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霞,李 丹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自主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游戏过程。幼儿的学习正是从建构游戏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师的角色基本上是辅导者、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支点是杠杆发生作用时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点,一般引申为事物的关键或中心。这里的支点是指在自主游戏情境中,幼儿因遇到各种困难而无法继续进行游戏时,教师所采取的支持性行为或措施,以推动自主游戏的发展。根据对教师提供支点内容的不同,研究者将教师搭建的支点分为材料支点、问题支点和串联支点三种。
材料是自主游戏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柱。在游戏中,幼儿对物质材料的使用决定着自主游戏的发展。幼儿由于受年龄、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在游戏过程中,会出现游戏情节不丰富、不生动,使游戏缺乏趣味性,不能更好地开展游戏等现象。因此,自主游戏时,要将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和调动幼儿的主体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
游戏主题是游戏的基本结构之一,是对最后建构物的假想。幼儿对游戏主题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如有的幼儿游戏主题清晰度较高,稳定性较强;有的幼儿游戏主题相对模糊,变动性较大。然而,教师投放辅助材料,有助于幼儿游戏主题的产生、稳定和延续。辅助材料是相对于主要材料而言的,主要材料是用以表现建构物的整体框架,如不同的积木、积塑等;辅助材料是在建构游戏中用以表现建构物的局部,如废旧材料、自然物等。[1]
案例 月光宝盒
玲玲和萌萌在桌面上摆弄雪花片。玲玲拿起几片放在自己位置上,一会儿将雪花片摆成一条线,一会儿围成一个圈,还时不时地看看班里其他幼儿在玩什么。萌萌:“玲玲,你搭的是什么?”玲玲:“我今天不想搭房子了,可我也不知道搭什么。”萌萌:“那你再想想吧,我也是随便搭搭。”大约5分钟过去了,玲玲还是显得无所事事。H老师看到后,把幼儿送给她的手链拿出来,对玲玲说:“你看,老师这里有一个手链,要不我们给手链搭个宝盒吧。”萌萌一下子雀跃起来,补充说:“装手链的宝盒应该是很漂亮的,那我们就搭个月光宝盒吧。”玲玲点点头。玲玲以一个雪花片为中心,在每两个花瓣之间插入一个雪花片,形成了一个圆形的底面,接着在底面外围雪花片的花瓣间向上再插入一圈雪花片,她把自己的食指放里面测量了一下宝盒的深度,又接着往上插了两层才满意地笑了。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游戏开始阶段,玲玲和萌萌两人都没有明确的游戏主题,玲玲是一边无意识地进行简单的搭建,一边环顾四周观察其他幼儿的游戏情况,萌萌则是随便搭搭,这样的游戏是单调的操作练习,缺少乐趣。但当H老师拿来手链这一辅助材料时,幼儿很快产生了搭建月光宝盒的主题,并在动手操作中,使月光宝盒的主题更加稳定。
低结构材料有多种使用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的目的,从而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的潜力,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幼儿对那些可加工改造的、有趣的、可用于角色游戏和建构游戏的材料特别喜欢,能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表现出旺盛的精力和热情,使游戏更加趣味化。
案例 T台走秀
最近来表演区玩的幼儿越来越少了,了解到一些幼儿的想法后,才知道原来表演区的材料主要是几件衣服,幼儿每次在T台走秀都穿这几件衣服,时间久了,觉得很无趣。乖乖:“乐乐,我们今天玩走秀好不好?”乐乐:“每次玩都穿那样,观众都不喜欢了。”看到日益冷清的表演区,H老师把一些废旧的盒子、报纸、树叶以及小木棒等材料添加到表演区。乐乐看到后,喊上几个同伴来到表演区。李元用树叶挡住脸在台上走秀,乖乖把卡纸剪成花别在时装上,乐乐则把盒子进行简易的改装,戴在头上当帽子,这一下子吸引了不少观众。
案例中,表演区开始变得冷清,主要是由于幼儿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提供的衣服走秀。材料数量较少,且相对封闭,幼儿玩一段时间后,就只剩下枯燥无味的重复练习,这样自然导致幼儿游戏兴趣的减弱。但当H老师投放了各种低结构的材料后,幼儿很快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地将这些材料与原有材料结合起来,在衣服上增添了装饰,甚至设计出了属于自己的帽子,增强了游戏的趣味。
提问是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交流方式。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互动来推动游戏的发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和幼儿互动时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幼儿通过“抛球——接球——再抛球——再接球”的循环使游戏得以维持和延续。
引导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思考的方向,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着“儿童发展”的目标,合理运用引导性问题。
案例 爸爸妈妈一起做饭
在娃娃家里,韩韩扮演的“爸爸”在厨房里炒菜,佳佳扮演的“妈妈”在客厅里哄“宝宝”(玩偶)睡觉。韩韩手里拿着小铲子问:“我们中午做什么菜?”佳佳一边轻轻拍着宝宝一边小声说:“什么都可以啊。”韩韩:“哦,那好吧。”然后转身走进厨房里继续忙碌。佳佳一直抱着宝宝,在桌子旁走来走去。5分钟过去了,除了佳佳的一次催促外,韩韩和佳佳也没有其他的交流。Q老师看到后说:“佳佳,你的宝宝睡着了吗?”佳佳:“宝宝还没有睡着,我一直在哄呢。”Q老师:“韩韩在做饭,你们知道宝宝喜欢吃什么吗?”佳佳笑着回答:“宝宝喜欢吃青菜、蛋糕……”Q老师:“那我先帮你抱宝宝,你去厨房帮助韩韩一起做饭吧。”佳佳把宝宝交给Q老师,高兴地向厨房跑去。
案例中,“爸爸”韩韩和“妈妈”佳佳基本上处于各忙各的状态中,两人很少有互动,游戏的内容比较单一。当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让佳佳思考宝宝喜欢吃什么后,佳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宝宝喜欢吃的食物名称,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和“爸爸”韩韩一起参与了做饭。
延伸性问题能推动幼儿在自主游戏遇到困难后进行大胆探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尝试各种答疑,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案例 怪物研究社
自主游戏的时间临近结束,小阮和哲哲搭建了一个“怪物研究社”。小阮骄傲地把自己的作品向其他同伴介绍:“这是我们搭的怪物研究社。”多多:“什么?怪物研究室?”小阮:“怪物研究社,社会的‘社’。”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被他们吸引了。小阮接着介绍了怪物研究社里面的恐龙、超级大老虎、很多腿的蛇等,然后指着研究社大门旁的一个绿色三角形说:“这是安全出口。”多多突然问:“那这里的怪物不小心出来了,那该怎么办啊?”多多的想法一下子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Q老师:“多多这个问题很好,大家一起想一想,万一怪物跑出笼子,研究社会做些什么?”说完,Q老师组织幼儿一起谈论,有的幼儿说:“研究社可以找驯兽师来,让怪物变得很乖。”有的说:“研究社可以加固围墙,这样怪物就跑不出去了。”小阮思考了一会说:“我可以在里面装上电,这样怪物跑出来,我就把它们电晕。”幼儿讨论得非常激烈,Q老师把大家的意见进行了记录和整理,对幼儿说:“大家的想法都不错,下次游戏时,我们可以一一尝试。”
案例中,小阮搭建的怪物研究吸引了很多幼儿的目光,当多多提出“怪物跑出来,怎么办”这一问题后,幼儿一下子沸腾了。这时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把问题再次抛向幼儿,很简单的一句“怎么办”就激发了幼儿的各种想法,教师将幼儿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期待下一次幼儿能将想法付诸实践,用各种材料去尝试解决怪物跑出来后的问题。这一过程中,幼儿具有的好奇心,寻求新信息的兴趣,对新知识的敏锐,渴望学习[2]等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和满足。相信小阮也能发现自己与同伴观点的联系,在头脑中对怪物研究社形成一个更全面的认知。
串联主要是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事物,由一个事物发生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事物也跟着发生变化。这里指的是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根据现场的情况和游戏的发展,自主地以各种方式进行联合行动。
在自主游戏中,幼儿选择的区角和角色可能是不断变化的。幼儿会随着游戏的进展,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随时变换角色,使游戏得到进一步发展。
案例 飞行员、爸爸和顾客
小阮在建构区用乐高积木搭建了一架飞机,喊小伙伴:“多多,我们一起玩开飞机好不好?”多多:“怎么玩?”小阮:“我当飞行员,带着你环游世界。”多多:“那好吧,那我要去夏威夷。”小阮嘴里发出轰轰声,然后从飞机场拿起飞机放在自己脑袋上,多多跟在小阮身后,小阮飞到表演区说:“快看,这是夏威夷的表演。”多多应声:“我看到了。”小阮就这样带着多多在在教室各个区角“旅游”了一遍。然后他们两人转换角色,又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停下来后,两人不知该干什么了。H老师:“小阮,飞机的航班结束后,飞行员就可以下班啦。”小阮一听,恍然大悟地对多多说:“是啊,我们现在下班啦。”说完离开建构区,来到娃娃家,看到几个女孩子在做饭,小阮问:“你们这里要不要爸爸?”萌萌思考片刻:“好吧,那你来当爸爸,我们正在做饭,还缺一些蔬菜,你去弄点吧。”小阮很快进入爸爸的角色,提着篮子来到超市区域,买了一个萝卜和一把青菜。
案例中,小阮和多多由于飞行任务完成后,两人陷入了等待、无聊的状态,H老师借助区角之间的联系,建议小阮下班后去尝试其他区角的游戏,小阮也从飞行员变成了爸爸,又兼顾了顾客的角色,而且爸爸做得非常贴心,得到了女孩子的认可。小阮游戏中角色的转换,不断推动着小阮把一天的生活进行联结,也推进了游戏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使用的场地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总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调整、转换场地。
案例 阅读区和美术区
玲玲在阅读区看书,看完《蜗牛的旅行》后,觉得书中的蜗牛非常有趣。玲玲:“书中的蜗牛和上次老师教我们画的不一样。”我问:“哪里不一样呢?”玲玲指着书中的蜗牛说:“你看,书中的蜗牛脑袋很小,我们上次画的蜗牛脑袋都比身体大很多。”我接着问:“还有哪里不一样吗?”玲玲思索一下:“还有这里,这个蜗牛的触角会发光。”我:“是很有意思啊。”玲玲得到我的认可后,很开心地说:“Z老师,我想画个这样的蜗牛。”我伸出大拇指:“这个主意很棒。那你就要去美术区试试。”玲玲把书放回原位,便来到美术区,找到油画棒和纸张,在桌子上画了起来。同桌的宁宁看到玲玲画的蜗牛后大声说:“玲玲,你这个蜗牛真特别,脑袋尖尖的。”玲玲自豪地说:“是啊,我刚在书上看到的。”宁宁:“什么书,我也想看看。”玲玲:“封面上有一只蜗牛的那本,我放在最上面了,那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蜗牛。”宁宁听完拉着瑶瑶一起去了阅读区。
案例中,玲玲游戏的场地由阅读区转换到美术区,而宁宁和瑶瑶的游戏场地则由美术区转换到阅读区,这样阅读区和美术区就互通了,幼儿不仅可以看书,也可以根据书中的事物作画,激发了幼儿看书的兴趣和绘画的兴趣,游戏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
从以上教师搭建支点策略可以看出,一方面幼儿对物质材料的使用发生了一些变化,产生了有意义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搭建材料支点,提高了幼儿对多种材料组合的兴趣和能力;二是教师搭建问题支点,促进幼儿厘清当前问题,觉察他人想法,思考自己想法、行为的局限性,并通过问题交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不断调整自身行为,解决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教师搭建串联支点,为幼儿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看问题;四是幼儿的学习品质得到了提升。学习品质囊括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以及认真专注、积极主动、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3]另一方面,幼儿的自主游戏成为“有生命力的游戏”。幼儿在教师支点搭建下,利用各种物质材料进行建构,强化游戏主题,趣化游戏情节,深化游戏内容,使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不是为了练习而游戏,而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游戏,这样的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是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陈仙红.搭建支点,推动进程——幼儿自主游戏进程中三个支点策略的思考[J].新教育,2015(12):72-73.
[2]鄢超云.学习品质:美国儿童入学准备的一个新领域[J].学前教育研究,2009(4):9-12.
[3]徐启丽.重视幼儿学习品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J].贵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