目结构设计。然而,从目前形成的多部乡镇村志稿中不难看出,在篇目结构上存在体裁混用和设目混乱等突出问题。采用何种体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遵循志书编纂“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资料详实、前后贯通,不缺时限、不漏大项”的基本原则。
篇目标题是对志书各编、章、节、目内容所作的高度概括,应注重标题的准确性、时代性和简明性。准确性即表现为指代明确,不附加任何助词和修饰;时代性即表现为用现代语境表述当代事物最本质的属性;简明性即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用短句而尽量避免用复合句。同时,在标题拟定时,力戒“文学体”、“新闻体”和“应用文体”标题用语。
上级标题统领下级标题,层层相属,归并准确,这是最基本的标题制作原则。同时,应避免上下级标题重复。例如,粮食作物之下应包含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之下应是棉花、油料、茶叶等。
1.横排纵写。横排即横排门类;纵写即按事物的起始到现状,纵向记述各项事业及其各个侧面的内容。但要着重强调的是,横排纵写应侧重于从横的方面来表现各种事物的广泛性和连续性,纵横结合,以横为主。“史体纵看,志体横看”,志体的总体架构就象一个横断面。
2.横向排列突出本地方特色。首先,根据本地地域、资源、物产、经济结构和地方独特优势,有侧重、有亮点,如农村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和特色经营等。其次,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农村医疗、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以及特有的民俗等,均属并列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3.纵向记述突出时间概念。从古到今、从无到有、从事物发端到现在(下限规定时限)状况,属递进关系。纵向记述应重点突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既要注重年代的准确性,更要把握好重要历史节点上的关键性,不能记成“流水账”。乡镇村志编纂可取的方法是对事物的起点、转折点、高峰点和终结点重点记述。
4.总体架构与局部结构。在总体架构之下,各个部分都存在一个局部结构的问题。例如,农业生产条件是一个整体架构,那么,土地、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劳动力等就是局部结构。并且,局部结构服从于总体架构,各局部结构在总体架构之下呈现的是横向并列状态。在各个局部结构之下,其内涵和外延也是如此。例如,土地之下的土壤、耕地、建设用地等亦属并列关系。
方志体例就是表现方志内容的特有的形式,当代志书体裁包括述、记、志、传、图、表、考、录、索引等,以志文为主。
指总述、概述和简述。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性地纵述本志所述范围的历史发展之大势,横陈现实最基本的状况。值得注意的是,“述”不仅在全志之前使用,而且在各分卷(或专业志)、分章的开篇也有所运用,俗称“无题小序”,起到统领分卷和分章、节的目的。[1]“述”不是简单的机构简介,更不是发展业绩的堆积,而是对该篇章内容高度概括性的表述,起到点线作用,具有统领篇章的意义。“述而不论”重在把握“四不”:一不空泛议论;二不长篇大论;三不以论文形式编写;四不以编者身份谈经验教训。至于必要性、重要意义等在“述”中毫无必要。
用于大事记,以时系事、以事系人,它是为志体所吸收的史体编写手法。“记”的使用,重在言简意赅、实事求是地记述事迹本末,不拖泥带水,不作褒贬性描述。再则,强调记事的完整性,切忌有头无尾(半头事)、头重脚轻或过分描述事件过程。此外,所记之事一定是本乡镇村、本辖区内的大事和要事,一定是影响到民众生活的较大的事件。
“志”是志书的主体。当代志书均采用纪事本末体。乡镇村志更应以志文为主,辅助以图片、表格,以增强志书的可读性。
1.志书与工作报告、总结的区别。由于志书初稿多出于部门管理人员之手,习惯于按工作报告、总结编写,那么,在志文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报告、总结痕迹。更有甚者,直接把报告和总结拿过来作为志文。志书是“官修”地情资料库,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权威性。而报告、总结是检查、分析、评估等材料汇编。志书收录的内容几乎全是“干货”,而报告与总结套话、空话较多,排比句较多,空泛议论,转抄文件。志书语言严谨、准确,不用模糊语言。 而报告、总结语言模糊,时间、地点、人物、数据多不准确,且常用第一人称,对单位、机构、时限滥用简称。志书没有编者个人的任何评述性语言,只用事实说话。而报告、总结夹叙夹议,分析预测、憧憬展望、直言体会、罗列经验教训。志书只记述发生过的史实,不预测将来。而报告、总结是做法、成绩、问题、经验教训及今后意见。[2]
2.志书语言的特点。乡镇村志书的语言遵从严谨、朴实、简洁、顺畅,力戒虚假、妄言、华丽、深奥、怪异。[2]严谨具体表现在真实性、准确性和逻辑性上。准确性即观点正确、专业术语正确,慎用模糊语言。逻辑性就是切忌自相矛盾。朴实具体表现在不用形容词和副词,不虚构故事情节,重实际业绩而不要计划、要求。简洁表现在语言精练,切忌上溯无边际,避免随意抒发个人情感。顺畅即表现在不用拗口的字词,不用口语化语言,不搞文白混杂。
指人物传记,专门用于写人物。例如《二十四史》就是大量采用传的体裁。当代志书在传的运用上,除沿用“生不立传”的传统手法外,需要灵活采用录和表的形式,对当代人物加以记述。应注意的是,哪些人物入传、哪些人物入录、哪些人物入表,应在编纂前或在凡例中有统一界定。
当代志书通常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以彩图的形式,集中置于志书之前。此外,当代志书讲究“无图不成志”,即在志文之中也穿插使用插图,称“图随文走”,以增加志书的可读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图片应注明具体拍摄时间,没有时间记述的图片,就失去了存史的实际意义。
即各种表格,表也是过去修史的一种专门体裁。当代志书均使用无墙表,表的序号和名称应置于表前,并与正文衔接,有“见表×—××”字样。表内空格均使用“—”字线标示。若表的篇幅过大,可采用续表的方式衔接。
考是对所记载资料的考证性内容。在当代志书中一般作为注释内容附于志文后或夹注在志文中。通常,考的内容较长,即采用文后注;考的内容较短,则采用夹注。但无论何种注释,均应准确对应序号。
多为附录、检录和丛录,系资料辑存部分。例如当代各种文件文本,与志文相关但与事件发展本身无直接关联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对前志的勘误等,均为录的范畴。①乡镇村志可根据自身需要而定,例如,具有存史价值但与志文无直接关联的票证、私人著述、族谱、家谱等,均可为附录。
梁启超说:“夫方志之著述,非如哲学家、文学家之可以闭户瞑目,其理想而遂有创获也。其最主要之工作在调查事实,搜集资料。”入志资料的质量直接决定志书的质量。
文献资料包括涉及到本乡镇村的各级各类档案、报刊、旧史志、宗谱、族谱、家谱、私人著述、工商实业统计数据、各类照片、金石碑刻等。口碑资料包括本乡镇村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历史见证和回忆录、实地调查和采访记录、民间传说和民间风俗采访实录等,实物资料包括本乡镇村古遗迹、出土文物、原始票据票证、具有史料价值的各类生活实物用品及地图等。
拟定征集提纲和计划,尽量做到采编合一。发动本乡镇村广大群众提供资料。资料征集必须首先做到“先近后远、先内后外、先活后死、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面后点”,然后广征博采。做到“五见底”,即档案、图书报刊、历史见证人回忆、前人旧史料和社会调查见底。
通过文献记载与实物比对辨别,通过一次文献与次生、析出文献辨别等,把有关同一事物的不同记载进行比较对照,以文献证文献,用甲书上的资料辩证乙书上的资料,求得准确或接近准确的结论。以实物资料来订正文献资料或口碑资料,以口碑资料来印证、纠正文献资料。
考证资料时应保持资料原貌,不要在原始资料上任意涂改。对于不完整的资料,如资料内容缺漏或引文不全,导致意思上不完整,在确知其史实的情况下可进行增补,以示区别。考证过程遇到疑难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注明存疑,待进一步考证,切忌擅下断言。遇到外文或少数民族文字,要准确引用,一般要译成汉文,特别是名称,要用社会惯用的名称表示。
首先,以能够充分反映本乡镇村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的资料为主。其中,以主题资料为主,以背景资料为辅,力求反映事物的发端、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其次,优先选择能够表现本乡镇村亮点的典型资料、特色资料和动态资料,以及能够前后对比的资料。再次,力戒资料的重复使用。
经过考证提炼的资料应及时加以摘录、分类和编辑。整理资料的过程实际上是编者熟悉资料并且为将来正式编写进行构思的过程,在熟悉资料并将资料分类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料的筛选、鉴别、调整,能够发现资料的正误、缺失。
如何发挥乡镇村志书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乡镇村志面临的突出问题。首先弄清楚乡镇村志书是为谁编写的、读者群体是哪些的问题。下笔之初就必须明确本乡镇村志就是为本乡镇村广大干部群众编写的,就是能让本乡镇村民众看得懂的读物,就是为本乡镇村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地情资料。写本乡镇村的历史,就要经得起本乡镇村人民群众的检验。整个编纂过程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去。深入本地人民群众的过程就是鉴别、考证、提炼资料的过程,就是从源头上让志书与人民群众相融合的过程。其次,开展好本乡镇村志书的宣教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办学志用志讲堂,发动群众提供志书资料和实物素材。让志书进村组、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让人民群众能够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希望和未来,从而使本乡镇村志成为爱家乡、爱祖国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要充分发挥乡镇村志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地情资料的作用,开展有针对性地地情调研、咨询和引导工作。
乡镇村志编纂只有忠实记录下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新成就,才能真正实现方志与人民生活的对接和融入,才能真正使严肃的方志著述走进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社会实践中,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学志用志,发挥志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注释:
①毛运海.编写村志应重点注意的若干问题[R].襄阳市乡镇村志编纂理论与实践研究,2016。
参考文献:
[1]毛运海.当代地方志书编纂体例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58-62.
[2]沈松平.新方志编纂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