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秋
(浙江音乐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4)
在民间广为传唱的各类歌曲简称为民歌,其创作方式多为口头。作为在民众中广泛流行、内容精炼的艺术形式,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与汉族的民歌相似,可以细分为劳动号子、长调、小调和山歌。少数民族民歌跨越了长时间的社会历史演变,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歌折射出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人文,反映出那时那地少数民族人民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取向,也起到教育下一代、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和传统智慧的作用。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哪个民族、居住在山地或是平原,丛林或是海边,生产生活方式先进还是落后,都会形成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民歌。少数民族民歌是了解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反映其民族魅力和文化的一种最直观的表达形式,所以民歌在历史的传承中大部分都得以被记录下来。在客观的社会现实中,民众对于民歌的解释普遍认定为一种大众化乐曲,乐曲的主要内容也是反映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取向的,创作方式大多为口头创作或即兴创作,其语言精炼形象,乐曲长度有限,易于记忆,形式活泼丰富。民歌的韵律和曲调以及歌唱方式,通常与各地的方言风俗有紧密联系,并不是简单直接地将生活言语随意堆砌,而是选择诗歌创作形式进行艺术加工,是诗歌与乐曲的整合与升华。
一般而言,古代音乐往往是结合诗、歌曲、舞蹈进行表达的艺术形式。在春秋时代,孔子主持编写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乐曲集。而其中《国风》摘录了当时十五个国家的民间歌曲,地理跨度由现今的黄河流域内的山西到四川东南部。两汉时期,乐府诗集成为中国民歌发展承前启后的初期典范。民歌内容多涉及劳动与日常生活,以及受到的阶级压迫,同时也表现出显著的爱国情怀和积极心态,而其中更是蕴含了当时各个民族不同的民歌风韵。乐府诗集中有记载,民歌涉及的地理范围有如今的淮河流域、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种类有蒙古族的长调、新疆地区的十二木卡姆、闽南的客家山歌等等,范围涉及时期跨度大、主体身份差异悬殊、地理取材范围广。可以说,少数民族民歌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就是一部历史民歌集。民歌的表现和发展形式具有多元性,随着历史和时代的推移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民国初期,在当时内忧外患、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的浪潮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进步人士,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少数民族民歌对西方音乐演奏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借鉴和融合,中国民族音乐开始发生更迭和创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直到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破坏了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原有的生态环境,单纯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以及原有的民族音乐演唱方式也发生了巨变,但也造成了刻意模仿西式演奏、唱法、音乐理论的误区,丧失了少数民族民歌应有的灵性。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音乐制作人和少数民族民歌传承人开始反思,如何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保持住自己本民族民歌的特性和风格,这是少数民族民歌学术研究领域不得不面临的重大课题。
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历史发展和现今趋势作出合理的描述和预测,是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研究与少数民族民歌传承的关注重点。描述少数民族民歌发展的过程必须有翔实的音乐材料,然而,少数民族民歌鉴于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汉字有较大差异、以及民歌的口口相传的本质,有书面记载的民歌材料极其有限。在封建社会,民歌传承多见于古代文献的民歌集,这些材料虽然包含许多少数民族元素,然而,其天然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有记载的民歌通常会被当时的文人在记录过程中进行修饰和用文言润笔,原本鲜明活泼的民间气息被大大弱化。少数民族民歌在当地的保存,给我们不局限于上述文字记载资料的一个机会。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研究历史来说,本民族民歌的文献价值正是集中在其虽在现代社会流行,但是提供了富有生机的、与历史文献相互影响关联的史料。通过对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探究和整理,塑造出中国民歌研究史的艺术坐标系,并利用这个坐标系,可以推及到中国55个少数民族几千年来的音乐文化流传和民俗艺术发展轨迹。虽说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只是我国民歌发展史的一部分,但是对少数民族民歌的深刻探析却是找寻中国民歌发展轨迹的根基。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取向,这也造就了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的多元化和精彩纷呈。相较于汉族人民,少数民族群众对于音乐歌舞等艺术表现形式更为擅长。少数民族民歌多是通过口耳相传、代代延续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多表达人们最质朴本能的情感。其中,承载民歌所用的语言由于没有书面语言的限制,更加呈现出生活化和接地气的特征。在少数民族民歌歌词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易于理解和感受。例如鄂伦春族民歌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并不是独有的,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民歌大多呈现生活化,保留着乡土社会带给民歌的原始气息。质朴而真实的民歌组成了少数民族民歌发展史。在当今社会,优秀悦耳的少数民族民歌经过乐曲、声乐作品的改编,创造出新的艺术欣赏价值,带给人们深层次的审美享受。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泛传唱的民歌《漫上花儿表心肠》,就表达了少数民族人民对于中国社会变迁的真实感受,表现了回族传统民歌的艺术审美价值。少数民族民歌创作主体的艺术感官能力与生活客观变迁相结合,建构出少数民族民歌独有的品性和直接经验,这是对于艺术最直观、最真实的表达。或许相较于现代音乐艺术和西方音乐历史,少数民族民歌显得过于质朴,因而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尚在归纳整理的研究阶段。当前正处于对少数民族民歌进行加工和整理的大好时机,我们需要适当地对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保留和科学地更改,既要保障少数民族民歌的繁荣和稳定发展,又要对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进行保留和升华。让少数民族民歌艺术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又要重视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历史发展的传承性与进步性相结合。在对各民族传统民歌进行整理研究的同时,还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即目标相同,形态各异。因为不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地理文化、人文精神,由此构成了他们独具一格的艺术表征,比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广西壮族的三月三,诸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的民歌生动地体现在这些节日之中,也丰富了少数民族民歌音乐文化传承的方式。
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之于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或缺的。而深刻蕴含其中的正是各少数民族独具一格的文化特征。少数民族民歌自传唱以来是用来表达人民心声、爱慕之情或是宗教信仰的,而如今的少数民族民歌也同样由时代特征来表述情感取向,少数民族民歌在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所展现的艺术内涵也不尽相同。少数民族民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现方式,同时也蕴含着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百态和思想智慧。少数民族民歌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而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又紧密地体现了本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语言,所以说,少数民族民歌是各少数民族个性与特征最直观的展现平台。如苗族《古歌》、彝族的《梅葛》,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民歌反映了少数民族先民对于人类起源和宇宙万物的探索,展现了对自然、生态、社会的体验。这些歌曲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其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大批优秀、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民歌,如王骆宾创作的众多草原民歌,既在展现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表达了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民歌最宝贵的方面就是保留了原有的乡土文化和原始特色,所以在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的构建过程中,保持其民族性、让其民族特征永不褪色是最重要的任务。
少数民族民歌在历史发展的浪潮中一直保持着传承的效用,我们今天所听到的众多少数民族民歌,不仅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一种继承,也展现了少数民族民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的发展进程中,传承的过程会因为社会变迁而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却不能切断与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纽带。民歌在少数民族群众中是口头创作、也是由口头形式来传承的。少数民族民歌的历史继承受到人们的思想信念、艺术表达以及地理风俗的限制,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传统民歌“花儿”,就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典型的音乐表达形式。其中涉及的内容多元,旋律高昂美妙,表现形式也灵活多样。在演唱民歌花儿时,常用地方方言,展现了浓厚的民族气息。其由于长期未间断地传承,形成了稳定的流传模式,该类民歌演唱者通常也不是专业的音乐歌手,而是本地民众。虽然民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变迁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但是少数民族民歌在本质的表现形式和情感传达上并没有发生改变。几千年来民歌口口相传的模式最终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原本的音乐生态环境也会发生改变,这就急需我们对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进行深入研究,弄清发展规律,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对本民族民歌众进行干预性继承。
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属于我国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其教育功能进行探讨,就要以史为鉴。原始社会的音乐主要用于宗教祭祀,而封建时代的统治阶段对于礼乐的强调则折射出民歌在思想教育中的工具性能。到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音乐教育是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音乐可以让普通的思想知识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和易于接受。少数民族民歌和民歌历史的教育形态是平行的,因为其创作主体就是普通群众,是人民与人民相互影响、相互传播的一种平等交流学习模式,没有普通教育的强迫特征。比如在彝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歌《劝你莫抽烟来莫赌钱》,歌词内容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对青年人的劝诫和教导,起到了正面向上的教化影响。从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的发展中我们能加深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人文的理解,但是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教育功能的实现无法一蹴而就,对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的学习不仅是乐曲的教授,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关教育部门应该整合音乐教师与音乐研究学者这两方面的人力资源,让音乐学术史的科研和民歌教学进行结合,既完成对少数民族民歌音乐学术技巧和历史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又把握时代脉搏,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民歌音乐人才。
少数民族民歌在传承发展中进步趋势相对稳定,但内容和形式在实践中却是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和歌曲传承者和创造者的思想变化而变化的。中国各个少数民族不同的、多元性的民歌正是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个民族具有的民族精神也蕴含其中。但是,随着当代文明的显著进步和科技社会的到来,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文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少数民族民歌以往生存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一些民族音乐元素面临着被现代音乐分解和同化的危险,相应地,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的构建也就面临巨大的挑战。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少数民族群众从原本闭塞的村落文化氛围中进入到了现代化生活,随着各种外来文化的多重冲击,以及现代通讯设备和影视娱乐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得大众艺术审美倾向发生了较多的变化,之前借以抒发思想情感的少数民族民歌逐渐被人们淡忘和忽视,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的整理研究更是较为滞后和匮乏。无论是汉族青少年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对流行音乐可以说是张口就来,但是对本民族或本地区传统色彩浓郁的民歌却知之甚少,遑论能唱上一段,这对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更是直接降低了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的构建高度。在全球化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民歌想要独善其身,保持其原汁原味的艺术特色,几乎是不能实现的任务。加之少数民族民歌的资源使用率和投入回报率不成正比,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人和学术研究者也缺乏积极性和相应的物质条件,导致其继续发展趋势后继无人。虽然有媒体通过歌唱比赛等形式来推进民歌发展,但是鉴于商业艺术对大众品味的迎合性,即使能对少数民族民歌的保护和学术史的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其改编及配与现代乐器的演奏还是导致民歌原有质朴性被大大削弱。
少数民族民歌因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趣味、民族意识和审美的凝聚,而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估量的地位。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课程中,少数民族地方民歌的踪迹却寥寥无几。一方面是由于现今中小学音乐教师对相关民歌知识的匮乏;再就是由于在音乐院校中,教育观念的形成多是建立在西方音乐体系之上,教授的内容也多以西方音乐理论和知识为根基,加之媒体舆论对流行音乐的宣传导向,许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将流行音乐和西洋乐理看成学业完成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民族音乐精神的培养和民族意识的传播,导致民族音乐学习从内容到学习动力都严重缺乏。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增强大中专院校音乐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价值认可,改变普遍流行的音乐审美和价值观,通过对少数民族民歌课程、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的理论学习,加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度和自豪感,真正地喜欢并继承本民族音乐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于盲目崇尚西方、盲目崇尚流行的错误音乐发展态度必须予以否定,充分利用和拓展高等院校这块保护民歌文化的根据地。教育部门也要加强相关政策指导和资金投入,丰富教学内容和更新教育标准。高等院校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歌传承中虽然起着关键作用,但要想从源头上促进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传承,必须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功能,对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进行整合和深入探讨,让民歌的保护与功用、继承与发展的矛盾在科学合理的研究指导下得以缓解。
少数民族民歌包含着厚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底蕴,是少数民族群众人文气质的折射,我们在少数民族民歌的内容和韵律中能找当时本民族的价值取向和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民歌衰微的趋势,就要对民歌学术史展开丰富的研究和妥善的维护。然而,这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更不是凭几个团队、几个高校的大力发展就能完成的,其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足够的重视,成为一项全民投入的活动,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注和举行多样性的保护活动。对此,必须大力呼吁相关文化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增强对少数民族民歌的价值认识和保护研究,对物质、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能仅限于以往的老旧模式。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少数民族民歌学术史的演进和继承,科学地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合理地采取保护措施,让少数民族民歌在拓展与维持、商业化与艺术性、传播与借鉴中找到平衡点。