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波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 湖北 襄阳 441021)
体育教育的显著特点是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能性,它与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相同之处。因此,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针对性增加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双重培养与提升,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1]
首先,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而言,素质拓展训练是体育教学的补充与延伸。素质拓展训练以其项目的实践性、开放性、挑战性等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强化了学生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填补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的缺陷,符合体育教学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2]
其次,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实战性”教育与训练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综合素质,以及适应社会复杂多变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体育教学中增加素质拓展训练。
第三,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开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管理能力、组织编排能力、教学规划与实施能力的提升,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提供有益帮助。
虽然素质拓展训练也是户外身体练习,但无论是训练目标,还是训练手段,都与体育教学存在一定差别。体育教学是以身体锻炼和竞技能力为核心,而素质拓展训练并不强调身体能力的储备和技能的高低,强调的是智慧与团结协作。时常会有身体条件并不好的队员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组织团队完成任务。从训练目的而言,素质拓展训练通常以限时完成任务为标准,要求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而体育训练则主要以重复性强化练习为手段,要求学生掌握竞技技术。
素质拓展训练常规项目分集体和个人两种。集体项目:毕业墙、信任背摔、穿越电网等;个人项目:攀岩、高空项目、梅花桩、摆渡等。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都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1.检验学生自身能力。学生通过集体和个人项目的训练,能正确认识自身能力,明确不足,进而增强自信心,挑战自我,提升自身能力和形象。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训练通过形式多样、变幻莫测的情景,要求学生在看似杂乱的训练项目中找出规律,启发学生思维和创造力,促使学生以积极开拓进取的态度战胜困难,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展示团队的智慧与力量。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真诚的交流与沟通,集思广益想办法,合作训练中改善人际关系。同时,能彰显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和潜质,增强集体参与意识和责任心,坚定努力为团队多做贡献的信念。
4.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高空训练项目,对学生心理素质是很大的考验,需要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向自己的能力挑战,克服“心理极限”障碍。
拓展训练在我国普通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发展较慢,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在素质拓展训练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素质拓展训练认识不足,导致高职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推广缓慢。主要是没有素质拓展训练场地、设备器材,有些高职院校虽然修建了素质拓展训练场地和器材,由于管理不善,场地器材经过风吹雨打,损坏严重,不能正常使用。还有些学校错误认为组织素质拓展训练难度大、困难多,体育课可以代替素质拓展训练。[3]
第二,目前高职院校获得素质拓展训练资格证书的教师缺乏,同时,具备资格的体育教师在设计与组合拓展训练项目时还欠缺专业性,训练过程中还缺乏项目实施与学生性别及身心素质协调一致,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影响了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
第三,一些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费用相对较高,所需场地、设备器材投入资金过大,学校自身无法满足素质拓展训练经费需求,制约了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
1.制定实用的素质拓展训练方案。实用的素质拓展训练方案,要注重与高职院校专业相结合,符合学生自身发展与专业技能需求,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项目组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同时,训练项目设置应体现男女有别,保证训练项目具有新颖性、诱惑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社会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素质拓展训练。
2.多种形式开展素质拓展训练。针对开展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单一、局限性大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包括经费、场地、教学目标、师资力量等),开设多元化素质拓展训练形式,以实现拓展训练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例如,设置体育选修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训练,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灵活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体育课程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有计划地增加拓展训练内容,如毕业墙、信任背摔、攀岩、穿越地雷阵等。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素质拓展训练,积极拓展训练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极与联合办学企业合作,在校园内修建、完善素质拓展训练场地、设备器材等基础设施,如高空组合架、信任背摔梯、攀岩墙、毕业墙等;也可以与社会、企业进行联合,利用社会拓展训练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训练。[4]
4.建设具有专业拓展训练资质认证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保证素质拓展训练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体育教师素质拓展训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选拔中青年教师到专业机构培训,并获取专业资质证书。同时,聘请校外素质拓展训练专家到本校组织素质拓展训练示范教学。教学内容要涉及到项目组合设置、组织与效率、保护与帮助、训练效果评价、改进措施等,以提高本校素质拓展训练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学校高质量组织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储备人力资源。
5.建立完善的训练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整体训练中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能真实反映教师训练质量,以及学生训练的效果,有利于教师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效引导素质拓展训练的优化发展。因此,教师应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能力制定科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体现科学性、实践性、公正性、针对性、实用性、潜能性的全面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主动性和获得感。[5]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16(3):35-37
[2]王玉扩,陈庆合,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7):960-961.
[3]宋盛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调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5(9):101-102.
[4]王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6(27):33-34.
[5]贾书申.北京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16(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