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新秋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较大的篇目,而其中的故事类作品,如寓言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历史故事……深受儿童的喜爱。对于这些故事类作品,我主张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学习。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儿童具有形象思维特征,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他们借着故事浅显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丰富奇特的构思,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有了故事的课堂必定点亮童心,充满活力。
拿到一篇故事类的作品,成年人想到的可能是学习语言表达,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儿童却与成人看的角度完全不同,他们首先是在看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看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与色彩,并在这个过程中,似懂非懂地领悟着道理。
课标称“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又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笔者认为,讲故事就是文学活动。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中说:“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为什么“上千个故事”就等于“文学的种子”呢?因为故事里面有文学的素材、情节、语言,也有情感和教化。因此,讲故事就属于文学活动,也就属于语文教育的范畴。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学习习惯第4课《我爱学语文》,上面有3幅图:第一幅图是一位一年级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读书,第二幅图是一位一年级男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写字,第三幅图是4位小同学在学校里讲故事、听故事。这3幅图告诉我们,讲故事、听故事,就和读书、写字一样,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是听说读写4种能力之一。讲故事,首先培养的就是人的口头表达能力。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称自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如果说“听说读写”中的“说”(即“讲”)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话,那莫言的讲话告诉我们,讲故事也可以是一种书面表达,是一种文学活动,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高级形式。黄厚江老师说:“一个不会讲故事的人是写不好作文的,会讲故事,首先要会编故事。要乐于大家一起讲故事,更要乐于大家一起编故事。所以,语文老师在跟学生讲作文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故事意识。”
沟通、分享、合作等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会讲故事的人,是一个善沟通的人。除了学会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外,也要学会与共读一本书而有共同话题的读者交流、沟通。
会讲故事的人,是一个乐分享的人。你把故事讲给我听,我把故事讲给你听;你把阅读感受说给我听,我把阅读感受再说给你听。分享故事,分享感受。有故事的人,吸引人;会讲故事的人,更吸引人。
讲故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表达能力。讲故事的能力是在讲故事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故事类作品的教学内容决不能停留在朗读层面,而应该把学生学会讲故事作为重要内容。课堂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学生讲故事的实践上。吴忠豪教授说:“学生学讲故事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花点时间进行点拨,有针对性地指导一些方法规律,这样的指导更节省时间,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苏教版中有许多故事文本,下面以《嫦娥奔月》《哪吒闹海》《牛郎织女》等为例,谈谈如何教学。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嫦娥奔月》,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后羿拈弓搭箭射下九个太阳的神奇,嫦娥与逢蒙周旋时的紧张,嫦娥后来飞到月宫上去的经历。
故事的情节要求讲完整,这是讲述故事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完整,就是要讲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因此,教学故事类作品的第一步就是厘清文章脉络,依据脉络把情节讲完整,不能遗漏情节。
《哪吒闹海》的第一个板块就是“抓住情节,讲完整”。故事的起因是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兴风作浪;经过是哪吒三闹:一摆摇晃龙宫、二扔打死夜叉、三抖裹住太子;结果是东海龙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人们又过上了太平的日子。依据这个脉络提纲,加上人物,连起来把故事的情节讲完整。
《嫦娥奔月》的第一个板块就是“回忆情节,复述故事”。在厘清情节的那条线索后,让学生熟记情节,借助人物特点和书后词语讲述故事,然后改变开头讲述故事。第二板块仍然是“聚焦情节”,在最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关注表达的特点。第三板块在“神奇的情节”中,感悟故事的寄寓。整堂课都是围绕神话故事的“情节”在教学。
《牛郎织女》一课,首先用四字词语厘清情节的线索,感受到情节的曲折生动,速记情节。然后请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讲细节,就是讲故事类作品中的最具核心教学价值的部分,往往是人物角色的动作、语言等。只有讲好它们,才能把故事讲生动。
把故事的情节讲完整,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能做到。比如,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检查预习环节:“同学们,课文大家都预习了,谁来说说这个故事呀?”学生一般都会说,鹬啄了蚌的肉,蚌夹住鹬的嘴。它们俩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但是,要讲清楚鹬蚌“争吵”的话语就比较困难了,而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当把这部分细节读懂、读透,并且能讲述出来的时候,故事就会讲生动。
怎样来讲好鹬蚌“争吵”的话语呢?首先抓住提示语“威胁”“毫不示弱”读好这两段话,强调以讲故事的语气即讲读调来读,就为后面的讲述作铺垫。然后生生配合、师生配合地读,读出争吵的语气。接着把两段话分开,一一对应着读,发现争吵的话语“针锋相对”的特点,便于学生记忆。最后各自练习后再把这两段话脱稿讲出来。
《哪吒闹海》中哪吒的“神”就体现在每一闹的两个动作上:一闹中的“跳、摆”,二闹中的“闪、扔”,三闹中的“纵身、抖”。首先对每一组动词的理解,采用联系生活、学生演示的方式来进行。其次,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个动词使用的精准。比如,因为夜叉是“举起斧头便砍”,所以哪吒的“闪”就躲过了砍;因为三太子“举枪便刺”,所以哪吒的“纵身”就躲过了刺。当抓住这3组6个动词讲好演好的时候,学生就会把故事讲生动。
讲故事,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积累语言的途径。
吴忠豪教授说:“传统语文教学留下的最宝贵经验就是多读多背,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解释,强调的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小学阶段以积累为重点。语言经验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词语积累、句型积累;还包括运用语言经验的积累。语言积累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对于一些定篇类的文本,要求学生忠于原文讲述出来,让学生在讲述中习得语言,传承文化。
首先,讲故事要做到脱稿。平时教学中,我们请学生讲故事的时候,如果学生一字不落地把故事讲出来,我们往往认为没有拓展无新意。而本人认为照本宣科地讲出来,那是保底的要求,只是强调不要背书就行。
其次,在讲述的过程中,虽然不要求学生一字不落地讲述,但是重点的部分、关键的词句,还是要求学生按原文讲述。《哪吒闹海》一课中,故事起因部分的“称霸一方、兴风作浪”,故事结果部分的“胡作非为”,这些四字词语要尽量保留。讲清楚每一闹中两个关键的动词,体会表达的精准,把故事讲生动。《鹬蚌相争》一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猛地”“牢牢地”、末段的“筋疲力尽”“喜笑颜开”,这些关键词语在讲时不能少。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鹬蚌针锋相对的精彩对话,则要求学生忠实于原文讲出来。
儿童用独有的诗性和个体的灵性感受世界,在想象中把周围世界纳入自己的世界。而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作品,留有许多空白点,劳动人民在口耳相传中通过自己的想象丰富着故事的情节、丰满着人物的形象,也传达着自己的好恶爱憎。这些故事,同样也给儿童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可以满足儿童自由探索的天性。孙友田在《月光启蒙》一课中说:“母亲唱累了,就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故事类作品课堂教学中的想象一般分为三种:一是适时补白想象。《牛郎织女》中最惊险的情节是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的部分。王母在“狠狠一推”的同时,还会说什么呢?织女又会怎么喊呢?让学生想象。二是情境表演想象。《嫦娥奔月》中嫦娥与逢蒙是如何周旋的呢?两人当时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呢?同座位的两位同学演一演,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表演出来。三是续编故事想象。《鹬蚌相争》的最后,当鹬和蚌被渔夫捉到网里,它们俩又会怎样对话?请学生加以想象,续编故事。这样的想象也是十分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